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宮觀是修道者生活和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裡面供奉著道教信仰的眾多神仙。人們去道觀遊覽參觀時,會被院內清幽的環境所吸引,也會被莊嚴的神像所震撼。在道觀裡最常見的是一些人虔誠地在那裡燒香祈願,他們把自己內心的願望向神明訴說,天各一方的年輕戀人會向月老許願,希望兩人能早日相見;生意人會向財神許願,希望保佑自己財源廣進。「考試季」即將來臨,除了文昌帝君以外,還有哪些掌管功名利祿的神仙呢?
道觀裡最常見的「考神」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梓潼帝君等,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掌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文昌帝君:「上主三十六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說明文昌帝君既掌管世間的功名利祿,還上管仙界、下管冥界,是一位三界都有神職的神仙。
文昌帝君信仰最早來源於早期的星辰崇拜,由天上的文昌星神格化而來。文昌星共六星,組成形如半月,位於北鬥魁星前。同時,道教還將唐代的張亞子認為是文昌帝君,世居於四川省梓潼縣的七曲山。張亞子篤信道教,常常利用道教的教義來教化百姓,救苦救難。張亞子仙逝後,當地人敬重其品德,便在七曲山建廟祀奉,命名為「清虛觀」,並且在石碑上刻著「梓潼君」三個字。之後,張亞子的信仰開始在各地廣泛流傳,人們將張亞子與文昌神合二為一,變成了一位掌管世間功名利祿的神明。
文昌殿裡不但供奉著文昌帝君,而且兩邊還有兩位侍者,分別是天聾和地啞。他們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意為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由於古代讀書是改變很多人命運的重要途徑,因此保密非常重要,以免洩露天機。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考神」魁星神顯得與眾不同。在人們的印象裡,神仙大多是莊嚴肅穆或平易近人,但魁星神卻是赤發藍面、怒目獠牙的恐怖形象。魁星神也是由天上的星宿神格化而來。魁星原為奎星的俗稱,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的西方白虎宮,因為北鬥七星中的前四星也叫魁,魁星和奎星都是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所以人們把西宿魁星與北鬥魁星合在一起信奉。古代經常見到以魁星神命名的魁星樓、魁星閣等,在眾多儒士學子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魁星神的造像一般是右手持硃筆,硃筆圈點著金榜題名的士子姓名;左手拿墨斗,「鬥」有才高八鬥之意;右腳踩大鰲魚的頭部,意喻「獨佔鰲頭」;左腳向後踢起北鬥,稱為「魁星踢鬥」。唐宋時期,考中頭名的進士會站在雕有鰲的石板上,踩著鰲頭,寓意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
最後要說的「考神」是朱衣神君。「朱衣」是指紅色的衣服,由於這位神仙沒有具體姓名,因此人們都稱他為朱衣神君。朱衣神君,即朱衣丈人,是道教「五文昌」之一。朱衣神君身披繡紋,手捧瑤函,操玉洞之玄文,掌士流之薄籍,判金門之天榜,助教文昌帝君飛鸞開化,奉持如意而隨處顯化。也就是說,朱衣神君掌管天榜,能細辨文章優劣,好比「我們的評卷老師,同時掌握公布考試結果」的神仙。
朱衣神君的來歷跟一個有趣的傳說有關。據說,大文豪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時,每次批閱考卷,總感覺背後有個穿紅色衣服的人在看著自己,讓自己很不舒服。當歐陽修批閱到上好的文章時,那個紅衣人就會點一下頭表示認可,遇到差的文章會無動於衷。歐陽修回頭環顧,發現房間除了自己外,再也沒有別人,而這種情形已出現了多次。歐陽修不禁感嘆道:「文章自古無憑據,懷願朱衣暗點頭」,就是說,文章經過朱衣人點頭便是上好的佳作。後來,朱衣人的傳聞在儒士學子之間傳開,不久便被奉為朱衣神君進行祀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