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學個小知識丨帕金森定律

2021-02-19 睡前學管理


— 2018年1月31日 —

 — 這是每天睡前學到的第77個知識點—  


一、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亦稱「官場病」或「組織麻痺病」。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裡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至上而下,一級比一級庸人多,最終產生出機構臃腫的龐大管理機構。由於對於一個組織而言,管理人員或多或少是註定要增長的。那麼這個帕金森定律,註定要起作用。也就是有這樣一個公式:

 [1]

式中:K是通過任命下屬謀求晉升的工作人員數;L代表任職年齡和退休年齡之間的差異;m是用於答覆部門內部的各種文件的人員——小時數;N是所轄實際單位數;X將是每年所需要的新的工作人員數。當然,數學家將會認識到,為了發現增長的比例,他們必須用X乘以100,並且除以上一年的人員總數,即:

其中,Y表示原有人員總數。這一數字證明恆定在5.17%~6.56%之間,而不考慮所完成的工作量(即使沒有被完成)發生的任何變化。

帕金森這個公式揭示了各部門用人越來越多的秘密:部門負責人寧願找兩個比自己水平低的助手也不肯找一個與自己勢均力敵的下屬。這樣必然陷入機構越多越大,扯皮越多而人員增加也越多的惡性循環之中。如此惡性循環,就會形成機構重疊,人浮於事,扯皮推諉,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體系。

這個定律也可這麼來看,對於一個不稱職的管理者,他可能有三條出路,一是申請退職,將位子讓給能幹的人;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兩名水平低的助手。對於這位不稱職的管理者來說,第一條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樣他會失去許多利益;第二條路同樣也不能走,因為那樣會使自己多出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看來只有選擇第三條路最為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則能高高在上發號施令, 同時也沒有人成為自己晉級的障礙,而下級既然能力不濟,他們又會上行下效,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二、警示意義

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稱職的行政首長一旦佔據領導崗位,龐雜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便不可避免,庸人佔據著高位的現象也不可避免,整個行政管理系統就會形成惡性膨脹,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

這樣就會在官場中形成類似的「鮮花」插在「牛糞」上的現象,鮮花就好比是那些公司中的領導職位,牛糞就是那些公司中平庸的領導者,而這種「鮮花」插在「牛糞」上的危害是極其大的。

例如有一個水利局實行銀行代發工資兩個月後,職工們竟發現多出了34張「嘴」,有34名非水利局職工,卻擁有水利局職工的工資帳戶。後經查實,這多出的34張「嘴」都是水利局幹部的親屬,其中21人是水利局副科級以上幹部的子女親屬。這其中有含飴弄孫的老人,目不識丁的農婦,甚至還有9名是正在學習的大中專學生。寧夏西海固地區同心縣,曾經是以「苦甲天下」而聞名的,但就是在那裡,這種帕金森現象十分常見,在同心縣部分幹部違法亂紀,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又大量超編進入行政機構,致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吃「皇糧」的人數畸形膨脹。

冗員吃空了財政預算、補貼,就連專項資金也被挪用……這種「貧困的腐敗」,引發了一連串的咄咄怪事——在這個僅有33萬人口的貧困縣裡,吃「皇糧」者高達1.1萬人,全縣超編人員高達2800多人。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支超編大軍中,有大批「拿著俸祿不上朝」的「掛職幹部」,輪流上班的「輪崗幹部」, 10來歲的「娃娃幹部」,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幹部」。

縣烈士陵園只有3座墓碑,但卻供養著20名管理人員,難怪有人嘲諷是「20個活人守著3個死人」。機構、人員過多過濫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幾乎成了一些地方的通病,而少數「懶和尚」當主持而產生的「食客者眾」,更成了這些部門的「痼疾」。

*「睡前學個小知識」是睡前學管理推出的小欄目,每晚九點四十五,與你一起學習有貨有料的知識點,不見不散。

  - 晚安 -  

最後,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管理者聯盟」讀者群,400多位企業管理者已經在等你了,還會定期邀請大咖微課分享哦。


掃描下圖二維碼即可申請加入!


 戳『閱讀原文』搶前沿峰會免費名額/同行都在學的實用管理課程,或直接撥打4006962298

相關焦點

  • 害人不淺的帕金森定律
    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簡單講,所謂帕金森定律就是我們會根據任務要求完成的最後時間去調整自己的行動,時間充裕,則效率自動變低以適應,時間緊迫,則效率自動提升以按時完成任務。舉個例子,我每天早上步行20分鐘到地鐵站,我會有意識地快走,一是因為趕時間,而是因為快走有鍛鍊身體的效果。
  • 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
    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帕金森定律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它是由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裡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於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提出的。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
  • 項目管理中的「帕金森定律」
    1957年,一位英國的社會學家寫了一系列關於使機構更有效率運作的文章,其中有一條非常經典:如果分配一個人6個小時去完成一個只需6分鐘就能完成的工作,那麼這個工作需要6個小時能完成。這個發現在各行各業中都得到了驗證,而這種表現被命名為「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在項目管理中也有很多體現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項目經理你可能早就意識到了在項目中存在一種現象:你很費力地跟客戶爭取到不錯的項目工期但是很遺憾不論這個工期多麼有餘量
  • 睡前學個小知識丨長鞭效應
    ▼— 2018年3月10日 — — 這是每天睡前學到的第96個知識點—  ▼*「睡前學個小知識」是睡前學管理推出的小欄目,每晚九點四十五,與你一起學習有貨有料的知識點,不見不散。 戳『閱讀原文』搶前沿峰會免費名額/同行都在學的實用管理課程,或直接撥打
  • 身邊的心理學:帕金森定律給人生的影響
    帕金森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他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些大型組織、大型企業存在嚴重的機構人員膨脹,卻辦事效率極低的現象,並與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由此,帕金森定律又叫「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
  • 西方三大哲學發現之帕金森定律——自欺欺人的外部繁華及自我設限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
  • 帕金森定律 | 時間就像是海綿裡的水 做時間管理者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現象的一種說法,被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三大發現之一。西裡爾·諾斯古德帕金森著作的——《帕金森定律》講述了一位老婦人寄明信片的故事。帕金森發現人們做一件事所用的時間差別非常大:有一位老太太想給她的侄女寄明信片,她花了1個小時尋找明信片,1個小時選擇明信卡片,30分鐘尋找她的侄女的家庭地址,1個多小時用來寫賀詞,20分鐘決定是否在寄明信片時帶把傘。當這一切全部做完,老太太整個人累壞了。
  • 如何巧妙戰勝拖延症:打破帕金森定律
    ,是一個叫諾斯古德·帕金森的人提出的。他不是心理學家,而是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1958年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他原本是為了指出官僚主義現象,在組織中由於管理機制不恰當,導致組織會像金字塔一樣向下延伸,而且每個人看起來很忙,但組織的效率卻越來越低。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花的時間差別十分巨大。
  • 如何巧妙戰勝拖延症:打破帕金森定律!
    這就是所謂的帕金森定律。我們人類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只要給我的時間越多,我就能更完美滴完成我的任務。但真相是,通常給我們的時間越充足,我們就越容易拖延。就好像我給你一天的時間去打掃房子,你肯定能夠在一天裡打掃乾淨。但是如果我給你一周的時間,你可能就不會馬上去打掃,而是留到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是最後一天才會去做。
  • 帕金森定律:幫助管理者讓組織更高效地運轉,教你做時間管理者
    理解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官僚或官僚現象的別稱,與墨菲定律、彼得原理一起被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最傑出的發現,它又稱「官場病」或「組織麻痺病」。帕金森定律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業務擴張或其他原因而經常出現的現象。這種效應使得企業的機構迅速擴張,浪費資源,降低員工積極性。
  • 為什麼你總在最後一刻完成任務,帕金森定律,你知道嗎?
    我從美國作家吉姆蘭德爾寫的《如何管理你的24小時》這本書裡我才知道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犯了帕金森病。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 也就是說完成一項工作的時間會膨脹到你所擁有時間的極限。如果你有3個小時去完成一個項目,那麼,你將在3個小時內完成它。
  • 不得不學的56個心理小知識
    適當的學習學習一些小心理,是非常有益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 《墨菲定律》是作家書魚寫的一部心理學通俗讀物,揭示了人類潛在的種種幽微心理。這裡沒有艱深的定義定理,沒有雲裡霧裡的各種流派,只有有趣又實用的日常心理指南,是很值得讀一讀的。
  • 做事總拖延,可能是陷入「帕金森定律」之中,認識3點告別拖延症
    文丨圖圖爸爸小桃子媽媽:「我家孩子怎麼這麼磨蹭,我跟你說,差不多晚上8點多的時候開始寫作業,現在都已經12點的作業還是沒有寫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管教他了。每次寫作業的時候會在一旁督促他,但是沒有任何的作用,總是喜歡拖延磨蹭,為什麼小小年紀就會有這樣的問題呢?長大之後再磨蹭,看他怎麼辦?」
  • 墨菲定律是什麼意思,四條理論有什麼用?
    我們講過各種科學知識,墨菲定律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最早是由於愛德華墨菲提出來的。墨菲定律有什麼科學知識能夠證明嗎?
  • 昭通2020名師助考55丨把握物理基礎知識
    其實,這段時間正是高考得高分的關鍵時刻,你完全可以利用這幾天靜下心來,回歸物理基礎知識、強化基本技能、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整個知識體系,就必須從它們入手,以它們作為起點,重點查缺補漏,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同時考試過程中,做到認真審題,不漏條件,避免過失性失分。下面列舉幾個常考的知識點及易漏易錯點供同學們參考。
  • 必讀經典書籍《墨菲定律》,你想學的心理學常識,都在這本書裡!
    書魚的《墨菲定律》這本書,就為我們全方位解答了人生中方方面面的心理困惑,並且指出來解決方案,舉例生動接地氣,理論說明簡潔明了,而不是像其他一些純理論書籍那樣,讓你昏昏欲睡。《墨菲定律》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人際交往,親密關係,職場法則,育兒訣竅,人性秘密,自然規律等心理學知識,內容精煉,句句都是乾貨。
  • 由帕金森定律反觀:窮忙無盡頭?用時間整理術終結無效忙碌
    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每天照看三個孩子起居學習,鄰居經常問這樣優秀的孩子是怎樣教育出來的;我有固定的工作,每天早九晚五;我是寫作愛好者,每天早起讀書寫作像吸大煙一樣上癮;我是個跑者,每周跑步三次,身體看起來顯瘦有活力。那天,朋友突然問我:你這麼自律,究竟為了什麼?
  • 控制人性的五大定律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五條重要的定律,它們控制著我們,似乎也控制著人類社會。雞毛蒜皮定律「為什麼我總是有那麼多工作要做?」相信許多人都曾在生活中這樣大聲地抱怨過。如果你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你也許會發現帕金森定律。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應該知道什麼?丨高中物理
    聽說有小行星要飛掠地球了,小編趕緊帶大家一起去看星星看月亮前排開始囉嗦:今天小編要認真說一說行星的運動定律。這部分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歷程:「地心說、日心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需要知道每一種學說的代表人物,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見上面思維導圖)②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內容和簡單運用。
  • 睡前小故事 | 小山羊學本領
    調皮淘氣的小猴子爬樹的本領無人能比,雪白可愛的小羚羊曾多次獲得「飛毛腿」的稱號,幾乎森林裡的夥伴們都有自己的本領。 沒有本領的小山羊突然心血來潮,意志堅定地說:它也要有本領。 於是,小山羊就四處找小動物們學本領。小山羊見小猴子爬樹快,便虛心地拜小猴子為師。小猴子耐心地一遍一遍給小山羊做示範、講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