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這一「赤字」,更應該努力消除!

2021-02-13 央視新聞

當地時間11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美國華盛頓表示,中美雙方應加強溝通對話,共同努力消除「理解赤字」。當下,中美關係因為貿易赤字等問題出現一定程度的緊張。實際上,包括貿易赤字這一問題在內,中美之間的一系列問題大多出在理解不夠上。與貿易赤字相比,更應該努力消除的是「理解赤字」。如果能夠相互理解,很多問題並不難解決。

△崔天凱參加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舉辦的「中美關係40年」研討會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結構性問題

中美之間就貿易問題出現的紛紛擾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方面聲稱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過高。但很多研究都已充分表明,中美貿易實屬互惠雙贏,而美國對華貿易存在逆差是結構性問題,和全球產業分工密切相關。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全球貿易逆差最多的商品是電腦等電子產品,在這其中,中國佔了八成左右。這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價值鏈不斷細化的結果。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重要零部件,都產自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和中國臺灣等發達經濟體,中國只是負責生產部分附件和組裝工作。從收益來看,發達經濟體賺了大頭,而中國只獲得少量的組裝手工費。據權威人士估計,如果擠掉這些發達經濟體生產的高附加值零部件「水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將會減少40%左右。

這些事實充分證明,美國對華貿易存在巨額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偽命題。將逆差完全歸因於中國,要麼就是故意為之,要麼就是不願正視事實。從這個角度講,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更像是理解上的逆差。如果正確理解,就不會把問題歸咎於中國。

「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開放的

美國這次單方面挑起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很多人都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美國要遏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但實際上這一計劃對各國而言更多的是機會。崔天凱「中美關係40年」研討會上指出,「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為自身產業發展設定的目標,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實現這些目標是以排除其他國家為代價的。事實上這一計劃對中國企業、美國和世界各國企業都是開放的。他還表示,世界各國無論大小,都希望在高科技領域爭取領先優勢,中國也不例外,這是完全正常的。

崔天凱同時指出,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可能在一段時間在某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但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長期保持領先優勢。隨著時間推移,只要有公平競爭,總會有別的國家追趕上來。今天,美國仍然對中國實行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如果美國既不賣給中國高技術產品,又不讓中國自己研發製造,那麼中國產業的出路何在?

「中國製造2025」是開放的,各國對各自的產業發展也有相應的計劃,比如德國也有「工業4.0」計劃,如果能夠充分理解「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內涵以及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現實,又有什麼可擔心的?

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根本沒有放慢

中美之間「理解赤字」還表現為美國國內有些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有所懷疑,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之後對外開放的步伐會放慢。對於這個問題,崔天凱表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他說,中國目前很多高科技領域還處在追趕態勢,只有堅持對外開放、和其他國家學習互鑑才能取得更大發展。

對外開放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中國也深知,只有開放合作,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實際上,中國近來已經採取了一系列對外開放的舉措。金融領域, 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範圍;製造業領域,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事實已經證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認為中國開放步伐會放慢,只能是一種誤解。

中國根本不想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從深層次的角度講,美國國內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對美國構成威脅,中國會挑戰美國的地位,這實際上也是不理解中國的發展理念。中國一直秉持和平發展理念,根本無意於挑戰美國,更不可能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一直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當今世界各國利益緊密交融,沒有誰能夠一家獨大,中方希望與美方共同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成為合作夥伴,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於中國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崔天凱表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我們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純理論,而是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和行動指南。」崔天凱說。但對於中國走的這一條道路,中方已經多次表示,中國既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無論是美國國內有些人對中國在美留學生和學者疑神疑鬼,還是懷疑中國會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這些歸根到底都是缺乏理解,或者不願意去理解、去正視現實。用崔天凱大使的話說,這是試圖在中美之間設置一道「玻璃幕牆」。

美國對中國的另一份「理解赤字」則是低估中國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無論是美方出臺的500億美元擬加徵關稅商品清單,還是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美方估計都沒有想到中方會如此迅速出臺反制措施。誤判容易導致衝突,要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加強溝通對話,正視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關切,共同努力消除「理解赤字」。只要消除了理解上的「赤字」,其它赤字或許就能夠得到客觀對待,消除起來也不會那麼難。

值得一提的是,美方已經發出積極信號。在當地時間13日,川普表示已經指示美國商務部解決中興公司案,讓中興公司儘快恢復業務。他特別提到,美國之前對中興公司採取的措施會導致大量人員失業。川普在過往的講話中經常提就業問題,挑起中美貿易爭端,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也是為了留住就業機會。讓別人失業未必能增加自己的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能夠理解別人的就業需求,這其實已經邁出了相互理解的一步。

相關焦點

  • 因為《美國工廠》又火了一次的曹德旺,這麼看待中美「信任赤字」
    曹德旺說道:「我個人對這部片子很滿意,這部片子不僅翻譯了31個國家的語言,引起了世界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世界」。曹德旺表示,美國正努力恢復「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美國和中國一樣,也在積極招商引資。12月4日,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在福州就有一個招商活動。美國對中國的投資項目是歡迎的,也是比較友好的,但房地產方面的投資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
  • 翟東升:以貿易赤字之名解財政赤字之困,才是川普的真正動機
    但歷史證明,減稅帶來的「涓滴效應」往往不盡如人意,並且都會導致財政赤字急劇增加,川普的減稅似乎也不例外。川普稅改實施一年後,其團隊預期的財政平衡並未到來,反而使聯邦預算赤字激增至7,790億美元,比上一財政年度增長17%,達到六年來的最高點。據美國稅務聯合委員會(JCT)估算,僅減稅一項就在一年內帶來1萬億美元的財政虧空,並因此將大幅增加美國2018~2027年期間的財政赤字。
  • 史蒂芬·羅奇:要讓中美衝突降溫,首先應該考慮三件事
    這一秘書處應設立在一個中立的司法管轄區,由兩國的高級專業人員組成。該秘書處應負責共享數據、聯合研究和聯合發布政策白皮書以便支持兩國領導人的定期會晤。在它的主持下,兩國共同負責執行和監控現有協定,並透明的裁決爭端。 第二,貿易。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它們是宏觀經濟問題積少成多的產物。美國國內儲蓄長期不足,它在2019年與102個國家有商品貿易逆差。
  • 耶魯大學研究員:拜登上臺,中美關係是時候重新開始了
    從經濟角度看,拜登上臺後,中美貿易戰是否能夠劃下句點,或者迎來雙贏局面,希望是巨大的。在《中國日報》的中國觀察智囊團中,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StephenRoger指出,美國貿易赤字普遍存在,關鍵不在於打貿易戰,而在於解決結構性問題。
  • 聶焱 | 美國貿易赤字的秘密:「得了便宜還賣乖」與「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中美之間的貿易磋商,已經進行了七輪,並且從商品與服務貿易談到匯率問題。對於記者提問,中國有沒有在匯率問題上作出任何的讓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3月10日做了回答。 - 中美雙方都應該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透明度標準來承諾披露數據。- 中美未來在匯率形成機制等方面,共識會越來越多,信心會越來越足。看完這些,你是不是有種感覺,人民幣正在邁向可自由使用的貨幣。
  • 國際疫情新態勢,需要消除信任赤字
    1依法治理,規制「信息疫情」的負面效應「信息疫情」的實質就是疫情信息的衍生物,是在特定時間、在一定範圍內人類社會對疫情信息認知、評價和需求之間矛盾的集中暴發。疫情信息自古以來就有,到了現代社會,隨著人類進入媒介化生存、風險型社會和網絡化時代,疫情信息傳播發生了更加明顯的變化,不僅速度更快、範圍更廣、頻次更密,而且會經常出現信息失真、失能和失德,甚至形成流言、謠言和謊言等信息變異,導致產生「信息疫情」。
  • 《美國工廠》,一扇中美溝通之窗
    《美國工廠》,一扇中美溝通之窗■新華社記者 鄭漢根美國紀錄片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部講述兩國產業合作的影片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撇開影片中有關勞資關係、企業工作環境、人物形象塑造等劇情的是非曲直不談,這部紀錄片至少在發揮一種積極作用:有助於中美民眾相互了解,有助於溝通中美社會人心。
  • 王晉斌:應對中美關係變局,中國的經濟策略儲備有哪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美經濟關係不可能完全脫鉤,但又不可能完全實現真誠的分工合作。因此,在經貿關係上,中美之間已經很難存在戰略上的完全互信。即使美國大選後總統更迭,這一基本面應該不會改變。雖然這一高速增長的進程被2008年次貸危機打斷,但經濟增長的黃金十年使中國的GDP基本翻了兩番,至今依然保持了較合意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和快速的技術進步使美國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中美之間經濟和技術力量的對比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中國逐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今年以來,中國成為進出口、進口和出口世界第一大國。
  • 一個英國導演眼中的中美貿易戰:你們彼此不是敵人
    30多年後,已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柯文思重新回到中國,著手拍攝一部關於中美關係的紀錄片:《善良的天使》。這部片子一拍就是5年,這讓他能夠更真實地了解中國,而不是從西方媒體的報導中去認識中國。為了給影片勘景,他與各行各業的中國人打交道,也一次次「被中國人民勤勞、堅韌和樂觀的天性深深打動」。
  • MBA財經|大國貿易戰,看這一局中美之間到底應該怎麼玩?
    【MBA中國網訊】一夜之間,中美貿易戰打響。美國總統川普周四(3月22日)籤署備忘錄,宣布將增中國進口商品價值600億美元的關稅。不到12個小時,中國商務部就發布聲明進行反擊——對美國進口水果、豬肉、葡萄酒等商品徵收涉30億美元關稅。
  • 魏尚進:中美貿易實際差額僅為官方數據的一半
    魏尚進教授認為,「中國對美國貿易的巨額順差,讓川普認為美國應該對這些出口到美國的中國產品增加額外的關稅,並堅信在這場貿易爭端中,美國能夠輕易獲勝。這一實際是偏頗的觀點進一步增強了美國政府在貿易摩擦中的強硬立場。與此同時,從官方數據看,中國出口數據佔GDP比重較大,更為倚重對外貿易。所以,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對貿易爭端的態度相對於美國會顯得更為敏感。」
  • 如何讓中美關係降溫?美國教授給出答案,三件事情必須得做好
    文\唏兮美國當選拜登政府即將走馬上任,對於拜登政府來說,首要任務就是處理中美衝突。中美關係的變化從兩國之間的貿易競爭開始,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僵局。但在兩個大國之間,競爭以及分歧都可以有,唯獨衝突不能有,競爭促使進步,但衝突只會導致兩國關係的惡化。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表示,壓迫向中美關係降溫,拜登政府首先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與中國之間進行對話,在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任期內,中美之間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川普所推行的推特治國模式也絲毫未起作用。
  • 眾多境外媒體轉發《國際銳評:中美要共同扛起大國的責任》
    這是因為,中美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經濟總量約佔全球40%的前兩大經濟體,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維護國際和平以及應對全球性挑戰等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中美關係的陰晴冷暖,已經遠遠超出雙邊關係的範疇,具有明顯的全球影響力。有人曾形象比喻說,「中美關係只要一感冒,世界都要跟著打噴嚏。」影響越大,責任就越重。
  • 耶魯教授說出美國貿易赤字的真相
    貿易赤字的原因是預算赤字帶來的低儲蓄率,這是我們的錯。 但是我們不想承認,把它怪罪給中國更容易。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認為,中美經貿問題答案也一樣。「戀愛中產生矛盾,需要雙方達成共識」,而不是「甩鍋」給其中一方。在第八期「新時代大講堂」上,羅奇從經濟學的角度斷了一場「家務事」。他直言:「貿易赤字的原因是預算赤字帶來的低儲蓄率,這是我們的錯。但是我們不想承認,因為把它怪罪給中國更容易。」
  • 央行印鈔為國家財政赤字融資,應不應該搞?央行專家給出答案
    來源:貿易金融最近幾周,關於是否應該搞「財政赤字貨幣化」,成為國內外都特別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更直白一些的「赤字貨幣化」推崇者認為,這些發給央行的債是不需要還的,政府也事實上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從央行借錢來付。通過「借錢」還是「印錢」來彌補赤字,聽上去只差一個字,但其對宏觀經濟、財政可持續性、金融穩定的長期影響卻有天壤之別。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此前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之後約定的中美經貿「百日計劃」成果也一一公布。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赤字貨幣化是什麼意思?財政赤字貨幣化爭論
    消息面:  最近,學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討論逐漸升溫,「財政赤字貨幣化」引起熱議。4月27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一次會議上談到,「在疫情,也包括全球的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三低兩高』新態勢下,是否可以考慮財政赤字適度貨幣化?」
  • 40年40人|何漢理:中美政治制度之爭也能成為良性競爭
    如果中美衝突是明擺著不可避免的,那我們怎麼解釋過去幾十年來兩國政府歷經幾代領導人所作出的努力?為什麼他們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都想要避免衝突呢?我覺得這說明,我們都把避免衝突列為非常重要的任務,也作出了很多真誠的努力,但結果卻仍然時好時壞。不能說我們完全失敗了,但是我們的雙邊關係確實處在一個緊張的歷史節點。
  • 李禮輝:對時下流行的幾種赤字貨幣化論調的批駁
    不過,對於是否可以將財政赤字貨幣化,近期引起了爭論。這裡從理論爭議、法律依據和經濟實踐三個層次,做一些分析。一、理論爭議:是貨幣數量論還是現代貨幣理論反對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專家認為,中央銀行直接購買國債必將導致通貨膨脹,其理論依據來自貨幣數量論。
  • 分析|「財政赤字貨幣化」為何引爆學界?大家到底在爭論什麼
    賈康認為,不能因為美聯儲推出無上限的量化寬鬆(QE),就認為這在全世界都可通行,而且美國的做法更完全不是中國可以仿效的,原因之一是美國有所謂全球硬通貨的霸權。美元的霸權地位從某種程度上給了其無限QE甚至赤字融資的底氣。美元是依靠美國仍首屈一指的綜合國力,特別是有最根本意義的軍事和金融發達實力,得以延續著其頭號硬通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