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你的截止日期,你可以一天完成99件事。
你有沒有發現,在大學的時候,當教授給我們布置的作業的截止日期是一個月後,你肯定就會等到最後一個星期又或者是最後3天才開始趕工,並且在最後一刻才會把作業交上去。
明明有那麼寬鬆的時間,為什麼我們偏偏要作死留到最後一刻熬夜才做完,而不是早早就完成作業呢?
還有一個詭異的現象是,為什麼到了最後一刻的時候,就會感到最後的潛能被激發出來,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一個月時間的作業。
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個情況呢?
這就是所謂的帕金森定律。
我們人類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只要給我的時間越多,我就能更完美滴完成我的任務。但真相是,通常給我們的時間越充足,我們就越容易拖延。
就好像我給你一天的時間去打掃房子,你肯定能夠在一天裡打掃乾淨。但是如果我給你一周的時間,你可能就不會馬上去打掃,而是留到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是最後一天才會去做。
那是因為你自己心裡清楚,只不過是打掃房子嘛,幾個小時就能夠完成了,還有一個星期,不是那麼的著急,先休息一下去做其他事情,明天再來做。
看到了吧,關鍵就在於緊急這兩個字,一件事情如果對你不緊急,沒有燒到腳的話,一般情況下你是不會馬上行動的。就好像名牌店在舉辦優惠活動的時候,如果優惠半價到下一個月,那麼顧客肯定會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先看看,不著急買,可是過後就忘了。但是名牌店也不傻,他們肯定說,限時優惠只到今晚,錯過了就沒有了。這激發起了消費者的緊急按鈕,讓他們的大腦覺得再不行動就要錯過大好優惠,於是就會做出衝動購買的舉動。
從以上現象我們可以得出,人類是因為迫切性又或者是緊急性才會開始行動的。所以,現在我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把帕金森定律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第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可以縮短你的截止日期。
比如你的老闆給了你7天期限的任務,但你可以把它縮短成3天時間來完成。當然你先不要告訴你的老闆,否則你到時候沒法完成的話就不要怪我了。
這個方法看起來有點難,你可能會有些抗拒,甚至是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但請相信我,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能力,當你可以把期限縮短的時候,你會更快的感受到那一股急迫性,就會更容易地推動你馬上行動。近快的把任務完成,而不是拖到最後一分鐘。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你有緩衝的時間。
人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一些突發狀況會打破你原有的計劃,比如你的車子在路上拋錨了,導致你遲到,害你錯過了面試又或者是重要的會議。如果你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工的話,萬一一不小心生病了,你肯定無法順利完成任務。只有提前開始行動,你才能確保自己在目標期限內完成任務。不管發生了什麼壞事,你都有緩衝的時間,不至於把自己逼入絕境。
其次,你能養成高效習慣。
習慣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養成的,同樣的,如果你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開始行動的話,就會養成拖延的壞習慣。相反地,我們越早行動,就越容易在期限內完成任務。你也會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而別人也會更加的信賴你。因為你總是能說到做到,自然而然的,無論是誰都會對你多一份尊敬。
最後,你有改進的時間。
如果你完成了任務後,還剩下幾天的期限,那你就還有時間來檢查錯誤,看看還有什麼地方是可以繼續改進的,而不是到最後一刻才發現翻了致命的錯誤。比如漏了一個重點,到時候你肯定就會懊惱慌張,只能夠硬著頭皮交水貨了。
那如果任務過於龐大又或者複雜的話,我麼也可以把大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你不把大任務拆開的話,就會覺得沒有動力去做,這時候拖延狀況就很容易泛濫。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大任務是呈報個人所得稅的話,那麼你就可以這樣來拆解:
首先,先收集你的收入證明,把收據都整理好,可以給自己2-3天的期限。
接著手機可以幫你扣稅的證明或是單據,同樣2-3天的期限。
然後,如果選擇網上報稅的話,你可以直接把數目填上去。因為系統會自動幫你推算出你要支付的金額。這時候,你就給自己三個小時的期限,而在付款之前,做最後一次的檢查,檢查數字有沒有填錯。這時候的期限就是一個小時。
最後,付款過帳,完成一個好市民的義務。
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知乎,在縮短小目標的期限,你就能夠確保自己更有動力,也同時具備緊急性的心態,高效地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任務。
最後總結一下,帕金森定律說的是,當我們的任務期限越長,我們就會更傾向於把任務拖到足後一刻才去做,那麼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長了。
所以為了讓我們更早地完成任務,我們可以可以縮短期限,增加急迫感,然後把大任務拆成小任務,降低難度,推進行動。
也許我們還可以更極端一點,可以試著想想看,如果你的生命還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你會想要在這短暫的人生達到什麼成就或是完成什麼事情呢?那麼為了完成這件事情,你會把它拆成什麼樣的小任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