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接生自己孩子是怎樣一種體驗?這位男助產士說:我可太牛了!

2020-12-20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孫美燕

吳林的寶寶降臨這個世界時,小小的身體第一個觸碰到的就是爸爸寬厚的手掌。這雙手,將他慢慢託住,迎接他來到這個世界,再輕輕放到媽媽溫暖的胸前。

吳林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分娩室的一名助產士,也是為數不多親手接生自己孩子的男人。這樣的男助產士,浙大婦院分娩室一共有11個,約佔了總數的1/6。

吳林和他親手接生的寶寶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錢報記者記錄了吳林普通的一天,帶大家走進「助產士」這個特殊的護士群體。

認可:二胎媽媽來生產,點名要他做導樂

早上7點多,吳林從家裡出發前往醫院上早班,在另一家醫院當護士的妻子通常早半個小時出門,兩人白天幾乎見不上一面,半歲的寶寶還跟著奶奶熟睡。

此時,浙大婦院分娩室的待產房裡已經躺著5個產婦,她們正感受著規律的宮縮,等待宮口的開大。疫情下醫院不允許陪護,所以爸爸們都不在場,整個待產室安靜有序,只有胎心監護儀發出的「撲通撲通」聲此起彼伏地響著。

吳林先和晚班的同事交接班,了解一下幾位產婦的情況。正看著病歷,他突然聽到6床產婦發出了低沉的呻吟聲,趕緊起身走到床邊。

吳林在查看產婦資料 張冰清/攝

「醫生,我能不能直接剖啊。」孕婦側躺著,雙眼無神,有氣無力地擠出一句話。

「你現在情況挺好,完全可以自己生,不要這麼快放棄嘛!你已經開到2指了,再堅持一下,我教你做深呼吸放鬆,或下床活動活動,如果實在覺得疼痛明顯,過會兒也可以打無痛。」

吳林說,很多產婦在打無痛前都會「一時不冷靜」,想趕緊剖剖掉,但其實大部分最後都能順利自然分娩,「自然分娩對產婦和孩子的創傷最小,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都會鼓勵她們自己生。」

吳林檢查產婦情況 張冰清/攝

醫生,這是很多產婦對吳林和同事的稱呼。一位產婦說,她也分不清醫生、護士、助產士的區別,「醫生是對他們的尊稱。」準確來說,助產士是能獨立接生和護理產婦的護士。一名優秀的助產士,臨床經驗不亞於專業的產科醫生。

吳林6年前剛到浙大婦院時,也對助產士這個職業知之甚少,「我一個師兄在這裡,他說在產房工作挺開心的,很有價值感,我就過來了。」

但初來時,他最先感受到的卻是男助產士尷尬的處境:有些產婦看到男助產士會立馬提出換一個。他說,畢竟生產涉及隱私部位,產婦和丈夫拒絕男助產士也能理解,但心裡多少有點不自在。

這兩年,分娩室男助產士的比例不斷上升,產婦對他們的偏見和抗拒也慢慢減少。當天,待產室的一名孕婦還指定讓吳林給她做導樂,送錦旗和表揚的也越來越多。

吳林抱著一個剛出生的寶寶 張冰清/攝

王女士是來生二胎的,1年半前,她在浙大婦院生下了大寶,正是吳林幫她做的導樂,「我很怕疼的,上次他給我做導樂感覺蠻好的,所以這次也叫他。」

導樂是全程陪伴孕婦自然分娩的服務,通常由優秀的助產士擔任。王女士待產時,吳林帶著她用瑜伽球做訓練,緩解疼痛和不安;上無痛時,他和麻醉師一唱一和講起笑話,分散她的注意力;最後生產階段,他全程握著產婦的手加油打氣,指導她正確呼吸。

在同事的助產和吳林的導樂下,王女士順利生下一個男寶寶。

幸福:親手接生自己的孩子,收穫雙重成就感

和安靜的待產室不同,產房想對熱鬧多了。醫生和助產士穿梭在不同產室之間,每扇門打開,裡面時而傳出產婦的呻吟聲,時而有產婦的用力聲,時而有寶寶降臨時美妙的哭聲,中間還夾雜著助產士的指導聲:「很好,再來一次!」「鼻子吸氣,嘴巴吐氣。」「用力!加油!」「好好好,先休息一會。」……

一個產婦的胎兒胎心突然減弱了下來,但虛弱的她一直無法很好地用力,急得查房的醫生提高了嗓門,「你寶寶的胎心掉下來了,你快好好地用力,腿張開蹬牢或自己抱腿,否則會很危險的!」

吳林說,分娩室的最高記錄是一個班內接生了28個產婦,平均1小時就有3~4個產婦生產。平常一個助產士一天要走2萬多步,那天的步數估計超過3萬。

做完導樂後,他被安排為另一個二胎產婦助產。林女士2016年生下大寶,當時也是一名男助產士接生,所以看到吳林沒有絲毫驚訝。

吳林正在為產婦接生 張冰清/攝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產婦,她感覺用力姿勢還是比較恰當,陣痛襲來時立馬匯報,「來了來了!」但經驗再豐富,疼痛還是躲不過。生產時,她要麼忍不住叫出聲,要麼喉嚨口發出悶響,吳林不得不反覆提醒她,「儘量不要喊,節省點力氣用力。」

林女士生得很順利,由於羊水比較清,生下的寶寶乾乾淨淨,還遺傳了媽媽白皙的膚色。吳林抱起寶寶讓她確認性別,「來,看一眼,男孩還是女孩?」

吳林向產婦確認寶寶性別 張冰清/攝

「女孩。」剛卸完貨的林女士迅速恢復了體力,語氣平穩有力,「這下她爸爸和哥哥要高興壞了。」

寶寶緊貼媽媽的胸前 張冰清/攝

林女士說,生二胎完全是因為兒子整天念叨「生個妹妹」,丈夫也想要一個貼心小棉襖,但她覺得養女兒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反而更想要個男孩,「奇怪了,我做B超的時候都看到蛋蛋了!」在場的助產士都被她逗樂了。門口等候多時的爸爸見到寶寶後,更是激動地確認了3遍,「是女兒吧?」

吳林把寶寶抱給爸爸看 張冰清/攝

吳林覺得,助產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之一,因為每天他都和父母共享新生命誕生的喜悅。而這種幸福感的頂峰,則是他給自己寶寶接生的那天。

去年12月7日,他特地調了班,空出完整的一天,因為那是妻子的預產期,「導樂啊、助產啊,全都是我上,當了一天她的專屬助產士。」

那天,他既是助產士,也是丈夫和爸爸,角色反覆切換。助產士上線時,他拿出最專業的指導,幫助妻子調整體位,減輕疼痛指導;但一旦變回丈夫,他又看不得妻子那麼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她遭這份罪。

「平時也覺得母親很偉大,但到了自己老婆生的時候,這種體會就更強烈了。太不容易了。」

進入分娩最後階段,吳林不斷提醒自己「專業、沉著、冷靜」,一步步來,不要摻雜太多個人情感。以至於孩子出生後,他依然保持著這種理性,只顧忙著擦拭、給媽媽看性別……反而忘了初為人父的激動和喜悅,沒有流一滴眼淚。

吳林和親手接生的寶寶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事後回想起來,他才覺得親手接生兒子這事兒,太牛了!

挑戰:危險隨時可能發生,不忍看到引產產婦的淚水

幸福是產房的常態,但它同樣暗藏危機,而且一旦爆發,往往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劇。

臨近下班,吳林收進一個孕28周的產婦。早上她突然破水、見紅,在當地醫院建議下趕來浙大婦院急診,隨後被轉至產房。

吳林為轉院的產婦檢查胎心 張冰清/攝

這個產婦也是二胎,本身有妊娠期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之前產檢一切正常,不知怎麼就突然破水了。

當天值班醫生檢查後表示,寶寶太小了,如果能保就儘量保,實在保不住再嘗試生產,「你雖然是瘢痕子宮,但畢竟胎兒沒有足月,比較小,還是可以嘗試自己生一生。」

吳林和產婦家屬談話 張冰清/攝

這個產婦雖然出了點小狀況,但還有保胎的希望,情況不算太糟。在產房,「羊水栓塞」才是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消息。這種因羊水進入母體血液循環引起的嚴重併發症,病情兇險,病死率高,吳林剛入職時就體會了一回。

他記得,那個產婦是生產中突發羊水栓塞,第一時間被推進了手術室。同事們全都屏氣凝神、埋頭搶救,氛圍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他們讓我拿藥,我神經緊繃、全身僵硬,汗毛都豎起來了,生怕拿錯。」好在最後搶救成功,產婦雖然摘除了子宮,但保住了性命,孩子也平安出生。

吳林為寶寶穿衣 張冰清/攝

除了羊水栓塞、大出血這種緊急搶救,吳林最不願面對的就是給產婦引產。每周,產房或多或少都有幾臺引產手術,基本是胎兒查出畸形,不得不終止妊娠。

他說,引產的產婦,生產前都異常平靜,表面看不出悲喜。但一旦胎兒引產下來,她們的情緒就會出現劇烈的波動,「有的會要求抱給她看一眼,看了之後就哭得停不下來。還有的會準備好小衣服,讓我們給寶寶穿上。」

吳林為一位產婦抽血 張冰清/攝

產婦情緒波動很容易造成大出血,所以吳林和同事儘量讓產婦和寶寶避免過多接觸,還時常安慰她們,「我們會告訴產婦,你還年輕,還有機會,太傷心對身體不好,現在身體恢復好最重要之類的。但說實話,這時候語言都是很蒼白的,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傷心。」

那天,吳林為3位產婦助產,抱了3個別人家的寶寶。下班後,他終於可以回家抱一抱自己的寶貝兒子。

相關焦點

  • 親手給自己老婆接生!杭州小夥抱著寶寶感嘆:我可太牛了!
    吳林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分娩室的一名助產士,也是為數不多親手接生自己孩子的男人。這樣的男助產士,浙大婦院分娩室一共有11個,約佔了總數的1/6。一位產婦說,她也分不清醫生、護士、助產士的區別,「醫生是對他們的尊稱。」準確來說,助產士是能獨立接生和護理產婦的護士。一名優秀的助產士,臨床經驗不亞於專業的產科醫生。吳林6年前剛到浙大婦院時,也對助產士這個職業知之甚少,「我一個師兄在這裡,他說在產房工作挺開心的,很有價值感,我就過來了。」
  • 國際護士節|產科裡的男助產士:親手幫老婆接生收穫雙重幸福
    吳林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分娩室的一名助產士,也是為數不多親手接生自己孩子的男人。這樣的男助產士,浙大婦院分娩室一共有11個,約佔了總數的1/6。吳林和他親手接生的寶寶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錢報記者記錄了吳林普通的一天,帶大家走進「助產士」這個特殊的護士群體。
  • 太巧了!助產士節,助產士為自己同名同姓的產婦接生
    5月5日助產士節!產婦:周春霞,助產士:周春霞。特殊的節日,特殊的禮物!」5月5日晚上,鄞州二院產科助產士周春霞的微信朋友圈的一條內容引來許多同事和親朋好友的點讚,大家紛紛留言感嘆:「緣,妙不可言!」「產婦和助產士同名同姓,這也太巧了!」事情還要從3個星期前說起。
  • 英國醫院安排「因無能而被禁止接生」的助產士接生,致女嬰腦癱
    蘇菲·阿多 圖:每日郵報 英國一名「因無能而被禁止」的助產士為產婦接生,導致女嬰腦癱。 據《每日郵報》10月11日報導,負責接生的助產士蘇菲·阿多當時是不應該出現在接生現場的。幾天前,她剛因未通過心率監測器讀數的再培訓課程而被禁止在醫院工作。 而這位58歲的女助產士表示,她當時並未接到相關禁令。據了解,她還參與了早前倫敦東部紐漢大學醫院一起接生事故,該事故導致一名新生兒腦部嚴重受損。
  • 產科醫生自己接生引關注 講述「自己接生」全過程(圖)
    ­  講述「自己接生」全過程­  助產士一旁「守護」 年輕媽媽「手動」分娩­  「看到寶寶頭部由自己親自託著出來的那一刻,百感交集!」在18日晚上,記者聯繫上這位自己給自己接生的「勇敢媽媽」小陸。­  記者了解到,今年28歲的小陸,來自廣西,是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原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的產科醫生,從事產科工作已經兩年多,幫助很多產婦順利分娩了寶寶,但是給自己接生還是首次。小陸說,懷孕後,就在自己工作的醫院中建檔,準備入院生產。­  小陸向記者講述了生產的過程。在18日上午8點多的時候,已經懷孕了41周的她發現開始有宮縮。
  • 急診男護士:1天參與搶救50多名病人 產科助產士:27年裡接生了近萬...
    這還不算多,最忙時我一天要搶救50多名危急重病人,院前急救出車20多趟。」今年36歲的陳燦揚,從事急診科護士工作14年。男護士在醫院是「稀缺資源」,相比女護士,男護士體力強壯、精力充沛,尤其是在遇到危急重症病人護理方面,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能吃苦、更有耐力。截至2018年10月,我國註冊男護士已突破10萬人,成為護理隊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 生娃究竟是一種什麼體驗?順產生娃接生的竟不是醫生,而是她們...
    生娃究竟是一種什麼體驗?順產生娃接生的竟不是醫生,而是她們......金羊網  作者:豐西西  2019-05-05 金羊網訊 記者豐西西 通訊員李饒堯、簡文楊報導:生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產房是不是真的空曠又冰冷?這些都是不少準爸媽們擔心的問題。
  • 產科醫生自己給自己「接生」?看鄭州專家咋說
    準媽媽千萬別跟風 都說女人生孩子是過一道「鬼門關」。 聲嘶力竭,渾身溼透,那是電視裡常見的鏡頭。 可這幾天,一則發生在廣東佛山的新聞讓不少人吃了一驚:一位產科醫生自己給自己「接生」。 這讓廣大婦女同胞坐不住了,產科醫生生孩兒這麼輕鬆?聽聽鄭州產科醫生怎麼說。
  • 導師太牛而自己很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導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考上研究生後,竟然被分到學術大牛的老師門下,然而,導師太牛,自己太水,又是種怎樣的體驗?(文章轉載於微信公眾號:理想島ID:lixiangdao002 作者: 靜琳 )  導師太牛,自己太水,是種怎樣的體驗?看看這36位網友給出的心痛回復,是不是覺得每條評論都是在說自己?
  • 分娩時,接生的是醫生還是助產士,這些常識你需要了解一下
    分娩時,我們都希望主治醫師來接生。因為大部分人會覺得主治醫師更專業,由他們來接生,自己心裡也會更安穩。但現實分娩時,一般都是助產士接生的,主治醫師基本不露面。
  • 男性助產士家族與產鉗的故事
    有趣的是羅斯瑪麗·曼德(Rosemary Mander)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男人與母性》(Men and Maternity)一書中提到,這個家庭「在給孩子起名時特別缺乏想像力」。這個家裡的兩個小彼得和父親一樣成為了男助產士,並很快學習到了這項技能。
  • 自己給自己「接生」?專家稱準媽媽千萬別跟風
    小陸將孩子「接」出來網絡圖片製圖/鄭萌廣東一產科醫生自己給自己「接生」引熱議鄭州專家稱生娃過程複雜風險大 孕婦應到正規醫院分娩自己給自己「接生」?準媽媽千萬別跟風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宗雷都說女人生孩子是過一道「鬼門關」。
  • 太生猛!28歲產科醫生自己給自己接生,全程順產!
    就在前天,順德一家醫院的產科醫生竟然自己給自己「接生」,成功走完一段特殊的分娩之路。 記者從該院了解到,媽媽小陸如今已經平安出院了。「看到寶寶頭部由自己手託著出來的那一刻,自己百感交集!」前晚,記者聯繫上這位自己給自己接生的「勇敢媽媽」小陸。隨後,小陸在開宮的情況下,醫院麻醉師向小陸實施分娩鎮痛。「打了麻醉後,不是很痛,過程算是輕鬆吧。」
  • 助產士真實工作的一天,看完忍不住說謝謝,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記得我在生孩子住院的時候,就連醫生都說,咱們這一層是整個醫院最幸福的了。產房是一個見證新生命誕生的神聖之地,也是讓人敬畏的地方。不知道各位寶媽們有沒有注意到,在產房分娩的時候,除了有產科醫生還有護士外,還有一群特別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人——助產士。很多人常常認為助產士只是幫助查看產婦情況,或者隨便口頭上指導下,並沒有實際作用。
  • 順產接生的全過程是怎樣的?助產士做出示範,生而為人不容易
    很多媽媽快生了,不知道如何選擇分娩方式,順產怕疼,剖腹產怕留疤,心理壓力都特別大,其實順產並不可怕,是一個非常有成就感的過程,而且還有助產士的幫助,整個產程就變得順利多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第二產程正式開始到第三產程結束,助產士都是怎麼幫助孕媽接生的吧。
  • 接生過他人孩子,卻沒保住自己的:助產婦請同事接生胎兒意外夭折
    據英國《鏡報》6月11日報導,在北曼徹斯特總醫院,助產士凱蒂·鮑克(Katie Bowker)在朋友和同事的幫助下誕下一子,起名為德克斯特(Dexter),但該子出生不久後便夭折。淚流滿面的鮑克夫人告訴曼徹斯特驗屍官法庭:「我一直在想,再過一會兒,他就醒過來了,再過一會兒,他就哭出來了。我仍舊記得他們面面相覷,只能無助的搖頭,因為在那樣的時刻,他們也無能為力。醫生告訴我,已經無力回天了。我也知道,確實如此。」在這一悲慘事件發生之前,39歲的鮑克一直在皇家奧爾德姆醫院當助產士,這家醫院和北曼徹斯特醫院一樣飽受好評。
  • 當男助產士是種什麼體驗?
    提起助產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穿著護士服的女性形象。但現實中,在銀川的一些醫院也有男助產士,他們被人們俗稱為「超級奶爸」。他們工作中有尷尬委屈,但更多的是對工作的熱愛。男助產士具有優勢,站立時間比女性相對長一些,能滿足持續時間長的手術需要。
  • 助產士是「接生婆」?分娩一刻最需要的人:她們是產婦的守護神
    人們常常把助產士比喻成接生婆,其實助產士是準媽媽們的守護神,也是產婦在分娩一刻最值得信賴的人。李慧梅助產士建議肖女士用導樂球調整胎位,全程助產士一直跪在肖女士的身後,手扶腰部幫其緩解疼痛,肖女士表示知道助產士一直在幫助,但並不知道她一直在跪著輔導自己
  • 90後助產士:從「在這裡出生」到「在這裡迎接新生」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把今年的世界衛生日主題定為「支持護士和助產士」。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工作是種什麼體驗?今天,讓我們走近一婦嬰助產團隊的90後助產士俞俐麗,聽她講述「生在一婦嬰」和「接生在一婦嬰」的心路歷程。愛與專業,讓平凡崗位上的他/她們,散發著動人的微光。
  • 重醫附三院婦產科護士長周明芳 親手迎接了近6000個寶寶
    「你要加油,相信自己可以,深呼吸……」只要在產婦身邊,周明芳就會拉住她的手,給她加油打氣。「其實,生產是一個自然的狀態,是女性的本能,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媽媽們相信自己的本能,減少恐懼,順利分娩。」   周明芳剛參加工作時接生了一位產婦,後來這位產婦成了兒子的小學老師。這位老師告訴她,當年周明芳全程陪著自己產下寶寶,還不停地說「你很棒,特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