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知識越多,悲傷越多,大智慧藏著大痛苦

2020-12-27 把書讀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說人們總是願意用這樣的說辭來激勵他人讀書,但是,我還是想說,讀書是收效很慢的,不可急功近利。一個人讀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未必能夠有所收成。

所以,我想說,如果有什麼急迫的事,還是該忙那些緊要的事再說。

一位在北京當報社副刊編輯的朋友,是一位讀書達人,但是他說,在28歲到38歲期間,他基本不看書,忙著掙錢養家。而我在孩子小的時候也差不多,孩子體弱多病,一個月治病的錢就要超過我的月薪,此外家庭供養負擔本來就重,所以,好長時間我也是沒空讀書的,那時連多睡一會都覺得奢侈。

有要緊的事不去想辦法處理,卻要關起門讀書,拿讀書來逃避生活的困境,不是讀書的應有之義。讀書雖然能夠減輕一些心靈上的苦痛,但是,不能用此來逃避現實。讀書雖好,卻不能臨時抱佛腳。家人生病還要及時就醫的,現查醫書來治病,很可能要耽誤事。有人該說,若本來就有醫學知識基礎呢?其實,那就不算臨時抱佛腳了。

有人在網上發問:是讀書讀太少了所以太多煩惱嗎?提問者大概是以為讀書多了,煩惱就會變少吧。這可未必。儘管叔本華洋洋自得於思考創作的快樂之中,但是他也並不迴避越有智慧就越煩惱的事實,「確實,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並且似乎不無道理的說法就是:頭腦至為狹窄、侷促的人根本上就是最幸福的,雖然並沒有人會羨慕他們的這一好運。」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將快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機體新陳代謝能力所帶來的樂趣: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覺。在一些國家,這類快樂獲得首肯,這類活動甚至成為全民性的娛樂。第二類是發揮肌肉力量所帶來的樂趣:這些包括步行、跳躍、擊劍、騎馬、舞蹈、狩獵和各種各樣的體育遊戲;甚至打鬥和戰爭也包括在內。第三類為施展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這些包括觀察、思考、感覺、閱讀、默想、寫作、學習、發明、演奏音樂和思考哲學等。」

叔本華認為只有第三類才是當屬於人類的樂趣,而這類樂趣也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需要有一個卓越的頭腦,「一個愚人背負著自己可憐的自身——這一無法擺脫的負擔——而嘆息呻吟。而一個有著優越精神稟賦的人卻以他的思想使他所處的死氣沉沉的環境變得活潑和富有生氣。」然而他又不得不補充道:「超常的感覺能力會引致情緒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尋常的愉快或者揮之不去的憂鬱。」

作家艾雲在《尋找失蹤者》一書中寫道:「思想之路絕非坦途,多是抱定以命殞思才敢邁步。」艾雲十分感傷地回憶了幾位盛年離去的王小波、楊小凱、萌萌以及為思而殞命的人。但是當萌萌的一位朋友說,他不願意看到一個美好的女人讓問題和思想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他曾經喊過打倒黑格爾,解放萌萌。艾雲卻依然認為,如果是為問題所逼,為思想所纏,這都不是想放下就放下那樣輕而易舉。他們必然擔當的只能是天命。至於問題和思想卻為什麼一定要把這些人變成病理學特徵,並因其原創性而致命,釀成悲劇性神學的低徊輓歌,卻又只能對天長嘆。

吳念真在《這些人,那些事》一書中寫道:「太過透徹的人比較不容易快樂,反而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的,往往更幸福,即使這是別人嗤之以鼻的幸福,但那畢竟也是幸福啊。」古羅馬的塞涅卡說:「人活一輩子,萬事如意,不經歷任何精神苦悶,確實是一種缺失,對造化僅僅是一知半解。」(《論幸福生活》)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科學教授保羅·多蘭在《敘事改變命運》一書中表示,高學歷並未明顯增進幸福指數。雖說從經濟回報上看,大學畢業生比沒有上大學的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平均能多掙約20萬英鎊。但一項研究分析了英國家庭狀況調查的數據,將樣本根據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分成不同組。結果顯示,教育對生活滿意度較低的人產生積極影響,而對生活滿意度較高的人有消極影響。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那麼教育可能是你飛離痛苦的翅膀;但如果你對生活非常滿意,那麼教育可能會對你的生活起到反作用。總體上看,幸福感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不同群體的幸福感都比較接近,並且比其他群體更幸福,擁有學士學位的群體比擁有專業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群體更幸福。擁有專業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群體是最不幸福的,他們的幸福感比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體還要低0.35個單位。那麼,意義感呢?即使教育沒有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它也能讓人感到充實、能豐富人們的體驗嗎?研究表明,意義感總體上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儘管擁有碩士學位的人的表現要好一些。高等教育沒有很好地讓人們免受痛苦。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痛苦程度最高,但並沒有比其他群體高多少。雖說這種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有待商榷,並且對英國人的研究結果也未必適合其他國人,但是,至少能說明並未明顯得出學歷越高越幸福的結果。保羅·多蘭寫道:「事實上,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自己的先入之見也受到了衝擊。高等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益處微乎其微,我對此深感驚訝。我在學術界的一些同事對此很難接受,沒讀過大學的人卻絲毫不驚訝,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讀書或許能夠收穫名與利,但很多時候又不能僅僅用世俗的功利來衡量之。人是要在不斷閱讀中成長的,後來追求的或得到的,也許跟他當初的設想大相逕庭。

有人該問了,既然讀書反增煩惱,那麼,讀書還有什麼意義?

頭腦越簡單,可能越少煩惱,但是,你希望步入這樣的人生狀態嗎?

古希伯來的傳道者說:「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

周作人寫道:「察明同類之狂妄和愚昧,與思索個人的老死病苦,一樣是偉大的事業。虛空盡由他虛空,知道他是虛空,而又偏去追跡,去察明,那麼這是很有意義的,這實在可以當得起說是偉大的捕風。」

在有些人看來,人生重要的是經歷與探求,而非通過日復一日地簡單重複收穫的寧靜與快樂。

相關焦點

  • 笛卡爾將智慧分為五個等級,哲學是最高的智慧
    在哲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的笛卡爾,對於智慧這個概念,有自己的看法,而這個觀點和他的哲學體系一脈相承,哲學家的觀點往往是以詳實的論證作為基礎的,而笛卡爾正是如此,正如他所說「哲學的原理應當是很清楚明白的,其次許多真理是可以通過這樣的原理明晰的推演出來」。
  • 笛卡爾:一個人怎樣才能做到大徹大悟
    伊莉莎白公主於1642年拜讀了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被笛卡爾的天才所吸引,經朋友介紹結識了笛卡爾,在7年多的交往中,共留下她和笛卡爾的往還書信60餘封。在1643年6月20日寫給笛卡爾的信中,伊莉莎白公主向笛卡爾提出身心關係問題。公主之所以關心此類問題,是因為她雖貴為公主,但生活並不幸福,經常陷入悲傷等不良情緒,以至於身體健康也受到影響。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等走出了井底才發現井外世界的廣大,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覺得自己無知。
  • 越抑鬱越愛聽悲傷音樂
    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21屆國際音樂信息檢索協會大會上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抑鬱風險的人更愛聽悲傷音樂。在這項音樂類型與抑鬱風險的關聯研究中,印度海得拉巴國際信息技術學院認知科學教授維努·艾勒裡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利用凱斯勒心理困擾量表對500多名流媒體音樂使用者進行心理狀況問卷評估。研究人員從音樂流媒體平臺獲取參試者聽過的音樂菜單,分析歌曲、專輯或藝術家的分類。
  • 責任越大,委屈越多
    高宗不由大為感動,封張公藝為醉鄉侯,賜號《百忍堂》,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字。責任越大,委屈越多。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就是一個責任不斷遞增的過程。曾國藩說「打脫牙齒和血吞」,做大事業,就自然有大委屈。就是年輕人談戀愛,一方還都有覺得「太委屈」的時候,何況是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國家。
  • 人讀書越多,見識越多,經歷越多,才越發覺得自知甚少
    可能有的人會發現,當你讀的書越多,看過的東西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非常廣闊的領域是你從未接觸過的,還有非常多的東西,你根本不了解,還有非常專業的知識,你一竅不通。只有真正認真讀書學習的人,就會有這種感覺,接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和淺薄,然後就越想知道更多。
  • 受益無窮的經典禪語,盡顯人生大智慧!
    一、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歡樂。痛苦與歡樂都是心靈的折射,就像鏡子裡面有什麼,決定於鏡子面前的事物。心裡放不下,自然成了負擔,負擔越多,人生越不快樂。計較的心如同口袋,寬容的心猶如漏鬥。複雜的心愛計較,簡單的心易快樂。二、計較和怨恨是一座牢,寬容是唯一的鑰匙。
  • 同甘苦共患難,朋友越處越多的星座
    處朋友講究一個真誠實意,生活中我們形形色色的人都要遇到,有些人不用你主動就能慢慢成為你的朋友,而有些人只有你主動了才能拉近雙方的關係,所以外向的人在處朋友方面優勢很大,又如果這個外向的人很真誠的話,那朋友自然就越處越多了,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說的就是這三個星座,同甘苦共患難,處朋友非常的真誠熱情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太在乎名利了,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太樂於斂財了,往往會遭到更大的損失。所以做人要懂得知足,才不會受到屈辱;要懂得適可而止,才不會遇到災禍;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喜樂。
  • 真相,大數學家笛卡爾和瑞典公主「心形曲線」的愛情竟是騙人的
    公主聰明好學,笛卡爾也是儘可能的教授公主,慢慢地,在兩個人的心中,美麗的愛發芽了。 但是此時的他已經52歲了,公主還是個無知的18歲少女。沒多長時間兩個人之間的私情就被公主的國王父親看出來了,國王非常憤怒的把笛卡爾趕出了皇宮並驅逐出境公主也被他關了起來。 不久,回國後的數學家生病了,得了不治之症。 他給公主寫信,但被國王拿到了,公主很久沒有回覆了。
  • 你的恐懼越多,你對孩子要求就越多
    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
  • 沒有智慧,知識越多反是負擔
    沒有智慧,知識越多越是是負擔;有了智慧,知識越多越好,因為智慧就是思路。 怎樣校驗我們是在知識,智慧還是思維層次?心不靜,誘惑多,還不甘寂寞,守不住清貧。 如何運用思維和智慧去生存。站在思維高度去考慮,運用合理思路去指導,利用專業知識去化解。
  • 警惕:這樣做題越多,害處越大
    最後再根據文末所提的問題,在原題幹中找到有關敘述,最好能用筆畫住,再結合自己腦子裡儲存的相關知識,用最準確的、專業的、精煉的語言或數學公式(數據)來回答。題海戰術固然是應試教育的主要方法,但由於考試題絕大多數都是學生平時訓練過的習題,都似曾相識,所以有相當多的學生便會掉以輕心
  • 為什麼你懂得越多,越不快樂?
    2.知道我不知道:當在這個領域學習了一段時間,才曉得原來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有那麼多,沒見過的「牛人」也有那麼多,立刻感受到自己的差距。比如關於寫作技巧方面的知識,亟待不斷練習以達到精通的技能,以及輸出背後需要大量的其他專業領域知識不停輸入。學而知不足,愈進則愈惘然。通過學習,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越前進越發現達成目標比自己想像的更加遙遠,更加困難。我想進步,卻跑不快,又著急又焦慮,越來越不快樂。
  • 你的恐懼越多,你對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恐懼導致掌控。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
  • 知道得越多越痛苦,如何避免「政治性抑鬱」?
    原創 從易 南都觀察家 也許知道越多真相、對現狀了解得越深,思慮就會越重。大家都知道這日子會越來越難,但都選擇了默默忍受,大不了縮衣節食。雖然知道中國老百姓能吃苦、能忍耐,但還是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將這一切合理化的。隨著聊天的深入,我發現看起來「政治冷漠」的大爺大媽們其實特別關心國家大事,對中美關係尤其上心。只是他們對政治局勢的理解,大抵就在「至道學宮」這一水平線上下,每天分享交流著一些道聽途說、聳人聽聞的假新聞。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世界之大而能獲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識要以探求真理為畢生的事業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當感情只是勸我們去做可以緩行的事的時候應當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斷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
  •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世界之大而能獲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識要以探求真理為畢生的事業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當感情只是勸我們去做可以緩行的事的時候應當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斷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
  • 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意思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鄉下的人問我,我卻對他的問題一點也不知道。但我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去詢問,就對其掌握了。學問淵博如孔子,還有其不知道的,何況是其他人呢。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
  • 年紀越大,越覺得虧欠父母越多
    年少的時候,會跟父母理論,最後只是精挑細選幾件,象徵性地拿上,可越到後來,越覺得不必說,也不必挑,那都是父母精心準備的一份厚愛,最好是統統收入囊中,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慰。面對他們,再反觀自己,他們越是愛得深沉,愛得卑微,我們越是覺得愧疚。表面上,我們是滿載而歸,而心裏面卻是空蕩蕩的,充滿了對父母的虧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