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金九銀十」的結婚旺季,每到周末,各大酒店的婚宴都排得滿滿當當。但記者走訪時發現,宴席就餐仍存在明顯的浪費現象。笑語歡聲,賓客散去,獨留下滿桌的雞鴨魚肉、果盤糕點,大碗大盤,甚至有的整桌都沒動幾筷子,看來著實讓人心痛。
結婚是人生大事,辦幾桌喜宴招待親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但也正是基於這份文化傳承和情感寄託,與三五成群的小聚相比,婚宴酒席的性質更為特殊,也更易導致不必要的浪費。從主家角度看,婚宴是新人高光一刻的見證,絕不能丟了面子。面對送來祝福的親友,宴席檔次就是重視程度,寧豐勿儉、寧剩勿缺,才說得過去。從賓客角度看,雖然剩菜滿桌看著可惜,但畢竟是別人家擺的宴,那麼多雙眼睛看著,自己打包實在丟人。為了虛無的面子,浪費一大桌好飯,這樣的情感「綁架」,正是婚宴浪費屢禁難絕,更愈演愈烈的深層動因。
「吃一半倒一半」,婚宴浪費是餐飲浪費的集中體現,不僅在於其量大面廣、觸目驚心,更在於透過這滿滿一桌,能夠體察到推進「光碟行動」的諸多現實痛點。比如菜單「一刀切」,不少飯店都對婚宴制定套餐,宴請者只能選價格檔次,而每個檔次的菜量都遠遠「超標」,「一桌80%都是肉菜,太膩了,看著就飽了,根本吃不動」。比如餐食「太難吃」,為了確保飯菜及時上桌,不少飯店對婚宴採取的都是套餐成品「再加熱」模式,菜品熱得快涼得也快,沒有色相、口感欠佳,自然難有食慾。再加上婚禮現場往往都有繁複的各種儀式,「儀式不完不發筷子」,結果眾賓客只能看著越摞越高的餐盤碗碟無所適從,最後那些被壓在下面、推到裡面的菜只能被迫「剩下」。從這個意義上說,制止婚宴浪費,不僅是餐桌上的那點事,更意味著一整套已成體系的利益鏈條、規製程序的深度革新。
婚宴不能成為餐飲浪費的重災區,而應當成為力倡節儉、反對浪費的突破口。如果說面子文化裹挾下的人情世故一時半會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根本扭轉,那麼附著於餐桌之上的諸多環節,卻是可以立行立改、即時見效的。一方面,需要給繁雜的菜單「減減負」,既然婚宴都要提前預定,那就不妨將點菜的自主權交給顧客,引導大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搭配菜品,不貪多不求「硬」。一方面,需要給飯菜的質量「加加碼」,不能因為是大桌包餐就糊弄事兒,飯菜可口,食之可心,對飯店本身來說也是一個積攢口碑的過程。此外,也要注意配好公勺公筷,減少大家打包時的內心糾結。縱然這每個環節的改變都意味著「更麻煩」,特別是面對幾十桌同時起菜的壓力,飯店難免有力不從心之感,但如果置身反對浪費的大環境下審視,這同樣是店家自我加壓、發展升級的契機,應當抓住,也值得抓住。
從更長線的視角看,移風易俗的關鍵還是要突破「面子」的羈絆。宴請者不刻意追求花裡胡哨、大而無當,出席賓客也要放下心理負擔,該打包打包。如果婚宴能做到盤光碗淨、人走桌清,那必將成為節約風尚的一面鏡子。「光碟」不丟份,浪費才可恥。厲行節約,喜上加「惜」,這樣的婚宴自然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