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多與孩子探討人際互動

2020-12-25 雙翼說

多與孩子探討人際互動

父母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青少年最大的煩惱,是來自學習與課業的壓力。其實,按照我們從事青少年工作的經驗發現,他們最大的困擾與壓力,其實是來自與同學、同輩間的關係。

劉子揚原來在學校沒什麼朋友,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打交道,每天到學校覺得很沒意思,過得很不開心,上課的時候不是睡覺就是逃課,最後甚至嚴重到被退學。

王生在小學時表現優異,小升初時,97%的同學都進了171中學,他進了22中。王生對於新環境完全無法適應,對新同學及新老師都無法產生認同感,他總是懷念以前小學的老師與同學。漸漸地,王生開始找藉口請假不上學,課業當然就慢慢落後了。跟不上學習進度的王生,對自己更不滿意,連自己都覺得自己越來越封閉。家長、老師都挺著急,可是怎麼勸說也沒有什麼功效。

父母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青少年最大的煩惱,是來自於學習與課業的壓力。其實,按照我們從事青少年工作的經驗發現,他們最大的困擾與壓力,其實是來自與同學、同輩間的關係。像子揚這樣的例子很多,由於在家庭中沒有同齡的人共同成長,他們從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同輩相處的機會也大大減少。本質比較內向的孩子出了家門後,面對學校中這麼多陌生人,往往不知如何開始結識朋友,順利地拋出橄欖枝。而且平常缺乏練習如何有效地與他人互動,就更容易受到傷害。只要對方一個小小的拒絕,或只是沒有熱忱地回應,他就會覺得別人可能不喜歡他,自己就先打退堂鼓。事實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結交新朋友,也許有人天生比較外向樂觀,敢於嘗試不怕碰釘子,差別只是這樣而已。

如果在班上沒有談得來的朋友,下課又沒有興趣相投的同學可以一起聊天、玩遊戲,自己一人老是呆呆地晾在一旁,真的是讓人不自在,甚至很難堪的事,也就難怪覺得上學完全不具吸引力了。不但小孩子覺得自己無法被接納或融入團體是一件重大的事,其實,我們成人也無法不受被人人排斥拒絕的影響。根據調查,職場中排名第一的離職原因,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薪資問題,反倒是同事相處的問題。這說明即使成年以後,我們也無法排除不良的人際關系所帶來的不快。要在沒有歸屬感的團體中,無論做什麼都是困難的,更無法展現自己的實力,從而造成挫折感並對自己失望。誰能長久地活在挫折與失望當中呢?

因此,在獨生孩子的家庭中,父母要多多設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同齡孩子,並且給予更為寬鬆開放的環境與氛圍,讓孩子們從遊戲中學習如何互動,如何處理被拒絕,如何拒絕朋友的要求而不傷害朋友。父母也不要急著插手孩子的相處問題,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反倒剝奪了孩子摸索發現的機會。

孩子稍長後,父母可以常常藉由各種機會,與孩子探討人際互動的問題,就父母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孩子一起討論是否還有更好的相處方式。不用再擔心跟孩子互動時找不到話題了,他在外面的人際互動,就是最好的話題。

至於劉子揚,因為他在卡內基的課程中訂立的熱忱承諾,是回到學校與每位同學熱情地打招呼。這個承諾,促使他採取主動的做法。他不僅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也學習了卡內基人際互動的金科玉律,更有效地練習如何與別人打交道,與別人溝通。現在他的朋友越來越多,在學校認識了很多人,包括不同年級的同學。每天到學校都與朋友在一起,上學變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生活過得很開心,在學習上也有了動力,知道要認真學習了。他給自己訂的新目標,就是進入全年級前50名,考上天津南開大學。而且他和媽媽的關係,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會經常主動與媽媽說話,媽媽對子揚的變化非常開心。

日本有個名導演北野武,從小就是個不服管教、自行其是的孩子。年輕時就離鄉背井,到大都市去謀生了。母親一直嚴格要求他,一定要把工作得來的收入寄1/3回老家給她養老。北野武覺得很為難,因為有時實在入不敷出,再說家鄉還有大哥在照顧著母親,照說應該也不至於缺這點錢。不過,既然母親要求,他就照做吧!可是心中一直很不諒解,有時甚至覺得母親愛錢勝於關心自己,他也就很少回家探望。這麼過了許多年,北野武漸漸嶄露頭角成為電影導演,也就不在乎那點錢了。一天他毫無預警地接到大哥的電話通知,母親突然急病離世了。北野武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回去奔喪。喪事辦完後,大哥交給他一封母親多年前的親筆信與一個銀行存摺,存摺中存有相當大額的存款,母親信上提到,由於擔心他從小就沒有金錢觀念,花錢大手大腳,母親怕他哪天會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甚至成為路邊的流浪漢。因此,她才提出這樣的要求,其實北野武的母親是想替他存下這些錢,以備他真正有需要時可以調用。北野武看到這裡,你想他會是什麼感覺呢?

我以這個故事,與周圍許多人探討北野武的母子關係,發現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大家的各種觀點無所謂對錯。可是,這卻是一個有關價值觀的故事。在與孩子的討論中,我們可以交換想法,孩子也會在各種類似的談論中,慢慢了解父母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他自己也有機會漸漸形成自己的觀點。

父母對於人際互動更有自覺,就可以幫助孩子對於人際關係更為敏感,也更感興趣。對人感興趣、想有所了解,是情商的出發點。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與別人的情緒與感覺都不感興趣,還要想培養出對人的同理心,或發揮情緒智商影響他人的情緒,就未免像是緣木求魚了。

現代的職場裡,有許多年輕人本身極具才氣,辦事能力又強,但是由於對人不感興趣,經常只顧獨斷獨行,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因此他們無法與他人合作,這種人為企業管理帶來不小的困擾。這種IQ特強EQ超低的員工,在現代企業界中也就很難有所發展。就算他們中有人決定自己創業,後來還是免不了要面對員工發揮領導力的問題。

因此,人際關係的能力,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雖不是眼下迫切的問題,卻一定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值得父母多花時間與孩子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充分的勞動、運動和人際互動是孩子成長的剛需
    、運動、人際互動這三個剛需,並且探討了「三動」剛需無法滿足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影響。李玫瑾建議父母要學會示弱,多尋求孩子幫助,讓孩子分擔一些事情,並對孩子表示感謝,讓孩子獲得自我成就感。「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以後成了家,往往不知如何生活、不會照顧孩子,甚至會帶來婚姻問題。」  孫雲曉建議家長要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培養勞動能力。「孩子三四歲就對學做家務有興趣,小學、中學是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的黃金時期。」
  • 人工智慧時代,更需要人際互動能力|家庭教育每周一課第18期預告
    近幾年有個網絡熱詞叫「宅男宅女」,越來越多孩子也開始用「人機互動」代替「人際互動」,在虛擬空間聊得火熱、手指飛舞,見了面卻無話可說、不會一起玩。這種現象意味著什麼?本期我們邀請到了李玫瑾老師和孫雲曉老師和大家一起聊聊人工智慧時代,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孫雲曉老師認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需要夥伴交往,隨著年齡增長,人際互動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兒童的社會化其實就是在同伴交往中完成的,同伴交往是孩子適應社會、處理人際關係最重要的社會課。「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機器做不了的事情,才是你的本領。
  • 重視孩子人際交往,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其社會化的過程。他們需要學習扮演不同的角色,處理和家人、夥伴、同學、老師等各種人的關係。如何使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提升良性的人際互動能力,與身邊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家長的智慧和言傳身教。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孩子的人際交往
    無論我們的孩子怎麼樣,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合群的能力。那我們背後隱含著一個希望就是:獨立&連接。 自尊自愛、獨立堅強、有主見。 同時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金錢、人際、心理)。
  • 自閉兒的精細動作或大運動與人際互動有關嗎?學者的觀點
    本文所提的人際互動是指孩子的與人接觸、交流互動等方面,如眼神的對視、問好打招呼、語言交流或非語言交流、社會性互動等。那麼,二者間有什麼關係嗎?有的。在我所接觸的自閉症兒童中,有相當大比例的孩子有運動問題,而運動問題與人際互動問題有很高的相關性。
  •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交往的衝突?
    人際交往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孩子社會性的一條重要途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童年。但在實際交往中,往往事與願違,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對此,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家孩子被欺負;有些父母會感到煩惱無奈,自己家孩子太調皮,常與別人起衝突,苦口婆心地多次教導,仍然無效。那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從而提高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
  •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 寶媽給孩子看這一套就夠了
    人際交往技能是孩子智力發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認為孩子的世界並不存在社交,但其實嬰兒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與他人的交往,最開始只是和家長間的互動,伴隨不斷成長,接觸的人事物越來越多,孩子的社交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 保護孩子稚嫩身心 · 生命頻率和人際互動不可缺
    如果孩子想展示才藝,那麼事先會做好準備,比如準備好當天要穿的表演服、多練習幾次要唱的歌。還有一些區域,比如彩繪、染紗、親子遊藝、創意手工、芭園美食等,則是到了現場喜歡哪個選擇哪個。因為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有關大腦發育和人格形成的知識,這方面的教訓不斷指向現實世界的經驗和面對面的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童年時期。沉浸於網絡的時間必然侵蝕面對面的時間,少年兒童由此失去了通過與人的表情和聲音信號進行交互從而習得同理心的機會。
  • 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討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討;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革新,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課而學生在座位上默默聽講的單向授課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特別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和交流越來越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家庭和諧計劃」 探討「給孩子更好的隔代教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5日19時訊 隔代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與孩子溝通?5月15日,沙坪垻區康居西城社區「家和服務站」裡正熱烈舉行著「給孩子更好的隔代教育」沙龍活動。許多家庭裡,因父母工作繁忙,關心自己的孩子較少,多由祖輩來照料孩子,為了更多人正確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倡導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在重慶市婚姻收養登記管理中心的指導下,沙坪垻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聯合重慶興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 幼兒園是個「小社會」,如何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其實,孩子之所以出現不適應,和他們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關係。對於孩子而言,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這個問題,今天從5個方面給予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這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不利於孩子融入群體。在這方面,孩子會受到家庭成員的直接影響。比如,有些孩子是由老人帶大的,就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老人說了一輩子方言,讓他們改變說話的習慣,可能會遭到反對。所以,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語言學習的環境,有意培養孩子練習普通話,是孩子入園前準備的一項交際技能。
  • 孩子過分在意朋友圈裡的人際互動?避免過度解讀,你要這樣做...
    孩子在意朋友圈的人際互動很正常,在某種程度上也的確可以作為評判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標準。像妞妞當時就反駁我說,自己的朋友圈裡從來都只有一兩個人點讚,有時候甚至沒人給她點讚。當然這樣對比起來的話,看上去確實是小穎比妞妞「更受歡迎」。但我們在前文中也說了,線上的互動有時差,也許小穎每次發朋友圈的時間都剛好撞上了大家都比較空閒的時候。
  • 蘭迪少兒英語:如何教育孩子 方能應對新時代挑戰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2018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論壇上,幾十位國內外教育專家、教育界人士共同探討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新趨勢。在談到如何教育孩子方能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時,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心理學博士洪蘭提出了幾大觀點,從大腦科學角度出發,為新時代的教育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議,破解了當下教育中的難題。
  • 自閉症學齡期兒童的情緒及人際互動問題及其處理
    至於口語表達方面,多能發展出比較簡單、實用的口語或非口語表達,至於較複雜的對話,只有較少數高功能的孩子才能見到。   二、 社會互動: 小時候叫他不理、不看人的現象,到國小階段大部份會明顯改善,而且大都會分辨親疏,比較不會隨便亂跑,走失的情形顯著減少。大部份的孩子到這個年齡會注意到親人是否在旁邊,會跟著,暫時離開也會回來。
  • 錯過「人際交往敏感期」的孩子,如同孤島一般存在,家長你別大意
    當時,她什麼都沒有感覺,但是後來發現她正在用自己的「自信」掩飾自己的「自卑感」,而且她不敢與他人互動。安琪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父母也不注意。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去學校,放學後,獨自度過一個周末。她的人際交流能力很差,也很困難,主動結交朋友並邁出第一步。不要錯過孩子人際交往的敏感時期,因為他不能像一個小島一樣存在,作為父母,他不能粗心。
  •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扮演5個角色,掌握8大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關乎孩子人格形成及社會適應性的重要一環。為此,父母應當在了解兒童人際關係特點的基礎上,扮演好5個角色,掌握住8大技巧。什麼是人際交往能力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孩子也是如此,如何處理好與親朋、同伴、老師的關係,怎麼打交道、人緣如何、自我感受怎樣,都是他們日常社會交往的重要內容。
  • 如何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學習?
    另一個關鍵是孩子能夠從人際交往中獲得快樂。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物質條件優渥的環境中,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缺乏豐富的情感刺激,容易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表現為愛招惹別人、侵犯別人、自私、孤僻、缺乏責任感、不會與人交往等等。
  • ​臺灣專家告訴你,孩子的人際交往和內省智能可以培養!
    如同聖誕老爺爺給不同的孩子送不同的禮物一樣,不同的孩子自有一個符合他性格的,專屬於他的特長。貝爾安親卓越父母微課堂第35期,特別邀請到臺北教育大學田耐青教授為家長們分享,如何精進孩子的人際、內省、自然觀察智能,為孩子的人生大助力。經過田耐青教授4期多元智能課堂的分享,您對孩子的「天賦」是否有所發現,準備激發培養了嗎?
  • 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這5個方法不要錯過!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怎樣做能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呢?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這5個方法不能錯過!讓孩子對人有信賴感、安全感,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基礎。首先,家長要多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不要只是讓電視和書本陪孩子;家長要投入到孩子的愛好中,向他提問,陪他探討,更多的運用語言交流。而,家長一定不要,一直都一本正經的聊天,要多運用打岔、抬槓、跑題、搞笑這樣的娛樂性聊天技巧,讓聊天夠輕鬆。
  • 人生第一項人際交往的質量會影響到後面孩子對環境和他人互動質量
    在培養的過程中交往難度要循序漸進,最初的人際交往就是孩子和母親建立的依戀。這人生第一項人際交往的質量會影響到後面孩子對環境和他人的互動質量。發展心理學理論中把高質量的母子關係定義為是在兩個維度上的平衡:一方面依戀母親,另一方面又能獨立探索環境。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依戀關係可以產生健康的安全感。而這樣的安全感是以後社會交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