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買賣講究一手交錢一手交換,「買定離手,不準後悔」是約定俗成的行規。就算是付錢之後馬上發現上當了,也不能死皮賴臉的「找後帳」,因為自己「打眼」了只能自認倒黴。否則就破壞了行業內的規矩,以後再也別想幹這一行了。
有很多古董愛好者都很喜歡去古玩市場撿漏,「觀復博物館」的館主馬未都,在年輕的時候就曾因為多次撿漏,最後成為了一個身價千億的古董鑑定家。
南昌市的古董店老闆王先生,就曾以一萬元撿漏宋代的「新華字典」,轉手賣了2600萬,這個「漏」撿大了。
第一、慧眼識珠,幸運撿漏
相較於沿街叫賣的小販而言,古玩商人從來都不會大張旗鼓,他們堅信「貨賣買主」。懂行的人自然會前來光顧,而不懂行的人也不用白費口舌。
民間關於古玩市場撿漏的傳說比比皆是,但是否真的「撿」到了寶貝,只有懂行的人才明白其中的玄機。
全國各地都有古玩城或古玩市場,很多人都打著祖傳寶貝的名義,在古玩市場練攤賣古董。實際上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懂,這些小攤主要是真有好寶貝,早都成為了富人階層了,誰還會在這裡以賣古玩為生呢?
青銅器、字畫、錢幣、佛,以及鼻煙壺、珠寶首飾等可謂琳琅滿目,這些所謂的古玩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陳舊、泛黃、落灰、破亂,要想分辨真偽確實不容易。
家住南昌的王先生老家是福建,因為做生意虧本後才改行賣古董。出於職業需求他經常光顧,南昌市的一個小型古玩市場。
2009年的時候,王先生再度如約而至,在閒逛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賣古書的地攤。映入他眼帘的都是一些破舊的古書,但唯有一本又破又爛的宋代刻本,引起了王先生的注意。
雖然王先生是開古玩店的,但是他卻依然是一個門外漢,只擅長一些古玩雜項,對古籍鑑賞基本毫無經驗。但是他有一次都聽別人說過,宋代刻本是極其珍貴的文物。而這一次他竟然在地攤上發現了它。
第二、「一兩黃金一頁紙」的宋刻本
「宋刻本」即宋朝刻印的古籍,由於宋朝特別重視文化發展,而且文人的地位也特別高,所以兩宋時期的文化用品極盛一時。宋刻本作為承載宋代文人思想精髓的書籍,它的珍貴程度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
早在明朝中後期宋刻本,就一直是廣大文人、學者、藏書家的最愛。當時,一本用皮紙或麻紙印刷的宋刻本,就能炒到「寸紙寸金」的地步。
尤其是到了明崇禎年間,著名刻書家、藏書家毛晉,為了可以搜尋到珍貴的宋刻本,甚至在書樓「汲古閣」門前,懸掛徵求啟示。
而王先生本人也曾聽說過宋刻本「一兩黃金一頁紙」的說法,而他看到的這本宋刻本,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破爛不堪,但是卻無法掩飾它的重要價值。
再加上攤主不斷地對他說,這是古墓裡挖出來的東西,所以更加堅定了王先生購買它的想法。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攤主最後認為這本宋刻本的確太破了,所以最後以1萬元的價格賤賣給了王先生。
而王先生買到手之後,則馬上託人幫自己找專家鑑定,2012年,他經人介紹認識了著名古籍鑑定專家李致忠。
第三、宋朝考生的「新華字典」
李致忠見到爛成散頁的宋刻本之後,認為雖然它很殘破,但是從版式、墨色、刀法、汙損等方面來看,它確實是北宋時期的刊本。
尤其是看到內容時李致忠更是興奮地說:「這是200年來古籍界最大的發現!」。這本殘舊、破爛的宋刻本,就是後來轟動學術界的北宋刻本《禮部韻略》,它是《廣韻》的修訂本。
它屬於宋仁宗景祐四年即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編寫的官方「韻書」。按照現在的說法它就是宋代科考生的「新華字典」。
編纂《禮部韻略》,是為了方便宋代學子們查閱音韻或者避諱字,並且這本「字典」允許考生帶入考場。
俗話說「紙壽千年」,能流傳後世的古籍特別少,藏於日本真福寺的《禮部韻略》,本來就已經是非常珍貴的古籍了,可是《禮部韻略》比他還要早幾十年。
第四、《禮部韻略》拍出2600萬元
王先生在得知撿了一個大漏之後,於第二年也就十2013年的時候,在北京匡時秋拍上,將《禮部韻略》以800萬元起拍,令他意想不到的事競拍者竟屢屢舉牌,最終這部古籍以2600萬元的高價競拍成功。
但專家認為《禮部韻略》出自古墓,所以按理來說應該屬於國家所有,建議他上交國家。尤其是它和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蒙求》版口極為相近,所以更加確定了它是出土文物。既然是文物就應該交由國家保管,但木已成舟後悔晚矣。
結 語
每個人都希望你能夠走大運、撿大漏,尤其是對於古玩行業的人而言,撿漏是一種既幸運又省錢的方法。
因為按照古董行業的行規來看,撿漏這種運氣十分極大的做法,只不過這種運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王先生就是一個有撿漏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