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面寫古體詩 | 寫作課

2021-02-15 鍾秀夢緣

這次上課,我先給孩子們講了這樣一件事:在我的一次睡夢前,薦薦聽到我嘟噥什麼,她問我想說什麼?當時我迷迷糊糊已沒意識,就哼哼了一句,她覺得是一個詩句,就問下一句呢?斷斷續續的,我就又念了一句,一直第三句第四句。薦薦把整首詩用拼音的方式記了下來,第二天念給我聽,我說自己不知道有這首詩,一定是自己迷糊中寫的。拿著這首拼音,讀起來很好聽,於是往裡填詞,填完了湊合成這樣:

南蠻採柯子,

近道是河邊。

斜風細雨上,

去去又遲歸。

第一句實在無法填好,只能這樣。大致是說,南邊一個孩子去採一種什麼果實,從河邊走著近道。此時微風細雨,很是舒服,他去了很久都不歸來。

我問孩子們是否能因此想出一幅畫面來?他們說可以。我問畫面是否好看?他們說挺好看的。

藉此,我講詩歌最重要的在他的音樂美和畫面美。另外,語言美也格外重要,譬如第二句,無外就是「河邊是近道」,可這樣說就是大白話,就不好聽,語言上就不美。一定要設法找出最恰當的表達。

我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我的神奇體驗:一段文字質量如何,從直覺的觀感上就能體察出幾分,好看的內容往往神奇地具備好看的外表。

譬如:

「河邊是近道」

「近道是河邊」

排列在一起觀看,果然是下面這個更好看。孩子們大笑,但同時也覺得好有道理。

接著,我展示了自己曾經寫過的十幾首古體詩,這些詩大部分都是差不多五分鐘一首寫出來,「所以要求你們今天也在一個小時內寫出五首詩。」孩子們會s喊這是不可能的。我說:「正是因為我帶你們,這絕對能做到。而且這本來就是古來的文字遊戲。」

我的詩都不是在現場寫,往往時隔很多年,我相信大部分詩人都不會在現場寫詩。我見識過的詩人、作家,他們在受到景色或情感的震動時,第一的反應永遠是靜默或者感慨,絕不會像莎劇那樣出口成章地抒情;以我自己為經驗,在受到震撼時,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哦!」「哇塞!」「我去!」

接著,我給學生們講了我最近的一次震撼的體驗:是和朋友半夜上山看星空,是值夏日,到了完全無燈的地方,才看到銀河,因為是在山頂,才確實看到天空是穹幕,所以銀河看起來就不是橫亙在天空,而是自上而下的傾斜。那種景色使人目瞪口呆,我們幾個除了念了句「疑是銀河落九天」,剩下的,都不過哇哇而已。但在那時有一種心悸的感覺,有一種強烈的想發朋友圈的衝動,這種時候就很適合寫詩呀。

那夜我們沒有回家,四人直接睡在車上,要等早上青山上的日出。一夜笑談,睡著的只有兩三小時,等我被雞鳴驚醒時,東方已白,連呼屮屮艸。生怕錯失日出,邊揉眼睛,邊開車下山,下到那個最適合看日出的地方。到了那裡,雲海浩翰,東方倩色。下車後,我們四個都被深深震撼到了,辭窮辭窮。我問孩子們,那時的我們會吟詩麼?大家都笑著說不會,那會說什麼?說我去!哈哈,沒錯,說我去!李白當時在「日照香爐生紫煙」前也是說了一句我去,回酒店或者很多年之後再寫了那首詩。

在山上當時有些感慨我們的語言匱乏,難以表達眼前美景、心中所感,但等回到家裡,友人都勸我抓緊時間寫出一篇來也好秀一波大的。愛秀是我等本性,本著這種強烈的衝動,頂住困意,便寫下兩三千字,其中情與景數段文字,也並沒有山上所感慨的那麼糟糕。可見詩文是需要後來回味的——回憶當時之景,醞釀當時之情。

很多人在寫文章之前,強調靈感靈感,咬筆頭等靈感,那筆頭咬爛了也寫不出來。靈感來的方式有很多種,它主動降臨的時候倒是極少數,其餘時候,靈感是要靠誘惑乃至壓榨的:我帶孩子寫作,就是誘發其靈感,使其靈魂飽脹充沛了好多想像和情感,滿溢得迫不及待想要表達,再施之以壓榨,文字就可乖乖出爐了。對於文字的創作,那種至誠而作的東西永是少數,極大多數都必須通過誘惑與壓榨才能出來,愛秀的誘惑、金錢的誘惑,應試考核的壓榨、最後期限的壓榨,或者渴望揚名立萬,或者要渴望以筆活著或戰鬥著,都能使我們寫出作品,並且寫出大量的好作品。很多人能文而不再寫作,就是因為喪失這幾大根本動力。

我又給大家講了講我寫詩的歷程,最初是因為寫楹聯,因為有回過年回家見不慣新房子中堂掛的楹聯,感覺甚沒格調,就問字是誰寫的,內容是誰謅的。爸爸不高興說:「你牛你寫!」一方醜聯倒逼,一方爸爸激將,我必須得寫。

當時用了不少時間才編出一副聯來,並認真寫了好幾遍。內容是:「本是曲徑通幽幽鳴澗,莫道氣色凌云云自閒。」上聯是應我們住處的景致,下聯是應中堂畫作的主題。爸爸喜歡挺喜歡這內容和書法,就讓裱了替換。我自己也就得到很大滿足。

後來過年家中幾副大門,廊中十六根柱子,就都要用自己編寫的楹聯,特別是那十六根柱子,八根一組,恰好可以貼出一首詩來,那作詩的需要便是從這裡開始。後來還有畫家要我為她的畫配詩,有了這等虛榮,還偏要求速度,四句往往五分鐘一首,要他們更加表揚我。

漸漸自己寫詩也有了點點心得:寫詩要找一個曾令我心動的景致,或者一種曾使我震動的情懷。追憶恢復出當時的意境,醞釀出當時情感,然後以一種非常有節奏的哼哼。基本上是以畫寫,八句的詩,偶有一兩句抒情或講理的也可以。如果像宋朝理學家那樣寫詩多為了說理,我覺得反失了詩的本真,那不過是把語錄講成詩的樣子罷了;如果純是寫情,那非常的難,往往失於矯情或者隱晦。最初的訓練,最好就是寫景,用畫面寫。

接下來我就要學生們做轉換的遊戲,就在畫面與詩句之間轉,我給一個畫面,叫他們自己寫出一句五言的詩來。

如,在山前籠罩著一片白霧,這白霧恰恰抹掉了山尖。起初有孩子會寫成「白霧山前繞」,聽罷有哈哈大笑的,問為什麼笑,他回答說這是大白話。我說:「對,我們知道在這個畫面裡一定有山、有霧,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便是什麼樣的山?什麼樣的霧?霧怎樣的在山上?動詞、形容詞怎樣用最生動傳神?各詞組之間怎樣的排序、倒裝?使這個句子看上去更好看、聽上去最好聽,這就是接下來的任務。」

記得學生裡面寫得最好的是這樣兩句:「霧去隱山尖」與「霧鎖南山頭」。我又接著給出畫面,倘若這時有飛鳥飛過,於是又能湊出一句。「鳥去山空盡」或」「鳥影入山無」。

以畫面轉文字的訓練,還有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做家長的可以借鑑,即從古詩中找出兩句,把詩文翻成白話畫面,再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古文寫成詩文,最後比對與原文的差距。這樣訓練詩文,有點像是書法裡的背帖臨摹。特別最後找出差別,就更容易看到經典的妙處。譬如看一段紅樓夢,情節對話已瞭然於胸,再嘗試自己寫它一遍,則決無作者的功力,這其間差距正是我們可以進步的地方。

以這個方法,我給孩子們出了一個畫面:「太陽將要下山了,渾濁的江水向遠處流去,流向大海。」要求寫出磅礴的氣勢。如果有人想出「紅日薄西山,江水向海流」的句子,就很是不錯,但終究氣勢太小,讀起來也不好聽。無論小孩子怎樣去寫,都無法企及王之渙的那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學生們恍然讚嘆,我問這個「白」好不好?「依」好不好?「盡」好不好?「入」好不好?「黃」好不好?都太好了。但只是用在這個意境裡,在另一個地方,就是「落」好,「圓」好,「長」好,長河落日圓。

有了這個訓練之後,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找自己的畫面,那些曾經讓他們心動的,去把它們捕捉過來,若干個意象組成一個意境,掖在胳肢窩裡,跨在屁股底下,不許叫它們跑了,然後把心沉下來,給詩歌定一個色調,安排一個節奏,一字一字去寫。

那個周末,一百多孩子,寫出了好多好詩,幾乎每個人都寫到五首以上,最多的在一個小時裡寫了十三首,最少的也寫出一首。其中有幾個孩子使我印象最深。

一個叫何林甄,剛上四年級,他喜歡我,一直叫我磊磊老師,我卻怕他。這傢伙上課太皮,注意力集中總不能超過兩分鐘,而且動作極慢。一個班上,我要放一半的精力在他身上才可保證作文的完成。我曾連續停過他兩次課(因為他喜歡我的課,因為他最怕的就是我不要他,所以這種懲戒是很嚴重的。)那兩次課,他在媽媽的監督下認真完成了我布置的作業,隨即也就複課了。那次寫詩課上,他在說出自己印象中的畫面時發言就很精彩,那些發言直接用白話寫成就已是詩歌,等到寫成古詩時,實在讓我驚喜,而且大大超出要求,當堂寫了八首:

 

其一

寒霧鎖青山,山中綠陰林。

柳岸蟬鳴聲,南燕又北歸。

 

其二

流水雀鳴聲,童子嬉水中。

楊柳皆落葉,水中金魚遊。

 

其三

明月山高柳,白鷺上青天。

山花水月白,春風又一來。

 

其四

金菊白花十裡香,青橋綠水蟬鳴吼, 

忽如一股春風來,千樹萬樹桃花開。(這句是仿造)

 

其五

潮龍湧來時,浪聲震天地。

浪擊三丈高,似如萬馬來。

 

其六

童子乘船採蓮子,細雨朦朧蟬鳴叫。

雨中可見童子身,船推浮萍一道開。

 

其七

狂沙滿天飛,烈士不知路。

戰死幾十回,為民除害先。

 戰士孝中國,戰死狂沙中。

 

其八

狂雪滿天飛,童子來嬉雪。

飛鳥繞簷屋,梅花十裡香。

  

其中不乏精彩的句子,譬如「南燕又北歸」、「楊柳皆落葉」、「山花水月白,春風又一來。」「浪擊三丈高,似如萬馬來。」「雨中可見童子身,船推浮萍一道開。」

還有一個女孩兒使我印象深刻,因為她母親對我:「從心每天早上都拿出自己的小詩,念一遍,捧在懷裡。從心懷念查濟,願以後她細膩的心思都可以這樣表達出來。」劉從心剛上三年級,是個特別溫柔細膩可愛的女孩兒,詩也是如此,一想到她那幾日每天早上拿出自己的小詩,念一遍,捧在懷裡,都覺得好窩心。

青山霧圍繞,月光照山角,

小溪急匆匆,似在等天明。

雨落無止盡,黃溪水流急,

掉下一片葉,順著水流行。

這種帶著白話的笨拙恰恰是這首詩的可愛,她心中的畫面與情感,不知是我亦深深體會過的,還是因為她詩傳達的美妙,我竟都能瞭然享受。

 

再有個學生李屹喬,一堂課下來沒學會用文言寫,寫出來都是大白話,但工工整整湊出五言的樣子,那種天真幼稚,活潑膽大,直逼張宗昌。

     

雲霧圍青山  
暑假上青山,
雲霧繚繞間。
徒步十四裡,
還想再上山。

蟲太多
查濟蟲子多,
爬遍全村子。
有人捉蟲子,
還去嚇女生。

太炎熱(其一)
狗狗吐舌頭,
炎熱似沙漠。
學都不能學,
出汗衣不脫。

太炎熱(其二)
天氣如大火,
像要燒莊稼。
螞蟻要下河,
課都上不了。

明月亮
查濟明月亮,
晚上可看書。
亮似大燈泡,
月光可刺眼。

雨中溪
雨中溪水快,
水流大浪起。
大水如瀑布,
真是特別深。

查濟村
查濟無高樓,
而且有水田。
每家都養狗,
還是為守家。

撈蟲子
查濟水塘裡,
有些水蜘蛛。
男生撈不完,
而且極難撈。

春雷
雨水譁啦啦,
春雷嚇死人。
出門必捂耳,
家裡都很吵。

下河玩
河裡很好玩,
河也很涼爽。
有塊地好淺,
而且沒有魚。

      如果非要在詩心與文工之間擇其一,那我是寧願有詩心而文拙。我對文藝多持這種態度:要先有其質,文飾是靠後的東西。假使一個人有生命的野心、蓬勃的熱情,迫不及待地要表現出來,那麼,哪怕他的技藝很笨拙,也同樣是打動人的,譬如梵谷的畫。

        那周寫詩之後,還有一點印象非常深刻:凡是去過查濟的孩子,幾乎每首都在寫那裡的所見所感,這使我很竊喜,因為當初我就許諾給孩子們一個關於山水田園的記憶,讓他們親近泥土、溪流和昆蟲。

最後,我把作為課堂資料的我六年前的十幾首附在後面,在當時課上,我都挑出好幾首詩講我當時感動之情境,學生聽了那些描述,是會深受感動的,就是在那樣的詩心感染中,會使孩子對詩歌有所熱愛的。

 

採  蓮

青山半隱逸,落日照西晴。

推舟漾波去,童子撿荷心。

 

花天酒地 

飲罷仰面朝天笑,翻花漫醉上天帷。

春陰煞作晚晨雪,花天酒地是人間。

 

夜雨欣晨

夜來閒小雨,晨起推門新。

怡我幽竹綠,欣我小苔鮮。

清煙忽相誘,遙聞三泉奏。

白水樂清引,小泉可抱幽。

 

幽  蘭

深處不見雲,黃鳥啼空山。

清流繞林澗,復回石碧階。

渴止思白泉,倦極慕蘭仙。

凝霧拈玉簪,冰肌釋香寒。

 

十裡過江

十裡江河卷,幾處杳青煙。

水墨小烏簷,楊柳杏花天。

慢水悠細雨,漁舟動雲顛。

閒沚賴肥草,鷺上小牛肩。

 

雪泉沏茗

麗日遠山溼快雪,沁入老泉過庭前。

今夜月照格外好,玉壺提取沏蘭尖。  

 

月照山湖 

少年獨愛此山湖,許多無奈相與投。

仰面望升小山月,醒時月已滿湖天。

 

白  鳥

小雲騰紫閣,碧湖沏榮山。

白鳥送風去,密浪起飛帆。

 

不歸牧 

牧長下斜陽,雲盡洗風天。

行者無歸意,側駕任馬顛。

 

月滿西山 

月照西山廓,江湧東海流。

孤火一逆舟,山外蛙聲稠。

 

婉  荷

才露小紅腮,翻葉又婀娜。

一習晚風好,彈雨倚風肩。

 

白  稚

春陰好恍惚,明滅復晴柔。

白稚曳竹韻,一啼驚雲洲。

 

時雨欣至

雷蒙雲山外,藍林升脂煙。

雨巷青花暗,溪笑更鈴然。

 

夜臥雨山 

夜半清雷遠還來,玉叩小瓦漸歡然。

溫涼共枕江南雨,不想出門迎故憐。

 

清涼勝境 

太晨不辨天山色,秋水纖雲兩相眸。

清涼此處鐘聲畢,何處烏別入餘音。

相關焦點

  • 詩詞家教你「以古體詩寫新生活」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5月18日,詩詞家朱復融做客廣州市少年宮,為少年兒童舉行了一場題為「以詩育心 播撒種子——以古體詩寫新生活朱復融提出,當代詩詞一定要切入生活的基本面,闡述詩並不在遠方,多在身邊。他講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詩意,比如通過對家庭生活的觀察,甚至做飯做菜等等,都可以在廚房裡面捕捉詩意,從中尋找生活之趣,讓藝術的溫曖演化成人生的獨特風味。為什麼要寫古體詩呢?
  • 寫古體詩應該如何押韻?
    現代詩不要求押韻,但如果要寫古典詩詞,押韻是最基本的條件,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什麼是押韻為了讓詩讀起來有循環往復的和諧感,我們在特定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會使用讀音相近的字,這就是押韻。寫詩是如何押韻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同體裁押韻的規則也有所不同。一.古體詩古體詩的韻腳可以押平聲,也可以押仄聲。除了漢代流行的柏梁體句句押韻之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單數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偶數句則必須押韻。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很多人都好奇,如何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
    我覺得吧,想要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最主要的是讀,然後就是體會前人的作品,最後在尋找靈感,或是一氣呵成,或是前後斟酌慢慢修改。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讀的多了,慢慢地就有感覺了,不是說作詩的感覺,而是對詩的感覺,起碼可以感覺出什麼是唐詩、什麼是宋詞。我覺得想要寫好古體詩、近體詩詞什麼的,首先還得多讀多記,很多時候,讀得多了,會有一種語感,我覺得這種語感特別重要。就好像是燭光晚餐裡面的玫瑰花,不是必須,但是有了之後效果會更好。
  • 集安古體詩愛好者張軍:寫了一百多首關於家鄉集安的詩
    故事主人公張軍故事主人公張軍1寫詩,是寫味道的在他看來,家鄉的美景是寫不盡的。翻開張軍的朋友圈,裡面都是他寫的古體詩。每一首幾乎都是寫家鄉集安的,再配上幾張照片,蘊意自然而然顯露出來。張軍是這樣用詩句描繪集安的:水影長堤柳蔭濃,旭日晴照百花紅;鴨舞一江月,雞鳴兩岸秋。這樣的美景,也襯託著學生時代的張軍對春遊秋收最深的印記。1973年,張軍出生在清河鎮礦山村。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
  •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在吟誦古體詩時,要把文體的風格讀出來才行。「古體詩」是對「近體詩」產生以前的一切詩體的統稱,古體詩按照不同詩體源流及與音樂的關係分,可以分為「謠諺體」、「詩經體」、「騷體(楚辭體)」、「古風」(或稱「古詩」)、「樂府」等。按照字數而論,可以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按照風格內容論,可以分為詩、歌、行、歌行、引等等。
  • 同樣是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屈原·離騷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這便是詩的起源。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1、格律詩以前的古體詩下面會說道格律詩出現的時間是在齊梁時期,這以前的詩人不知平仄四聲,因此也不存在格律的講究,所以以前的詩統稱為古體詩。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魏晉詩歌都是古體詩,一直到齊永明之前所有的詩都是古體詩。
  • 李晨時:功夫在詩外-談今人寫古體詩的提綱
    功夫在詩外——談今人寫古體詩的提綱李晨時說明 :2015年出《長天集》時,本想將此文收入書中的,但字數9千多。為降低書的厚度,遂捨去了。當前詩壇的兩個主要弊端:一是泥古、崇古、仿古、毫無時代氣息。反映出的思想、情感、觀念與古人無異,使人很難分辯出是前人寫的還是當代人寫的。二是直白,和白開水不相上下,一點味道都沒有。初學者一弄就沒詞了,讀書少,讀詩少是個大問題。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四、古體詩一般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幾類,前面四類是有每句有固定字數限制,後面雜言可以不限。但是古體詩也有絕句,不過為了區分開來,稱為古絕。
  • 詩的種類和字數: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今體詩
    (一)古體詩;(二)今體詩 古體詩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 今體詩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 高考作文寫「古體詩」得滿分,膽真大!"考神"到底牛在哪兒?
    11年前,湖北考生周海洋用「古體詩」完成高考作文。考完後老師問他考得怎麼樣,一聽他用「古體詩」寫作文,老師就埋怨他太冒險,「膽子也真大」!一直到成績公布後,周海洋的高考作文獲得了滿分60分。老師這才長籲一口氣!
  • 南粵基層教師摘古體詩創作桂冠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全國詩歌大賽揭曉 南粵基層教師摘古體詩創作桂冠   以詩寄情,歌頌時代精神,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大賽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鼓勵參賽者們用詩歌創作來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歌頌華夏兒女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堅持抗爭的精神,展現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畫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篇章,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又 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 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在校大學生慕瑤,古體詩選
    水熊貓說:古體詩我是不在行的因為我學的和喜歡的是現當代文學哈哈這不代表我不喜歡古體詩哦而是我不會寫毫不擅長印象中第一次「寫」古體詩」是初中一次大課間覺得無聊開始口說「古體詩」不過只是有了整齊字數罷了哈哈第一句是「同學掃地塵飛揚」然後就有一個男同學表示很驚奇說道「咦~不錯呀」哈哈現在想來真是太天真和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