「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按照習俗,養豬的人家要在今天殺豬;沒養豬的人家,要到殺豬的人家、或者趕集去買肉。
割肉就是買肉的意思。早先的人們羞於談及買賣,說到買賣、就用其他字詞來代替;類似的,買斤醬油稱為「打斤醬油」;買兩尺紅頭繩叫做「扯兩尺紅頭繩」......
為什麼要選在二十六、殺豬割肉呢?
過了二十五、玉皇大帝的巡視組回了天宮,民間就不用計較很多規矩了;具體說來、就是不用再考慮自己勤儉節約的形象了,開始「趕亂歲」,該吃吃、該喝喝。
現在,吃肉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已經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了;但在早年間,吃肉是個很奢侈的事情。底層民眾每年吃肉的機會屈指可數,往往一年到頭、只有「年下」才能吃到。
「年下」就是春節。民間為什麼要把春節叫年下呢?年父先賣個關子,等到大年三十那天再告訴大家。
早年間,割肉對於過年來講、絕對是個頂頂重要的項目。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過年吃肉是個憧憬和期待已久的事情,是改善生活的頂級享受。
於是,過了二十五、等玉帝的巡視組走了後,各家各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割肉。
割的肉是過年時用的,因此叫「年肉」。「二十六,去割肉」的民諺,在一些地方叫「二十六、燉大肉」。所謂大肉,也是說的豬肉。
「年肉」的流行做法是紅燒,燉是製作紅燒肉中的一個環節。「肉」和「有」諧音,代表富有,紅燒肉則寓意日子紅紅火火。
對多數中國人來說,紅燒肉永遠吃不膩。看著噴噴香、熱乎乎的紅燒肉,即便肚子裡不缺油水,也會挑塊兒瘦的下酒、揀塊兒肥的解饞。
什麼山珍海味、什麼燕窩魚翅,哪能比得上紅燒肉更過癮、更實惠、更有過節的感覺呢?
在我國,紅燒肉的做法也有不同流派,風味兒不盡相同;最著名的當屬蘇式紅燒肉、毛式紅燒肉、魯式紅燒肉等。
紅燒本來是魯菜最具代表性的烹製手法,傳統的山東燒雞及九轉大腸等知名魯菜都是以紅燒手法製成。可具體到紅燒肉,魯式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如其他兩種。儘管現在,山東民間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紅燒肉。
蘇式紅燒肉據說誕生於大文豪蘇東坡之手。
蘇東坡早年山東為官,學會了做魯式紅燒肉。被貶黃州後,黃州豬多價廉、就改進了魯式紅燒肉做法,做出流傳至今的「東坡肉」。
再到後來,蘇東坡又到杭州為官,因為整治西湖、修築蘇堤而受到百姓愛戴。民眾知道他愛吃豬肉,就在過年時送給他。
蘇東坡把收到的豬肉做成紅燒肉,分送給疏浚(讀jùn,意思是疏通、挖深)西湖的民工,民工非常愛吃、"東坡肉"也由此名傳天下。
可是,如果拿蘇式紅燒肉和毛式紅燒肉相比,其影響力相差又不只是一截。
毛式紅燒肉也叫毛家紅燒肉,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有一個鐵桿粉絲叫做毛澤東。
湖南人民為紀念主席而烹製的紅燒肉,肉色澤金黃油亮,肥而不膩、香潤可口,享譽全國。
說到主席對紅燒肉的喜愛,衛士李銀橋講過一個故事:1946年的沙家店戰役進行時,主席三天兩夜沒出屋、沒上床、沒合眼,直到戰鬥結束。在彭老總指揮下,殲滅胡宗南手下鍾松整編36師,俘敵6千。
消息傳來,主席一直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對李銀橋說,「你想想辦法,幫我搞碗紅燒肉來好不好?要肥點的」。
看李銀橋疑惑不解的樣子,主席又解釋說:「這段時間用腦子太多,吃點肥肉對腦子有好處。」
主席認為「紅燒肉、可補腦子」,有沒有道理?
國外學者發現:人腦組織的60%為脂肪;人的大腦雖然只佔體重的2%,但它卻消耗著人體的20%熱量;如果過度用腦,能量消耗得更多。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即便坐著不動,只要動腦子,比如聚精會神地考試、寫報告等,結束後肯定也會覺得餓,甚至想吃油膩的東西。這都是身體的本能反應。
主席想吃肥些的紅燒肉、說要補腦,其實有道理;從營養學角度上,肥肉可直接補充能量。
說完了紅燒肉,如去和大家再說一下殺豬。
早年間,很多農民為了過年時有肉吃,都養一大一小兩頭豬;每年把大的殺掉,再買頭小的接著養。
過去養豬不容易,全靠刷鍋刷碗的泔水加上些麩子、谷糠或青草菜葉,一頭豬要養2年、才能養到300斤左右。
那時殺豬,都要趁著過年,民間叫「殺年豬」。
把自己家的豬殺了以後,豬的主人也往往只是留下小部分過節用,大部分的肉都拿去換錢。
同村的人知道誰家要殺豬,會提前打好招呼,預留某個部位的肉;有說法稱「莊稼漢割肉,不是腰窩就槽頭」。
那時,農民炒菜做飯多用大油,即用肥豬肉熬製出來的油。豬的槽頭(脖子肉)較肥,可以解饞,也可以熬油;腰窩(肋扇兒肉)也是這樣,既可以熬油,也可以做禮條肉(當過節禮品送人的肉)。所以,這兩樣就最受歡迎。
情況常常是,豬殺完了,肉也差不多賣完了。
豬肉換成錢,主人接下來就開始操辦其他年貨了,比如孩子們的新衣、鞭炮、春聯,以及年節用的油鹽醬醋等。這就是第二天、二十七去趕集要做的事情了。
舊時殺豬是非常熱鬧的,往往是一戶殺豬、全村人都來圍觀。
殺豬匠早早地會把全套傢伙什兒準備好,並燒上一大鍋熱水。
等準備停當,殺豬匠就要去給豬套近乎,又是餵食又是撓痒痒的,弄得豬非常舒服。
準備殺豬
準備殺豬等到豬慢慢放鬆了警惕,三五個壯漢便一擁而上,將豬壓在身下、使其動彈不得。然後,大家按腿的按腿、抓耳朵的抓耳朵、拽尾巴的拽尾巴,齊心協力、一陣忙活,豬就被五花大綁地抬到了案子上。
300多斤的豬,如果不這樣智取、而是直接採用蠻力,勢必會激起豬的拼死反抗;到那時,即便是三五個壯漢也很難對付。
殺豬的案子一般是由兩條長凳支起的門板。豬被抬上、固定住,讓豬頭伸到門板外懸著;此時,豬即便再嗷嗷大叫,也為時已晚,回天無力、於事無補。
接下來,就是非常殘忍、血腥的一幕了。殺豬匠操起二尺來長的刀,從豬的脖子找準地方、對著豬心臟的方向一下把刀插了進去,直接要了豬的性命。
二尺長的刀插進去,豬必死無疑
殺豬匠把刀子抽出來時,殷紅的鮮血就會噴湧而出,流到事先在豬頭下準備的盆子裡。
隨著盆裡的血越來越多,豬的慘叫聲就越來越弱。不久,剛剛還活蹦亂跳的豬便一命嗚呼。
到了這時,殺豬的工作才算剛剛開始。
接下來,殺豬匠要在豬的一隻後蹄上用刀豁開一個口子,用一根一米多長、手指粗細的鐵棍(叫「捅條」)從豬的皮下穿進去,然後朝著多個方向反覆抽插,以便讓空氣進去。
「吹豬」
等殺豬匠覺得差不多了,就會把鐵棍抽出來,然後用嘴或者打氣筒從這個口子用力地往裡面吹氣;同時,還要用木棒猛力敲打豬的身體。
等到死豬被吹得像氣球一樣鼓脹了後,再用繩子把口子紮緊;下一步,就開始給豬褪毛。
此時,大鍋裡燒的水早已翻滾多時。
大家齊心協力把豬抬到鍋邊,舀起熱水往豬身上澆,這叫「死豬不怕熱水燙」。
一邊澆熱水,一邊還要用刮刀刮豬身上的毛。功夫不大,以前的黑毛豬或者白毛豬,就會變成了赤身裸體的白條豬。
給豬刮毛
接著,殺豬匠就要用一支鐵鉤子鉤住白條豬的臀尖,掛到樹杈上、開始開膛破肚。
到這一步,殺豬的工作算完成了一半。
殺豬匠接著要做的,是用刀尖、沿豬脖子出血口繞脖子割上一周,讓豬頭似斷非斷地掛著。
此後,再用刀沿豬肚皮的中線剖開。
割開豬頭
隨著劃破肚皮的「嗤拉拉」響,豬身體裡各種臟器,如腸子、肚子、心肺等,一股腦兒就滑了出來。
這些臟器叫豬下水。
豬身體裡的各種臟器
小時候,如去的小夥伴把這些東西叫「腸子、肚子、撥浪鼓子」。
此刻,豬的下面也事先準備好了盆子或筐子;豬下水被接到裡面,抬到一旁趁熱收拾。
收拾這些下水是很麻煩的事情。
尤其是收拾豬腸子最麻煩。要先把腸子上的油弄掉,再把腸子裡邊的豬糞弄出來,然後再翻腸子。
收拾豬下水
翻腸子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沒有經驗、往往就弄不乾淨;這樣吃起來就會有很大的臟器臭味(豬大便的味道)。
在一邊看熱鬧的小夥伴,此刻最關注的是豬的尿泡(suīpāo,膀胱)。因為可以把它吹大了當汽球玩,或者做成一個小鼓(撥浪鼓子)。
當然,玩法最多的是在豬尿泡裡面放進去幾顆玉米粒,然後把尿泡當球踢。
除了豬尿泡,小夥伴也很關注豬蹄甲。
如果能搞到豬蹄甲,小夥伴就會在裡面填上豬油、埋上燈繩,做成一個小蠟燭,到了晚上拿著手裡玩;這會得到其他小夥伴的羨慕。
到了這時,殺豬已接近尾聲。
一頭豬成了兩扇豬肉
豬的內臟被摘除後,剩下來的活兒就簡單了。殺豬匠尖刀、砍刀並用,三下五除二、就將豬腿、豬頭卸了下來,然後再把整個豬身一分為二、成兩扇兒。
至此,殺豬的工作宣告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