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項人際交往的質量會影響到後面孩子對環境和他人互動質量

2020-10-06 初樂園


在培養的過程中交往難度要循序漸進,最初的人際交往就是孩子和母親建立的依戀。這人生第一項人際交往的質量會影響到後面孩子對環境和他人的互動質量。發展心理學理論中把高質量的母子關係定義為是在兩個維度上的平衡:一方面依戀母親,另一方面又能獨立探索環境。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依戀關係可以產生健康的安全感。而這樣的安全感是以後社會交往的基礎。


發展心理學的依戀理論對幼兒早期的社會交往訓練有兩方面重要的啟發。首先,孩子的過分依戀會影響孩子對環境的探索和與他人的交往。其次,早期的人際交往訓練的前提是孩子有安全感的滿足。


第一步:建立孩子和母親的依戀。在此基礎上讓孩子慢慢學會在母親在的時候能夠自己玩。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按以下順序慢慢讓孩子接受在身體上和母親分離並開始自己玩。母親抱著孩子—孩子坐在媽媽的腿上一起看書或玩一孩子和母親分離面對面近距離玩—孩子獨立地在母親身邊玩(母親可以注視孩子)一把母親和孩子的距離漸漸拉遠—孩子能獨立地玩.但母親在房間裡走動—母親可以短時間離開,但讓孩子知道母產在哪裡並能聽到母親的聲音。注意要循序漸進,否則當孩子感到安全感孚到成脅後會變得過分依賴而不能獨立地玩。


第二步,在家庭環境中和陌生人的交往。例如有客人來訪,由於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又有父母在,孩子就有基本的安全感。注意一開始如果孩子不願意,就不要勉強讓孩子和客人交在。孩子在往是先躲在媽媽的懷裡觀察對方,在基本信任建立後才能有進一步的交往。可以在父母參與的情況下讓客人參與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遊戲。另外早期的禮節習慣也可以幫助孩子比較自然地接納客人。例如問候和道別等。


最初這樣的禮貌訓練也應該用鼓勵而不是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有愉快的感受。在孩子差不多兩歲以後,第二步的訓練中也可以邀請一個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來家裡玩。同樣,一開始一定要有雙方父母的幹預和組織。活動內容不需要太複雜,但需要有參與性。例如雙方父母可以各自抱著自己的孩子把一個彩球滾到對方手中。這樣的活動孩子既能滿足安全感又開始了自然的交往合作。在活動過程中要多用鼓勵的語言對孩子的每一次參與進行正向的評價和鼓勵。


第三步:和熟悉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交往。當孩子漸漸學會在自已家中和別的孩子交流後,你可以開始帶著孩子到熟悉的小朋友家裡玩。活動內容可以和第二步相似,只是在別的小朋友家裡進行。


第四步:在陌生的環境中和陌生的孩子交往。在帶孩子去這個陌生環境之前,可以用語言先描述環境中的一些有趣的東西。例如,第一次帶孩子去早教中心,可以先告訴孩子:「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才能看到很多小朋友,那裡還有一個很漂亮的降落企」這樣讓孩子有所盼望,可以幫助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到了新的環培不要急著讓孩子和陌生的成人和孩子有過多的交往。你要觀察孩子的反應判斷他安全感滿足的程度,循序漸進。年幼的孩子之間的交往號僅先MW右父丹容往開始。孩子能從父母之間的交往中判斷能否和對古交往左孩子的交往開始後,同樣需要父母的參與和幫助很名個丹和小Ⅱ同書師叢書廳映去過早教中心的孩千在今後的人際交往由往往主山西夕的白信和積極策略。這與早期得到第四步的訓練有密切的關係。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追求質量的星座,不願結識泛泛之交,朋友很少卻知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在人際中交往到有質量且志趣相投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雖然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追求那種沒有質量的社交,無意義的社交。
  • 重視孩子人際交往,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難是許多父母關注的話題,社交能力伴隨了孩子的一生,小到幼兒園,大到成年工作。學會與他人相處是孩子邁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但是,許多家長卻總是頭疼,孩子在家好好的,一去外面就不能跟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家長們也是束手無策。
  • 隨筆雜談丨「網絡互動」豈能替代人際交往
    鑑於外孫性格內向,羞於與人交往,我提醒女兒:「別讓孩子沉湎於網絡,還是要把他推向社會,增進人際交往的能力。『網絡互動』畢竟不能替代人際交往。」 毋庸置疑,網際網路已深度融入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
  • 人際交往能力是個什麼東西?
    人際交往能力的含義社會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繫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由六方面構成1、人際感受能力指對他人的感情、動機、需要、思想等內心活動和心理狀態的感知能力,以及對自己言行影響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2、人事記憶力是記憶交往對象個體特徵,以及交往情景、交往內容的能力。
  • 一起書寫疫情中人際交往的贏家腳本——楊眉和她的《人際溝通分析...
    所以,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疫情期間的《人際溝通分析學》網課。從3月5日為首經貿、4月13日為北師大開設網課,到7月21日北大暑期班結束,疫情期間,楊眉完成了3個班的網課教學。從最初的只會用錄音方式,到最後可以直播,從「網絡難民」成為「網絡移民」。當然,學生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楊眉老師,錄第一節課時,15分鐘的「成品」,花了8個多小時。
  • 錯過「人際交往敏感期」的孩子,如同孤島一般存在,家長你別大意
    孩子們可以通過與每個人相處而獲得自信和滿足感。一些父母會強行幹預孩子的交友,但不要錯過孩子們人際交往的敏感時期。家長要特別注意。所謂「人際交往的敏感時期」,是指兒童在童年時期與他人相處和互動的能力的成長階段,影響到孩子的表達和情感交流
  • 心理學小知識|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於一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孩子的人際交往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孩子的圈子。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居住地、親戚朋友,職業、興趣愛好等,決定了孩子生活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以及有可能會融入的群體。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會更加熟悉於父母為其營造的群體,這也就意味著孩子未來他可能更會融入到怎麼樣的圈子當中。
  • 充分的勞動、運動和人際互動是孩子成長的剛需
    、運動、人際互動這三個剛需,並且探討了「三動」剛需無法滿足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影響。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在青島長大,經常到海裡挖蛤蜊,每次從海邊回來,父母都滿是讚揚,讓他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運動鍛鍊是身體健康、心態陽光的基礎  針對青少年情緒抑鬱現象越來越多的現狀,李玫瑾認為最好的預防和治療就是運動,「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多運動的孩子,情緒很少會抑鬱」。
  • 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克服人際關係緊張的技巧你不可不知!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如何與他人相處不僅是一種生活的知識,也是一種生存的藝術。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並不受你的智慧的限制,而是取決於你如何運用人際交往的藝術。重塑自我,創造完美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人際交往的基石,一瞬間的印象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素質的修養。人們經常利用他們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留下的印象來決定是否有必要與你再次互動。第一印象並不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堅實的,決定著雙方今後交往的進程。
  • 一起書寫疫情中人際交往的贏家腳本——楊眉和她的《人際溝通分析學》網課
    所以,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疫情期間的《人際溝通分析學》網課。從3月5日為首經貿、4月13日為北師大開設網課,到7月21日北大暑期班結束,疫情期間,楊眉完成了3個班的網課教學。從最初的只會用錄音方式,到最後可以直播,從「網絡難民」成為「網絡移民」。當然,學生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楊眉老師,錄第一節課時,15分鐘的「成品」,花了8個多小時。
  • 如何不讓你的薄臉皮影響到你的職場和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
    因為害怕他人拒絕提供幫助、拒絕給出聯繫方式、拒絕自己的提議,他們沒有嘗試就選擇了退縮。這不僅會讓他們經常面臨「一個人死扛」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與他人的關係的發展。為什麼有的人害怕被拒絕?對於很多人而言,當別人拒絕自己的時候,他們會感覺自己被嫌棄、被否定了。這種來自他人的對自我價值的否定,會讓人感到羞恥、憤怒、難過等等,而這些感受都是十分負面和痛苦的。
  • ​臺灣專家告訴你,孩子的人際交往和內省智能可以培養!
    如同聖誕老爺爺給不同的孩子送不同的禮物一樣,不同的孩子自有一個符合他性格的,專屬於他的特長。貝爾安親卓越父母微課堂第35期,特別邀請到臺北教育大學田耐青教授為家長們分享,如何精進孩子的人際、內省、自然觀察智能,為孩子的人生大助力。經過田耐青教授4期多元智能課堂的分享,您對孩子的「天賦」是否有所發現,準備激發培養了嗎?
  • 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理論探源及對策
    新媒體帶來人們「技術聯繫」日益緊密、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同時,也使得人們的交往陷入危機之中。本文通過指出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各種表現,得出結論:交往被異化了,進而揭示出當代人際交往危機的根源,並提出破解這種危機的對策。
  •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 寶媽給孩子看這一套就夠了
    它告訴我們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具備「換位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故事中向小刺蝟借「叮咚」的小夥伴們,在一開始只關注自己的喜好和目的,借來「叮咚」做自己的事,卻忽略了小刺蝟的感受,這其實是一種換位思考能力的欠缺,也是很多孩子在日常交往中會暴露出的問題。
  • 希望孩子走出自我?高手父母發展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四條原則
    ,通過將」我」通過融入」我們」,才會發現人生的意義和快樂。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的生理基礎,每一個大腦天生都具備的能力-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能夠聯結他人心靈的能力,能夠識別他人的感受、欲望和觀點的能力,這是良好的人際交往的核心功能。現代科學家們對大腦的研究揭示,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為關係而生。它們本能地會從身邊的關係當中,接收信號並建構內在。
  • 男性人際交往障礙症狀,人際交往障礙有這表現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男性的交際能力相對都是比較強的,認為很少有男性會產生人際障礙,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對於男性而言,更容易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之後,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交困難,會給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心理疾病。
  • 孩子人際交往受挫,總是被孤立,孩子出現這幾種特徵家長要注意
    3.出現交往障礙一般來說在學校被孤立的孩子會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這種自卑的心理會導致他在未來建立人際關係中,會養成一種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會使他無法建立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也無法建立長久穩定的人際交往關係。
  • 高中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原因及解決對策
    2.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夠和諧,孩子有問題不願意跟老師交流,對老師存在偏見,與老師保持了一定距離。3.同學關係難以做到融洽,時常會有矛盾出現。4.與異性交往不夠自然,羞怯、難為情。這幾類人際交往上的主要問題導致孩子出現自卑、閉鎖,防禦、退縮、嫉妒、逆反、偏見等異常心理。
  • 如何教育孩子?多與孩子探討人際互動
    不但小孩子覺得自己無法被接納或融入團體是一件重大的事,其實,我們成人也無法不受被人人排斥拒絕的影響。根據調查,職場中排名第一的離職原因,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薪資問題,反倒是同事相處的問題。這說明即使成年以後,我們也無法排除不良的人際關系所帶來的不快。要在沒有歸屬感的團體中,無論做什麼都是困難的,更無法展現自己的實力,從而造成挫折感並對自己失望。誰能長久地活在挫折與失望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