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兩孩」生育高峰到來 產科醫院壓力空前

2020-12-19 半月談網

 

生育高峰期一波波到來,從去年至今,僅「單獨兩孩」的申請就已經高達1萬8千份。很多三甲醫院今年的產床早在四五月份就預約滿員,目前只能接受明年的建檔。像北京婦產醫院這樣的三級助產機構正面臨著從人手到床位的多重緊張,而婦產科人才流失現象又極其嚴重。為此,北京已考慮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產科醫生傾斜,各大醫院則紛紛擴增產科床位。

現狀調查

一年床位4月已約完

來自市衛計委的調研數據顯示,單獨兩孩生育政策調整後,預計本市每年分娩量將增加4至5萬。今年至2016年,北京市每年可容納分娩量分別約為29萬、31萬、33萬人次。目前,很多醫院產科都在高負荷運轉,北京婦產醫院產科、急診、病房的醫護人員幾乎都處於滿員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另外,相當一部分綜合醫院的產科也一床難求,建檔日期從原來懷孕十三四周甚至提前到了七八周。本市三級醫院產床的床位使用率已經達到了110%,且長期加床。

北京晨報記者從北京婦產醫院了解到,截至今年12月底的建檔機會已經早在今年4月就被預約完了,這也就意味著,4月以後的只能接受明年「檔期」。即使孕婦掛了號,也不能建檔了。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醫院每月建檔1500餘人左右,產科共有220餘張床位,每月還要收治百餘名的高危孕產婦,其中包括大於35歲的高齡產婦或孕婦患有各種急慢性疾病和妊娠併發症,床位緊張顯而易見。

身懷六甲仍堅守崗位

程冬梅是北京婦產醫院產科的一名主治醫師,如今已經懷孕7個月的她還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人手少,女大夫又多,大家都這樣,我也沒覺得有什麼。」跟程冬梅聊天,她挺著大肚子坐在醫生工作檯的椅子上,待不了幾分鐘,就有病房的病人叫,收產婦入院、寫病歷、參與搶救……工作的事一樣都不能耽誤。

不過,同事們照顧懷孕的,現在產科女大夫懷孕了就可以不值夜班了,但是白班照樣得堅守。李源大夫告訴記者,她的丈夫是兒童醫院的大夫,一個婦產、一個兒科,都是全北京數一數二忙的專科醫院,丈夫平時繁忙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她。你上夜班我下夜班,一忙起來,夫妻倆經常都碰不上面。「等孩子生下來還得靠啃老。」程冬梅說未來孩子只能依仗父母帶,而每當談起這些,她的口氣總像是在說別人家的事一樣輕鬆。眼看臨近生產了,她告訴記者,計劃在本院裡找張產床就生了,以前很多同事也都是幹到最後從工作崗位上下了班就去生孩子了。

「住院總」,全世界最忙的人

尉建霞是剛剛輪轉到產科任住院總醫師的,「住院總」這個職位被同行們稱為「全世界最忙的人」,來自住院總的電話也被產科大夫們戲稱為「午夜兇鈴」。因為住院總在值夜班時打電話來一定是有危急產婦的搶救或者棘手的問題要處理。作為一名值夜班的「住院總」,她要和同組的醫生共同負責全院產科6個病區再加上急診和產房所有二百多個孕產婦的大事小情,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白班加夜班再加一個白班,36小時連軸轉地工作,他們每一位產科一線的醫生都要經歷。由於人手嚴重不足,他們每人平均六天就要值班一次,連續24小時,第二天因需要出門診或病房有工作根本無法下夜班。這不是偶爾的一次加班,而是他們每一個人常態的工作作息。早上8點來上班,下午4點半交接班,又接著上夜班。第二天早上下了夜班再連一個白班。夜間基本都在忙,極少有睡覺的時間。

助產士一夜接生30個寶寶

從產婦出現每4到5分鐘一次的宮縮,宮口開兩指入產房,助產士們就要開始忙活了。血壓脈搏呼吸這樣的常規生命體徵監測,到胎心監護、宮縮檢查……產房是臨床護理工作中風險係數最高,也是最苦最髒最累的崗位,從產婦被推進產房的那一刻起,助產士就陪伴在產婦身旁,檢查、衝洗、接生、產後處理,這些家人不能陪伴在身邊的時刻,助產士卻不離左右。

助產士王蕾是助產士分組的一名組長,最忙的時候她從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12小時一共接生了30個新生兒寶寶,這樣的工作強度也就意味著助產士在夜班時幾乎是馬不停蹄地一個接一個接生。然而,即便這樣,王蕾還是認為,其實真正在接生的時候並不是最累的,作為組長,當面對多名產婦需要幾乎同時生產,而這時候產床不夠,人手不足,資源緊急協調還要同時保證每位產婦都能順利、安全生產,這是最考驗助產士經驗和瞬間調配能力的時候,同時,每當這種時候才是她感覺壓力最大的。

 

另外,有時候碰上陪產的丈夫不給力也會給她們幫倒忙。「以前就有產婦強烈要求丈夫全程陪產,做丈夫的心理素質不行,硬著頭皮進了產房,結果孩子還沒生呢,丈夫先倒下虛脫了。」碰到這樣的突發情況,王蕾也只能趕緊招呼同事們一起先給產婦的丈夫扶到另外一張病床上,吸上氧,監護著血壓和身體體徵,這邊還得忙著給產婦接生。

業內觀察

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一方面是孕產婦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婦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還記得我1997年剛來到醫院時,跟我一批分配來的人裡面一共有13個婦產科醫生,現在就只剩下3個人還在堅守崗位了。」在採訪中,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宋晶告訴記者,跟她同齡的同學中,有的已經轉行徹底脫離了醫學行業,還有的乾脆回家做起了全職太太。用醫生同行的話說,在婦產科領域能「堅守」下來的,首先身體得要好,其次心理還要過硬。「要求身體好,說明產科幹的經常是需要體力的活,加班、熬夜、搶救、隨叫隨到,哪一樣都少不了,拼到最後身體首先真得扛得住。另外,婦產科是一個風險很高的科室,容易發生醫患矛盾甚至糾紛,所以婦產科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強。」宋晶說。

在校期間的學習周期長,就業後工作辛苦,收入有限,承受壓力大……綜合各項考慮,婦產科醫生這個職業似乎都成了「性價比低」的一個職業,這也就造成了人才流失嚴重的實際情況。每個月一千多個建了檔的孕產婦在等著,醫生們開玩笑說自己的話是「人死了,號還在」的職業。

知識普及亟待加強

體力上的累還在其次,有時來自患者或者家屬的不理解以及溝通不暢也會讓年輕一點的產科大夫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應對的壓力。前一段,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湖南湘潭縣產婦死亡一事也讓這些每日奮戰在一線的大夫們不免感慨,公眾對婦產科的認知及有關產科知識的普及還遠遠不夠。

「沒有剖腹產指徵,硬要剖腹產,自己從病床上下來,還在出血,跑到電梯口非要換醫院進行剖腹產。」像這樣產婦不配合的例子很多產科醫生都碰到過。「產科主任醫師陳奕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夜班趕上一例大搶救,遇上一個危重病人,需要醫務人員及時進行手術、用藥、輸血、補液等搶救,還要聯繫血源、檢驗、籤署各種文書、交待病情、聯繫會診、轉診、等等。一個搶救的病人能耗費你所有的精力和體力。搶救一例這樣的病人就至少需要10個醫護人員。有時候一晚上值班會碰上兩三例這樣的重症病例,有時候一個搶救要持續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

有經驗的婦產科醫生短缺

在人口迅速膨脹的同時,陳奕和她的同事也認識到了更為嚴重的問題,也就是現在越來越缺少產科醫生。產科工作辛苦、勞動強度大;關乎到母子兩條性命,責任重,風險大,作為醫療糾紛的重災區,待遇卻很低。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工作壓力大,導致產科醫生流失嚴重。

「對於產科醫生的成長而言,經驗積累很重要。」陳奕認為,一名高年資的產科醫生至少要培養10年。

由於高級人才短缺,很多醫院產科缺乏處理疑難雜症的經驗,不願接收危重病人。於是,大量產婦集聚專科醫院,出現了就醫難。

就醫冷熱不均三級壓力大

就在北京婦產醫院等專科醫院和三級綜合醫院產房爆滿的同時,不少一級乃至部分二級醫院產科卻仍有空床。一邊為床位「搶破頭」,一邊是產床閒置。不同醫院產科冷熱不均,也加劇了「生孩子難」。

據了解,基層醫院產科由於技術力量有限,通常只接診順產者,遇到剖腹產情況大多上轉大醫院。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多數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的今天,人們自然奔向條件好的大醫院。即使遠郊農民也不願就近選擇鄉鎮衛生院,而是到市區醫院生孩子。這種現實也在無形中更加重了婦產醫院這樣的三級專科醫院的壓力。

策略建言

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也是制約婦產學科發展的「瓶頸」。有專家認為,只有解決婦產醫生短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孕產婦就醫難。因此,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和改善婦產科醫生的地位和待遇,穩定產科隊伍,吸引更多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婦產事業。同時,各級醫院應堅持公益性,加強產科人才梯隊建設,培養一支技術力量雄厚、反應快捷的專業隊伍,提高產科骨幹隊伍的危重症救治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市衛計委婦幼處處長郗淑豔表示,今年也是生育政策調整年,她坦言,產科醫生的確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壓力。

業內人士表示,綜合醫院的產科醫生幹的是又苦又累又不掙錢的活兒。產科在綜合醫院屬於經濟效益「一般」的科室,醫院領導往往不願意過多地投入;綜合醫院產科醫生掙錢不多,但是壓力巨大,平時他們要應對龐大的門診量,有的產科醫生半天時間要接診五六十人以上;一旦出現大出血、羊水栓塞等這些產科兇險症狀,產科醫生要隨叫隨到,力保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為此,郗淑豔特別呼籲各大綜合醫院的領導在經濟待遇方面能夠向產科醫生傾斜,同時在培訓、進修等方面給予產科醫生一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醫學生選擇產科。

郗淑豔表示,北京市所有分娩醫院的助產人員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技術考核後才能上崗,因此各家分娩醫院均有能力處理正常孕婦的分娩。市衛計委已經為孕期有嚴重合併症或併發症的孕婦搭建了暢通的高危孕產婦轉會診通道,孕婦一旦發生危險,可以隨時得到三級甲等綜合或三級專科醫院的保駕護航,保障母嬰安康。

提高婦產科醫生的待遇

醫院政策向產科傾斜

權威表態

本市擬擴增產科床位

目前,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單獨兩孩」再育婦女有不少已屬高齡產婦,發生孕產期合併症、併發症風險增加。對此,市衛計委表示,首先要規範孕婦建冊、建檔、高危管理,針對高危孕產婦轉會診、用血保障制定有效措施及應急預案。確保危重孕產婦急救用血。目前,平谷、密雲、延慶等區縣均已建立用血聯動。

此外,本市將建立監測預警。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和助產機構建冊及建檔時,做好信息告知,幫助孕婦合理選擇助產機構建檔及分娩。部分助產機構為積極應對生育政策調整,上報了近三年產科床位擴增計劃,各大醫院要調整婦科與產科床位比例,適當擴增產科床位,保障分娩需求。本市也將修訂《北京市助產技術服務管理辦法》,加強高危孕產婦隨訪管理,落實危重孕產婦轉會診。

本期策劃 張旭光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徐晶晶

本版攝影 晨報記者 李木易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二孩時代:湖南二孩生育井噴 醫院產科嚴重吃緊
    通訊員 陳穎攝 編者按 11個月之前,湖南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時至今日,二孩媽媽要麼剛好到了預產期,要麼已經在給寶寶餵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波生育高峰也如期而至。然而,二孩生育政策並沒有實施之初那般令人皆大歡喜。
  • 人大代表:「單獨兩孩」放開前十幾天懷孕不應處罰
    「單獨兩孩」正式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最快3月份就能出臺。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已給各區人口計生局下發了通知,本月在全市組織開展「單獨兩孩」摸底調查及數據測算工作,了解符合政策夫婦的基本情況、生育情況和生育意願等,看看政策放開後究竟有多少「兩孩」誕生。  就在上周,南京雲南路社區完成了社區居民關於「單獨兩孩」的調查。
  • 月嫂薪水飆升 山東單獨兩孩辦證數佔全國25%
    梳理2014年的大事,「單獨兩孩」政策同樣值得書寫一筆,今年5月30日,我省正式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受理單獨兩孩再生育申請22.3萬份,辦結20.7萬份。辦證人數佔全國的24.8%,將近1/4。
  • 醫生累得哭,助產士累到吸氧 二孩生育高峰真的來了嗎
    ]字體:【大 中 小】 「全面兩孩」政策落地近1年,省會長沙的一些大醫院產科頻頻「爆滿」,掛號難、檢查難、找床位難,分娩人數猛增,產科醫護人員更是忙到飛起、累到不行。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華聲在線訊(記者 段涵敏)2016年伊始,中國實施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終結,二孩時代正式來臨。 「全面兩孩」政策落地近1年,省會長沙的一些大醫院產科頻頻「爆滿」,掛號難、檢查難、找床位難,分娩人數猛增,產科醫護人員更是忙到飛起、累到不行。 二孩生育高峰真的來了嗎?
  • 【全面二孩】西安市第四醫院迎來猴年生育高峰單日門診量創歷史新高
    口口隨著農曆猴年的到來,加之國家「兩孩」政策的全面推行,使得2016年產科醫療需求加大,西安市第四醫院產科工作量迅速增加。 口口2016年春節假期,醫院產科日均門診量150餘人次,比2015年春節期間的日均門診量高55.30%。
  • 婦產醫院應對高峰開小夜特需門診
    為應對「兩孩」政策全面放開及猴年生育高峰,北京婦產醫院東院區將從下周一起正式開設小夜特需門診,主要科室的22位專家將為白天無時間進行檢查的上班族提供服務。本報訊(記者   劉洋)為應對「兩孩」政策全面放開及猴年生育高峰,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婦產醫院獲悉,從下周一起,婦產醫院東院區將正式開設小夜特需門診。
  • 南京將迎「二胎潮」 5年內增6萬「單獨兩孩」
    單獨兩孩新政實施後,人口計生部門還將在獎勵政策方面做好銜接。申請人在辦理再生育審批時,將交還持有的《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獎勵優惠待遇停止享受。此前已享受的,不再退還。符合單獨兩孩政策擬生育的夫妻,享受國家規定的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基本公共服務政策。
  • 北京婦產醫院應對生育高峰 兩方式預約產前診斷
    近兩年,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 ,北京市迎來了新一輪生育高峰。12月18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嚴松彪在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市屬醫院院長」電臺系列節目時透露,今年1月至10月,有超過1.2萬名嬰兒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比2016年同期增加4.5%左右,預計全年分娩量將達到1.5萬多人次。
  • 二孩政策實施一年 誰來讓產科醫生喘口氣?
    2016年10月29日,距離「二孩政策」全面放開整整一年。在9月底召開的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一次座談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出生人口831萬人,同比增長6.9%,其中兩孩出生比重為44.6%,與去年相比,上升了6.7個百分點。
  • 應對生育高峰 北京婦產醫院南院區開業
    2017年1月5日,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西大望南路周家莊的北京婦產醫院南院區,結束試運行,正式開業。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局長於魯明出席開業儀式時介紹,隨著國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北京迎來了新一輪的生育高峰,原有的產科床位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孕產婦需求。
  • 應對生育高峰 北京婦產醫院新建院區
    近兩年,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 ,本市迎來了新一輪生育高峰。昨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嚴松彪在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市屬醫院院長」電臺系列節目時透露,今年1月至10月,有超過1.2萬名嬰兒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比去年同期增加4.5%左右,預計全年分娩量將達到1.5萬多人次。
  • 高齡產婦考驗兩孩新政落地 京計生條例將啟動修訂
    -現身說法  案例1 「70後」想搭末班車 擔心二孩性別  生於1979年的單女士有一個5歲的兒子,雖然也想兒女雙全湊足一個「好」字,但是由於自己和丈夫都不是獨生子女,此前已經在北京落地的「單獨兩孩」政策他們享受不到。聽說全面放開兩孩的消息後,她驚喜之餘更多的是糾結,「都說生兒子要準備婚房,因此是『建設銀行』,生女兒是『招商銀行』。
  • 想生兩孩家庭煩惱:婦產科床位緊張 月嫂高薪難求
    各地「單獨兩孩」政策放開後,雖然輿論一片叫好,但是一些打算要兩孩的家庭,卻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煩惱和顧慮。  婦產科「一床難求」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各大醫院婦產科「一床難求」。業內人士表示,據此前相關統計,本輪生育高峰將持續到2017年,「單獨兩孩」放開後,高峰持續到何時就不好說了。
  • 「猴寶寶」扎堆醫院產科一床難求 二孩佔到三四成
    今年恰逢猴年,又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第一年。春節以來,「猴寶寶」們便「猴急猴急」地出生了。目前我市各家醫院產科床位全部滿員,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且新生的「猴寶寶」中二孩佔三四成。大年初七11時,伴著「哇哇……」  幾聲啼哭,又一個「猴寶寶」誕生了。「生啦!生啦!張玲順產一4200克的男嬰!」
  • 「全面二孩」到來,北京還缺啥? 產房醫生超負荷
    今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據測算,北京市符合「全面二孩」政策可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常住育齡婦女數量約增加236萬,預計2017至2021年將累計新增常住出生人口58萬。面對即將來臨的生育高峰,多位北京市政協委員在21日的北京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小組討論中就產檢、獎勵機制、託幼、配套服務等相關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激烈探討。
  • 南京去年二孩生了4萬個 6成孕婦扎堆三家醫院生娃
    隨著二孩的全面放開,南京也迎來了一波生育高峰。  統計發現,其中,37991個二孩及以上出生。據了解,新生兒之所以能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在於二孩的全面放開。相比2015年單獨二孩政策帶來的新生寶寶數,全面二孩讓新生兒出現了井噴。  6成產婦湧向三家醫院  那麼,南京人生娃都喜歡去哪些醫院呢?
  • 備孕二胎媽媽扎堆優生門診 醫生憂大醫院產科擁擠
    「單獨兩孩」政策放開後,一些符合條件的夫妻已經開始做起了孕前準備,有的已經開始服用葉酸了。記者今天從寶島婦產醫院等醫療機構了解到,來優生優育門診諮詢的二胎媽媽明顯增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孫瑜說,二胎媽媽往往都是高齡產婦,更要注重孕前的檢查。  堅定要生早做準備  37歲的魏女士是個堅定的單獨兩孩擁護者。「其實我就想生個老二,但是孩子爸爸有公職,不符合政策不敢生。」
  • 生育高峰遭遇入園高峰 人大代表支招「幼有所育」
    「生育高峰」遭遇「入園高峰」 人大代表支招「幼有所育」  本報記者 劉冕  2016年,「全面兩孩」遇到「猴寶寶」,當年北京新生兒達到28萬人,比上一年增加7萬人,今年,孩子們已至入園時;2019年,金豬年至,傳統觀念中,屬豬多福,「金豬」象徵著財運、福氣,「生育高峰」又至。
  • 「猴寶寶」扎堆出生 預計今年將出現生育高峰
    二孩 王靜畫  2月24日,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分娩室外,不少準爸爸和家屬都在焦急等待著「猴寶寶」的降生。當日,記者從省城多家醫院了解到,因恰逢猴年,又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首年,春節以來,「猴寶寶」扎堆出生。各醫院產科都出現床位緊張的情況,且新生兒中二孩佔到近四成。  當日,記者在太原市婦幼保健院看到,除病房已住滿外,需立即住院的急診產婦,得先在處置室或待產室裡臨時加床。
  • 青島今年生育人數超12萬 應對猴寶寶產床沒問題
    「從單獨兩孩到全面兩孩,我們就做了充分的準備,增加了產前和產後的床位。」郭江波說,從目前來看,高齡產婦逐漸增多,以上個月產婦的年齡來看,35歲以上的產婦有26人,佔到總人數的11%。    縮短產婦的住院天數    除了增加產房外,還有的醫院採取的辦法是,在確保產婦和嬰兒健康的前提下,縮短產婦的住院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