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籬茅舍,小橋流水......,很多人對日本京都的執著,更多的是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歷唐宋百年過客」。
京都最著名的「清水燒」瓷器行,有一個古老而知名的家族——清水六兵衛,至今已經傳承了八代。
八代傳人清水柾博,上身一件做工精良的休閒西裝,搭配一條灰色褲子,一副文質彬彬的學者風範,他身後的水泥牆上掛著一塊漆面斑駁的木牌,上面寫著繁體漢字「六兵衛窯」。
「我祖上,六兵衛第一代本來是農夫,後從大阪到京都燒窯,曾經師從當年一位著名的陶藝家海老屋清兵衛。自立門戶後,還不會燒紙瓷器,主要生產土陶茶具,一些粗線條的製品,器形原始不規整,帶有很濃鬱的自然風格。」
六兵衛到了第二代的時候,在繼承第一代技術的基礎上,形式和色彩進一步進行了改進,加進了新的內容形式。
日本土陶的原始、古樸、變形甚至殘缺,在中國景德鎮瓷器傳入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到了第三代六兵衛時期,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
社會提倡文明開化,走國家工業化之路,此後五、六、七三代六兵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中止過窯火,但是傳承未被終止。
清水柾博說:「六兵衛的每一代都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空間、社會背景、文化素養進行新的探索,代代創新,每一代都會給家族技藝增添獨特的燒陶標準和燒陶技藝,這是我們家族的最大特點。」
武士道與商道,本來是兩個不同體系的精神道,當武士階層破裂以後,一些武士沒有拘於顏面流為浪人,而是很自然的轉為了手藝人階層。
武士們把手工藝做為副業,增加收入,讓手工業帶入了知識分子的審美,武士的世界同商人的世界,經由手藝物件聯繫起來。
紅豆與麵包的聯繫,是由一個叫木村安兵衛的人創造的。
木村安兵衛的父親是武士,他是家中次子,曾經做過倉庫管理員,1866年明治維新時期的木村安兵衛去了為失業武士設立的職業介紹所任職,首次接觸到麵包,後來產生了要開麵包店的想法。
木村安兵衛幾經周折,最後在東京的尾張町(如今的銀座)開張營業,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東京在當時外國人比較少,受眾市場並不廣,也缺乏在橫濱很容易得到的啤酒酵母。
1870年,美國人威廉.柯普蘭在橫濱建立了日本第一家啤酒工廠,這間工廠後來被日本人接受,成立了麒麟啤酒。
為了做出符合日本人胃口的麵包,從酵母的取用到麵團的質感,原料的選擇等等,木村花了六年的時間研發紅豆麵包。
用柔軟的外皮搭配紅豆餡,口感上與日式甜饅頭和中式豆沙包很接近,有日本人最喜歡的紅豆餡兒,還帶著酒的香沁,這種陷入牙齒裡的柔軟清甜一下打中了日本人的心,日本人接受了這種包餡的麵包形式,這也激勵了很多日本麵包有識之士,開發了奶油麵包、果醬麵包等一系列日系代表系麵包。
經常光顧木村屋的顧客中有一位曾任明治天皇的侍從,在天皇外事訪問期間,提供紅豆包做為茶點,木村屋在紅豆包中塞進了鹽漬櫻花瓣,隱約的香氣與鹹味,與紅豆形成了絕妙的組合,天皇與皇后的胃都被紅豆包收買了。
銀座木村屋的紅豆麵包成為皇室制定供應商,聲名遠揚,如果歷史走向不是走到這裡,或許紅豆麵包需要更久的時間才會獲得如此熱賣,也或者會運氣不佳就此絕跡,總之,時勢造英雄,明治時代對於麵包是特殊的年代。
據說,紅豆是隋唐時候通過遣唐使傳到日本的,遣唐使帶回了先進的知識與技術,包括中國人把菜、肉包在麵團中的吃法,日本和尚不食肉,改良為用紅豆代替肉餡,做成素食包子。
日本人把紅豆的紅色外皮認為象徵陽氣,可以消炎解厄,節慶日裡習慣用紅豆與糯米一起煮食赤飯。
中筋麵粉——300克
高筋麵粉——100克
細砂糖——8克
雞蛋——20克
活性乾酵母——6克
無鹽黃油(室溫軟化)——40克
淡奶油——40克
室溫水——200克
裝飾:
蛋液、芝麻若干
1、活化酵母:酵母、水、細砂糖放置一起數分鐘;
2、高中筋麵粉、雞蛋、淡奶油混合,加入活化了的酵母水,水份可以保留一點,酌情觀察麵粉的吸水性是否放完、保留部分或者是添加;
3、到出筋狀態放入軟化黃油繼續揉面到完全狀態,一次發酵;
4、準備餡料:成品紅豆沙略甜,我用的是自己煮的無糖紅豆餡與成品紅豆泥的混合,30-40克大小/個把豆沙團成糰子備用;
5、一次發酵至2倍大小分割麵團,50克/個,包入豆餡,二次發酵;
6、195度預熱烤箱。二次發酵後的麵包薄塗蛋液,撒芝麻裝飾;
7、上火190,下火170,15分鐘出爐。
日本的紅豆餡至少有三種,有粒的,泥餡的,小倉餡。粒餡一般多在製作大福、銅鑼燒等時候使用,泥餡通常用來製作赤福餅、櫻餅、羊羹等。
粒餡與泥餡的區別是泥餡多了一道熬煮後的去皮打磨,粒餡吃得出顆粒的感覺;泥餡口感滑順細膩,沒有紅豆的顆粒感,卻保有紅豆的味道;小倉餡比較特別,是大納言小豆與泥餡的混合。
紅豆富含豐富的維他命B,以及礦物質和纖維,有助疲勞後的恢復、改善便秘,連皮食用營養更加豐富。
~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文字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