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揚在轉運病人。
資深助產士曹東華與一名剛誕下女嬰的母親詢問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將2020年定為「國際護士和助產士年」。目前我市共有註冊護士14349人,分布於我市900多個醫療衛生機構。在今年國際護士節前夕,記者走訪了2位護士,記錄他們忙碌的一天。
■急診科的「護士先生」: 最忙時一天搶救50多名危急重病人
5月11日下午3點14分,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男護士陳燦揚和一名護工推著一位急性心梗病人快步向介入室走去,他一路不停地叫行人讓開推車,一邊不時輕聲安撫病人。4分鐘後,病人準時送進介入室,陳燦揚長長地舒了口氣。「從早上7點45分上班到現在,我已經參與搶救了22個病人。這還不算多,最忙時我一天要搶救50多名危急重病人,院前急救出車20多趟。」
今年36歲的陳燦揚,從事急診科護士工作14年。男護士在醫院是「稀缺資源」,相比女護士,男護士體力強壯、精力充沛,尤其是在遇到危急重症病人護理方面,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能吃苦、更有耐力。截至2018年10月,我國註冊男護士已突破10萬人,成為護理隊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山市目前擁有註冊男護士480餘人,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陳燦揚積極主動請纓,報名參加新冠肺炎抗疫工作,進駐市第二人民醫院,在該院急診科負責轉運新冠疑似病人和確診病人,還要去定點隔離酒店採集咽拭子。期間,陳燦揚每天穿著密閉的防護服,工作期間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一個班次下來,從頭到腳汗水溼透。
回到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後,陳燦揚繼續在抗疫一線工作著,每周他要在急診科的預檢分診上2天班。作為急診科護士,每天上班後第一件事,按照醫院規定,陳燦揚就要給自己測體溫、登記,然後才開始工作,此外還要做好各種消毒工作。
陳燦揚的妻子是市中醫院的一名護士。他說,2個孩子全靠父母幫著帶,因為他們根本沒時間帶孩子。「有些人叫我們『護士先生』,這是為了和女護士區別開吧。每天幫助到那麼多危急重症病人,我以這個職業感到自豪。」陳燦揚說,今年的護士節他會和同事一起過。每年護士節,科室的醫生會買蛋糕為他們慶祝,病人也會給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這也是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
■產科資深助產士:27年間接生了近萬名新生兒
疫情影響下,很多科室的病人數量下降,但新生的腳步卻並未停歇,助產士也始終堅守在迎接新生的第一線。
5月11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市博愛醫院住院樓產房看到,身著紫色助產服、臉上架著一副眼鏡的資深助產士曹東華正在細心詢問當天剛生產一名女嬰的產婦劉女士的身體恢復情況,並叮囑劉女士如何進行科學的母乳餵養。
曹東華今年48歲,老家在湛江。1993年中專畢業後來到位於湖濱路的中山市婦幼保健院工作,後來該院與中山市博愛醫院合併。工作至今她一直在產科工作,已經27年了,其間她接生的新生兒有近萬名。
據介紹,產婦的平均產程一般8小時,需要助產士的全程陪伴。監測胎心動態、觀察羊水變化、判斷宮口進展……在曹東華看來,助產工作不僅需要良好的體力,更需要愛心和豐富的助產經驗。
「只有聽到新生兒的哭聲,我們那顆懸著的心才會放下來。」這一刻,對每一個媽媽而言是最幸福的,對曹東華而言也是幸福的。漸漸地,「華姐」成為科室同事及產婦對她的尊稱。
產房是生命的起點,而助產士是託起新生命的第一人。據統計,在博愛醫院,平均一年會接生11000多名新生兒,今年2月以來,共接生了2300多名新生兒,與往年數據持平。
與往常相比,疫情期間,助產士的工作量有所增加。護士長梁燕嫦告訴記者,「主要多了防疫要求,來住院的產婦都要經過核酸檢測,且只允許一個固定的家屬陪產,家屬和產婦戴口罩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產房沒有發生一例感染病例。」
兩年前,曹東華逐漸退居二線,來到產前控制中心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導新來的助產士進行助產工作上面。曹東華說,「看著她們一步步成長,現在不僅能夠獨立幫助產婦接生,還能進行護理產婦的工作,我很欣慰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