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學生第三黨支部:家國情懷,世界眼光

2020-12-1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20年12月04日 責任編輯:孫佳 

為迎接即將召開的上海交通大學第十一次黨代會,全面展示優秀黨支部和優秀黨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過程中日益凸顯的模範引領作用,學校專欄「黨員風採」即日煥新重啟,將陸續推出文章,宣傳和弘揚優秀黨支部/黨員的事跡、風範及其積極影響。

他們有紮根基層、不怕苦累的家國情懷,也有放眼世界、心懷天下的世界眼光;他們有埋頭科研、學習理論的志向和毅力,也有投身實踐、躬行踐履的膽識和魄力。他們開展「沉浸式」黨課,創新黨課教育方式;他們搭建寓教於樂的平臺,在培養學生黨員的專業志趣的同時提高社會責任感;他們牢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今,他們的黨員砥礪品格,帶著交大人的責任和使命遍布祖國和世界各地。

人文學院學生第三黨支部現有學生黨員21名,全部為漢語國際教育及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校及學院黨委的指導下,學生第三黨支部始終堅持以價值引領為導向,發揮專業優勢,在夯實支部建設的基礎上,舉辦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愛國精神、飽含人文情懷而又能提升支部凝聚力和支部活力的特色活動。支部多次獲評優秀學生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等集體榮譽,並在「共行計劃」、暑期社會實踐等項目考核中多次獲評優秀項目。

學生第三黨支部價值引領效果顯著,支部黨員在學業科研、學生活動、就業發展等方面表現優異。有著這樣一群充滿正能量的青年,支部充滿活力,各項活動的成果十分矚目:2018年12月「讀懂中國」活動徵文《飲水思源 弘毅致遠——範祖德教授訪談文章》獲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讀懂中國」活動徵文一等獎,並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展示播出;2019年12月 「引領黨員知國情,深入西部灑青春」項目獲評2019年度「共行計劃」優秀項目;2020年9月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實踐團獲評黨建專項社會實踐優秀項目。

深入基層,揮灑青春

家國情懷,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也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還是 「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忠誠執著。家國情懷是一種精神歸屬感,一種使命感。「祖國在建設,西部在召喚」——為使青年志氣、人文特色的黨員精神灑遍祖國的山山水水,自2016年起,支部每年組織學生黨員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與當地的恩格貝生態示範區第五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目前已在內蒙古城川民族幹部學院、恩格貝沙漠博物館、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空港物流園區、興安盟等地建立了暑期社會實踐基地。除了加深對西部地區的了解外,支部黨員還親身參與到沙漠綠化的進程中,切身體驗沙漠植樹造林者不畏艱辛、勇於突破、無私奉獻的寶貴精神。在了解了內蒙古的發展現狀和人才引進政策後,我們鼓勵、號召、引領更多的交大學子涵養家國情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第三黨支部學生考察調研內蒙古恩格貝沙漠博物館,從環境、產業、資源、交通等方面感知鄂爾多斯獨特的草原風貌。雙方黨支部達成「沙漠科學館展詞及解說詞更新及翻譯合作協議」,支部黨員發揮專業優勢幫助展館完成展區整改工作,增訂英文、日文解說詞。

看到了國家加強西部以及基層建設的需要,支部許多黨員內心都非常振奮,在畢業後參加選調生考試,投身西部以及基層建設。其中2020屆畢業生熊遠航同學去往四川廣安,為廣安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吳怡婧同學去往江蘇,投身長三角一體化構建過程中的基層建設。

2020年暑期,支部積極探索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社會實踐活動和黨支部組織生活開展的新方式,開展了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黨建專項暑期社會實踐。支部組織黨員同志在上海、南昌、安徽、江蘇、浙江、河南等6地分別考察走訪,通過照片、語音感悟、心得總結、視頻記錄等方式記錄並且分享實踐經歷,這也可以讓支部成員體驗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紅色文化。最後,支部各學生黨員以各自所在地的革命紀念館、歷史館、烈士陵園等地為基地,學習黨史,深入體會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發展到壯大的歷史進程,進一步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覺悟和行動自覺。

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為了培養學生黨員的專業志趣、行業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人文學院自2017年10月起,發起「國學起跑線」活動,旨在通過這一項目增強中小學生的國學知識和學習興趣。其中,學生第三黨支部在舉辦「國學起跑線」活動時會邀請留學生一同參與,使傳統文化不僅在中小學生中得到傳播,更使國學之花能夠盛開在世界的土壤上,這也是我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優勢與人文學科優勢的交融創新。「國學起跑線」不僅為中小學生、外國友人搭建了一個寓教於樂的平臺,也充分結合了學生黨員的志趣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傳播了人文精神,深化了價值引領。

2019「國學起跑線」講解紙鳶歷史故事;製作、集體放飛紙鳶活動圓滿結束後,支部黨員合影

「有情懷、有價值、有溫度、充滿人文精神……」這些是堵秋一、李琛、黃怡等學生黨員在談及支部活動時說到的最多的詞。除了發起該類活動外,支部許多學生黨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近5年來,人文學院學生第三黨支部有數十名學生黨員去往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擔任海外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此外,還有學生黨員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背景為依託,熱心公益,投身國際組織,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2018屆學生黨員張楠青,在校期間和畢業後一直矢志不渝地推進教育公平,致力於維護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穩定和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如今在聯合國任職,為推動教育公平和全球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守正創新,繼往開來

培養新時代學生黨員,支部深知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從未停止過理論學習。一方面,在傳統黨課基礎上,發揮人文學院專業優勢,創新黨課教育方式,探索並嘗試開展「沉浸式黨課」,在社會實踐、紅色景點參觀考察等過程中,聘請人文學院歷史系專家或研究生,為學生黨員實地教授黨課,2017年至今已開展「沉浸式黨課」6次,從內蒙古到南京再到上海,「沉浸式黨課」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理論學習效果顯著,黨支部活力也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依託各個項目成果,開展了「四史」微團課、微黨課;結合各個項目的學習成效及經驗,對理論研究及實踐內容進行分類、梳理、歸納和總結,形成黨支部活力研究的專題課題《提升研究生黨支部活力與實踐研究》。立足工作實踐的研究,推進黨支部活力研究相關課題工作進展,將32學時的培訓學習要求明確細化至每個月的主題黨日活動及專項活動。

即使是疫情期間,以線上的形式,以學生黨員們都喜歡的方式為載體進行思想學習建設——2020年3月舉行的「書香校園」閱讀活動,以及5月以「尊重自然,守護平衡」為主題的線上讀書分享會活動,在特殊時期鼓勵和號召黨員們與書為伴,用精神凝聚力量,同心抗疫,加深對生態文明的認同,更加深入思考並理解國家生態文明的相關建設。「感謝微信讀書的活動,活動本身具有人文情懷,且讓我受益匪淺。」鍾冬冬同學這樣說道。除了黨課團課、讀書分享等形式,支部還選取了一定的代表性影片,組織學生黨員進行觀影活動,從電影中汲取正能量,增強學生黨員們的共情能力。

支部始終將專業特色作為支部建設的重要指向,打造品牌,通過傳承、幫帶,在全院範圍內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品牌輻射效應,力爭成為學院各學生黨支部的標杆。近幾年,「服務奉獻型」支部建設模式進一步成熟,支部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實現了同級橫向輻射,縱向拓展示範的良性循環。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百丈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支部全體黨員將不忘初心,繼續深化理論學習,用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境界;支部將繼續加強建設,進一步提升支部黨員的思想覺悟,通過支部內形式多樣的分享會、主題黨日活動及組織生活會等,將高年級學生黨員或先進黨員的優秀事跡、感悟予以宣揚和傳承;支部會繼續加強理論學習,提升黨性修養,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牢記自己入黨時面向黨旗的莊嚴承諾,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

相關焦點

  • 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子戰「疫」線 家國情懷顯擔當
    在這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疫情防控嚴峻鬥爭中,武漢市東湖學院文法學院學生第一黨支部,湧現出了預備黨員陳輝銘跟隨母親奔赴戰「疫」一線的事跡,在他的感召下,十多名入黨積極分子紛紛投身當地戰疫一線工作,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戰「疫」的家國情懷。
  • 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
    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閱歷和經驗,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興趣、對國家的認同,引導學生爭做具有家國情懷的道德榜樣。 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中,我們也要特別注重全面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中,增強國家認同。同時,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國人,讓其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
  • 人文學院考古系教工黨支部召開支部黨員大會
    2020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系教工黨支部召開網絡支部會議,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5月30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印發通知,號召全院科技工作者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勇於攀登科技高峰;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學習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矢志報國的家國情懷,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發揚我國科技工作者在抗擊疫情中所表現的創新進取精神
  • 聆聽歷史迴響 激蕩家國情懷 第二十一屆清華大學人文知識競賽決賽...
    聆聽歷史迴響 激蕩家國情懷第二十一屆清華大學人文知識競賽決賽舉辦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學生通訊員 王逸清)11月23日晚,由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務處、人文學院主辦,人文學院學生學術活動中心承辦的第二十一屆人文知識競賽決賽在清華大學蒙民偉多功能廳舉辦
  • 廣州校區|公共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第一期「明德思辨」時政交流會暨...
    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MBA黨公共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第一期「明德思辨」時政交流會暨紀念建黨100周年專題學習會明德尚行篤思明辨;同時,也為增強各學生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學院特別組織舉辦「明德思辨」系列專題學習交流活動,我院特於2020年12月22日在北教642學術報告廳召開了公共管理學院第一期「明德思辨」時政交流會暨紀念建黨100周年專題學習會。
  • 特殊時期的「家國情懷課」
    近日,處在疫情防控戰前線的武漢大學校園裡,一場特殊時期的「家國情懷課」開講了,這一次的主講人們正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任課教師。  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學院「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帶頭行動,老師們紛紛踴躍報名,自告奮勇下沉社區參與巡守工作。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的觀點即「失去靈魂的卓越」,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認為,我們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天大人」認為必須要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二是「方針指引」。
  •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最看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世界一流大學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自己的國家、民族、人民有感情,知悉國情、熱愛祖國,願意為祖國繁榮發展做出貢獻。」澳門要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大學成立了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合作建立國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成立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並開辦中國歷史文化碩士學位課程以及國際漢語課程及師資培訓等,向海外推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澳門的使命之一是扮演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商貿合作服務平臺。
  •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本報訊(華春榮 記者 李成河) 11月17日,「中國文化·世界表達——思政教育創新視角下的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研討會」在西安舉行。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解慧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理事張玲媛等專家及西安市各學校代表300餘人參加活動。
  • 人文與法律學院2020年度學生工作總結
    以抗美援朝70周年為契機,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組織學生黨員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思政育人,使命在心」,學院積極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系列思政課程,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課程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緊跟時代潮流,吸引了大批同學積極參與,幫助同學們明確了初心和使命。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新課改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下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途徑,值得一看
    不斷豐富自己,老師們必須充滿家國情懷。您了解得越多,您就會越行動。 「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成為「長河」,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也是如此。教師只需要不斷充實自己。
  •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結人文情懷,交四海摯友!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走在國內同類高校前列,有悠久的學術傳承。學養深厚的大師、學術名家引領著人文學院,打造完備的人文學科體系和「一流」專業,培養素質和格調「雙高」、人文素養健全的學生,為社會及海外輸送了大量優質的交叉型、複合型人才。
  • 2019河北中考語文試卷:培育家國情懷厚植人文精神
    整張試卷強調家國情懷,重視親情、孝道、鄉土觀念,倡導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心懷天下。第三部分作文話題「認識你自己」,表現自我關懷,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尊嚴、價值、命運,追求自我和關切自我。孫軍國認為,2019年河北中考語文卷穩中見新,表現濃鬱的傳統文化色彩和濃厚的人文精神。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成立「家國情懷」講師團,厚植中國文化根基,通過新媒體途徑,講述各地自然人文景觀、優秀歷史文化,將視頻植入地方課程或思想品德課堂,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開展堅定製度自信主題教育活動,加大主題作品生產和傳播,用青少年易於接受的話語體系、身邊的鮮活事例,以小見大,深化愛國主義情懷;引導理性分析時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入「儀式感」豐富集體主義教育,強化青少年對中國制度凝聚力的感悟。
  • 青島理工大學「復學第一課」:厚植家國情懷,增進愛國情感!
    王亞軍指出,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認清國際國內形勢,充分認識我們國家在抗擊疫情中展現出的優勢:黨領導一切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價值優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勢,增強聽黨話、跟黨走的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要從抗擊疫情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家國情懷,激發責任擔當,擔當歷史使命,將青春夢想紮根祖國的廣袤大地,堅定信心、不負韶華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中國人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開始反省自身,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更新文化傳統。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
  • 開學季 校長說|西安體育學院校長朱元利:應有世界眼光、胸懷奧林匹克夢想
    西安體育學院校長朱元利西部網訊(記者 蘭遜鴿)9月19日,西安體育學院為2090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明年陝西省將舉辦十四運會,西安體育學院鄠邑新校區「一館四場」建設已經基本竣工,並將承擔手球、曲棍球、棒球、壘球、橄欖球五個項目的比賽。
  • 黃淮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學生黨支部舉行「疫情中看大國擔當與個體...
    4月9日晚,黃淮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學生黨支部舉行了 「疫情中看大國擔當與個體責任」主題黨日活動。活動中,學生黨員圍繞著疫情面前中國展現出的大國擔當、大國擔當從何而來、大國擔當與個體責任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交流討論。
  • 廣安區:展課題研究成果 育學生家國情懷
    活動當天,與會人員觀看了舞蹈《小平精神代代傳》、參觀了廣安希賢學校校史館、聆聽了學生講解小平爺爺故事、觀摩了「小平爺爺愛勞動公開課」,進一步了解了《小平故裡小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實踐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與會人員紛紛表示此項課題研究非常有意義,潛移默化中傳承了小平精神,培養了小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