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漢中本地餐飲消費者和餐飲單位對餐飲浪費現狀的看法和意見建議,為黨委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國家統計局漢中調查隊通過網絡問卷、走訪餐飲單位等方式開展了漢中餐飲浪費現狀調查。
本次調研從餐飲消費者和餐飲單位兩個角度展開。從消費者來看,本次參與調查的消費者共有160人,覆蓋漢中全市九縣兩區,其中88.68%的被訪者居住在城鎮,11.32%的被訪者居住在農村。年齡段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20歲以下,21-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和61歲以上佔比分別為1.89%、16.98%、27.67%、32.7%、18.87%和1.89%。被訪者月收入集中在2001-5000元區間,佔62.26%;其次為5001-10000元,佔比為27.67%;月收入在2000元以及以下的佔8.81%;月收入高於10000元的僅佔1.26%。
從餐飲單位來看,本次走訪調研的餐飲單位共有12家,分布在四個縣區,涉及不同類型、規模。餐廳人均消費分布較為廣泛,30元以內的佔比50.0%,30-50元的佔比25.0%,50-100元的佔比16.67%,100-200元的佔比8.33%,無人均消費200元以上的餐廳。
調查結果顯示,漢中近八成消費者存在餐飲浪費行為,商務宴請、公務接待和朋友同事聚餐成為餐飲浪費「重災區」;漢中居民在反對餐飲浪費理念上形成較高共識。
一、近八成消費者存在餐飲浪費行為,商務宴請、公務接待和朋友同事聚餐成為餐飲浪費「重災區」
對消費者的調研結果顯示,63.75%的消費者在外出就餐時偶爾會剩餘飯菜,13.13%的消費者在外出就餐時經常剩餘飯菜,也有23.13%的消費者表示堅決踐行「光碟行動」,從不餐飲浪費(見圖1)。
針對有餐飲浪費行為的消費者的調研結果顯示,商務宴請、公務接待和朋友同事聚餐成為餐飲浪費「重災區」,46.34%的消費者表示在商務宴請、公務接待時餐飲浪費較嚴重;30.08%的消費者表示在朋友同事聚餐時餐飲浪費較嚴重;12.2%的消費者表示在家庭聚餐(個人用餐)時餐飲浪費較嚴重;8.94%的消費者表示在私人宴請時餐飲浪費較嚴重;自助餐浪費現象最少,僅佔2.44%(見圖2)。
對餐飲單位的調研結果顯示,8.3%的餐廳經營者認為其經營餐廳內顧客存在較嚴重的浪費現象;50%的餐廳經營者認為其經營餐廳內顧客存在不太嚴重的浪費現象;41.7%的餐廳經營者認為其經營餐廳內顧客存在浪費現象,但情節較輕(見圖3)。
二、漢中居民在反對餐飲浪費這一理念上形成較高共識
在問及「對餐飲浪費行為持何種態度」時,77.5%的消費者表示堅決反對,21.25%消費者比較排斥,僅有1.25%的消費者對餐飲浪費行為沒有較大感覺。
91.8%的消費者知曉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做出的「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重要指示;6.9%的消費者聽說過這一指示,但不太了解具體內容;僅有1.3%的消費者未聽說過這一指示。
在問及「是否會因浪費糧食而感到愧疚」時,除了1.08%的消費者表示不會外,其餘消費者均不同程度地對浪費糧食的行為感到內疚,其中66.67%的消費者表示絕對會感到愧疚,32.26%的消費者表示偶爾會感到愧疚。
超九成消費者表示在外出就餐時有節約糧食的主觀意願,採取的主要行動為:根據餐廳的菜量適當點餐,詢問服務員獲取關於點餐數量的建議,少量多次點餐,自助餐吃多少取多少,這四項分別佔有在外用餐時採取過的節約糧食措施的68.6%、54.7%、46.5%和40.3%(見圖4)。
對餐飲單位的調研結果顯示,83.3%的餐廳內張貼或擺放了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的標示;75%的餐廳會主動提醒顧客點餐過多;75%的餐廳會主動提醒顧客進行打包;66.7%的餐廳對顧客提供免費打包服務;41.7%的餐廳推出了「半份菜」服務(見圖5)。
超過98%的消費者對「杜絕浪費,人人有責」這一觀點表示認同。53.1%的消費者認為「餐飲浪費不僅浪費自然資源還會破壞環境,危害每個人的利益」;27.5%的消費者認為「食品雖然是個人購買的,但自然資源是大家的,餐飲浪費也損害了他人的利益」;9.4%的消費者認為「餐飲浪費行為不好,但個人買單的食物我管不著」;也有10%的消費者認為「個人有權處理自己購買的食品,浪費與否與他人無關」(見圖6)。
對身邊親友餐飲浪費的行為,26.88%的消費者表示會極力勸說阻止;40.63%的消費者表示會勸說,但無所謂對方是否聽勸;31.25%的消費者表示會選擇在情況合適的時候對親友進行勸說;1.25%的消費者表示浪費食物是個人自由,不會進行勸說。
在餐廳吃飯時看見周圍顧客浪費食物,6.88%的消費者表示會批評指責,勸說阻止;20.63%的消費者表示會提醒勸說,但無所謂對方是否聽勸;54.38%的消費者表示如果當時的情況合適,會進行勸說阻止;也有18.13%的消費者表示會在明知這種行為不對的情況下,選擇視而不見。
三、造成餐飲浪費的原因
(一)愛面子、講攀比是造成餐飲浪費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餐桌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中有很多可供後世借鑑的餐桌禮儀,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陳規陋習蘊藏著極大的浪費,如中國歷來的點餐文化都是「寧多勿少」,「寧貴勿賤」,「剩餘」和「奢華」是「熱情、重視、富足」的象徵,請客吃飯不點個「全面」、不點出個「幾葷幾素」、不端出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盤子似乎上不了臺面,而節省倒成了小氣的代名詞,於是人們普遍存在一種「不能為了節省而失了面子」的觀念。此外,中國人自古講究禮尚往來,你請了我,我也要找機會進行回請,而且要請的更好,不能讓人看扁了,這種「盲目攀比」心理進一步助長了鋪張浪費現象。在問及「造成餐飲浪費現象的主要原因」時,80%的消費者認為是「好面子,熱情好客,免不了多點些菜」;還有53.1%的消費者認為是「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消費現象」(見圖7)。問及部分人不願意打包的主要原因時,20.4%的消費者認為打包沒面子;14%的消費者覺得別人都不打包,自己也不願打包(見圖8)。
(二)消費觀念發生變化,節約糧食的意識有所淡薄
民以食為天,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食」從吃飽轉為吃好、吃健康。一方面追求多種搭配、營養豐富,容易造成食品浪費;另一方面,消費觀念的改變,也逐漸成為餐飲浪費的重要原因,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剩菜剩飯不衛生、不健康、口感不好,不願食用剩飯剩菜。在問及「造成目前餐飲浪費現象的主要原因」時,77.5%的消費者認為是「生活水平提高,節約糧食意識有所淡薄」。問及部分人不願意打包的主要原因時,42%的消費者認為打包太麻煩,懶得打包;38.7%的消費者表示不願意食用剩飯;還有17.3%的消費者表示沒有打包的習慣。
(三)缺乏剛性且約束大的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等精神,採取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碟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在我國現行法律中,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規定,更多地還停留在倡導層面,沒有形成剛性的制度約束。地方規範性文件往往約束國家公職人員,範圍有限。因此在國家層面進行專門立法,來約束餐飲浪費行為已經非常迫切。在問及「造成目前餐飲浪費現象的主要原因」時,56.3%的消費者認為是「缺乏有效剛性制度約束餐飲浪費行為」。
(四)「飯桌社交」重社交輕美食
針對有餐飲浪費行為的消費者的調研結果顯示,42.3%的消費者認為「喝酒或聊天,顧不上吃飯」是導致其「剩飯」的主要原因(見圖9)。中國的飯桌社交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國人談事,首選吃飯飯桌上,飯桌上談戀愛、談買賣、談交情、談升遷……「飯桌社交」作為中國人最常用的社交方式,在提升交情的同時,也助長了餐飲浪費現象。
(五)餐飲單位管理和服務需要改進
餐飲浪費現象表面看來是顧客行為,但背後也反映出餐飲單位在管理和服務上的一些不足。針對有餐飲浪費行為的消費者的調研結果顯示,21.95%的消費者認為「菜品口味不佳」是導致其「剩飯」的原因;20.33%的消費者認為「缺乏經驗點餐過量,或自助餐取食過量」是導致其「剩飯」的原因;19.51%的消費者認為「套餐限制」是導致其「剩飯」的原因;14.63%的消費者認為「單品菜量大」是導致其「剩飯」的原因;還有8.13%的消費者認為「餐廳為了盈利誤導消費」是導致其「剩飯」的原因。一方面,出於對利潤的追求,餐飲單位希望顧客能更多地點餐,以獲取更多利潤,為此推出了花樣繁多的套餐、滿贈、滿減等優惠活動,一定程度上誘導了顧客超量點餐,過度消費;另一方面,由於在外就餐的菜單標準不統一,加之部分餐廳服務不到位,顧客很難選擇合適的食物數量,對菜的份量估計不足導致了非本意的浪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餐飲浪費不僅僅意味著扔掉大量食物,更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時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產資料等的無效消耗,同時這些廚餘垃圾也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還會滋生病菌、蚊蟲。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人均資源佔有率低的情況,在今後也仍然面臨著人口增長與人均資源佔有少的矛盾。當前我國的國情不允許這種揮霍式的食物消費方式。建立以資源有效利用為核心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循環、安全健康的理性消費、科學消費、綠色消費模式,勢在必行。
宣傳推廣|視頻拍攝
活動策劃|網站搭建
素材來源:西鄉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