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說人們總是願意用這樣的說辭來激勵他人讀書,但是,我還是想說,讀書是收效很慢的,不可急功近利。一個人讀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未必能夠有所收成。
所以,我想說,如果有什麼急迫的事,還是該忙那些緊要的事再說。
一位在北京當報社副刊編輯的朋友,是一位讀書達人,但是他說,在28歲到38歲期間,他基本不看書,忙著掙錢養家。而我在孩子小的時候也差不多,孩子體弱多病,一個月治病的錢就要超過我的月薪,此外家庭供養負擔本來就重,所以,好長時間我也是沒空讀書的,那時連多睡一會都覺得奢侈。
有要緊的事不去想辦法處理,卻要關起門讀書,拿讀書來逃避生活的困境,不是讀書的應有之義。讀書雖然能夠減輕一些心靈上的苦痛,但是,不能用此來逃避現實。讀書雖好,卻不能臨時抱佛腳。家人生病還要及時就醫的,現查醫書來治病,很可能要耽誤事。有人該說,若本來就有醫學知識基礎呢?其實,那就不算臨時抱佛腳了。
有人在網上發問:是讀書讀太少了所以太多煩惱嗎?提問者大概是以為讀書多了,煩惱就會變少吧。這可未必。儘管叔本華洋洋自得於思考創作的快樂之中,但是他也並不迴避越有智慧就越煩惱的事實,「確實,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並且似乎不無道理的說法就是:頭腦至為狹窄、侷促的人根本上就是最幸福的,雖然並沒有人會羨慕他們的這一好運。」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將快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機體新陳代謝能力所帶來的樂趣: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覺。在一些國家,這類快樂獲得首肯,這類活動甚至成為全民性的娛樂。第二類是發揮肌肉力量所帶來的樂趣:這些包括步行、跳躍、擊劍、騎馬、舞蹈、狩獵和各種各樣的體育遊戲;甚至打鬥和戰爭也包括在內。第三類為施展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這些包括觀察、思考、感覺、閱讀、默想、寫作、學習、發明、演奏音樂和思考哲學等。」
叔本華認為只有第三類才是當屬於人類的樂趣,而這類樂趣也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需要有一個卓越的頭腦,「一個愚人背負著自己可憐的自身——這一無法擺脫的負擔——而嘆息呻吟。而一個有著優越精神稟賦的人卻以他的思想使他所處的死氣沉沉的環境變得活潑和富有生氣。」然而他又不得不補充道:「超常的感覺能力會引致情緒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尋常的愉快或者揮之不去的憂鬱。」
作家艾雲在《尋找失蹤者》一書中寫道:「思想之路絕非坦途,多是抱定以命殞思才敢邁步。」艾雲十分感傷地回憶了幾位盛年離去的王小波、楊小凱、萌萌以及為思而殞命的人。但是當萌萌的一位朋友說,他不願意看到一個美好的女人讓問題和思想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他曾經喊過打倒黑格爾,解放萌萌。艾雲卻依然認為,如果是為問題所逼,為思想所纏,這都不是想放下就放下那樣輕而易舉。他們必然擔當的只能是天命。至於問題和思想卻為什麼一定要把這些人變成病理學特徵,並因其原創性而致命,釀成悲劇性神學的低徊輓歌,卻又只能對天長嘆。
吳念真在《這些人,那些事》一書中寫道:「太過透徹的人比較不容易快樂,反而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的,往往更幸福,即使這是別人嗤之以鼻的幸福,但那畢竟也是幸福啊。」古羅馬的塞涅卡說:「人活一輩子,萬事如意,不經歷任何精神苦悶,確實是一種缺失,對造化僅僅是一知半解。」(《論幸福生活》)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科學教授保羅·多蘭在《敘事改變命運》一書中表示,高學歷並未明顯增進幸福指數。雖說從經濟回報上看,大學畢業生比沒有上大學的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平均能多掙約20萬英鎊。但一項研究分析了英國家庭狀況調查的數據,將樣本根據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分成不同組。結果顯示,教育對生活滿意度較低的人產生積極影響,而對生活滿意度較高的人有消極影響。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那麼教育可能是你飛離痛苦的翅膀;但如果你對生活非常滿意,那麼教育可能會對你的生活起到反作用。總體上看,幸福感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不同群體的幸福感都比較接近,並且比其他群體更幸福,擁有學士學位的群體比擁有專業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群體更幸福。擁有專業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群體是最不幸福的,他們的幸福感比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體還要低0.35個單位。那麼,意義感呢?即使教育沒有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它也能讓人感到充實、能豐富人們的體驗嗎?研究表明,意義感總體上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儘管擁有碩士學位的人的表現要好一些。高等教育沒有很好地讓人們免受痛苦。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痛苦程度最高,但並沒有比其他群體高多少。雖說這種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有待商榷,並且對英國人的研究結果也未必適合其他國人,但是,至少能說明並未明顯得出學歷越高越幸福的結果。保羅·多蘭寫道:「事實上,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自己的先入之見也受到了衝擊。高等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益處微乎其微,我對此深感驚訝。我在學術界的一些同事對此很難接受,沒讀過大學的人卻絲毫不驚訝,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讀書或許能夠收穫名與利,但很多時候又不能僅僅用世俗的功利來衡量之。人是要在不斷閱讀中成長的,後來追求的或得到的,也許跟他當初的設想大相逕庭。
有人該問了,既然讀書反增煩惱,那麼,讀書還有什麼意義?
頭腦越簡單,可能越少煩惱,但是,你希望步入這樣的人生狀態嗎?
古希伯來的傳道者說:「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
周作人寫道:「察明同類之狂妄和愚昧,與思索個人的老死病苦,一樣是偉大的事業。虛空盡由他虛空,知道他是虛空,而又偏去追跡,去察明,那麼這是很有意義的,這實在可以當得起說是偉大的捕風。」
在有些人看來,人生重要的是經歷與探求,而非通過日復一日地簡單重複收穫的寧靜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