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周口4月4日電 (師紅壘)4月4日清明節,遠在廣州工作的孫先生專程驅車奔赴河南項城孫店鎮的老家為逝去的父親圓墳填土。原本只是一種最普通不過的祭奠形式,但這次卻變得有點不同尋常。因為,幾個月前,孫先生的弟弟親手平掉了老父親的墳頭。
「圓墳只是一種祭奠形式,就是為墳培土。」孫先生說,人們都說圓墳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把墳丘加高,堆實,看上去儼然新墳一樣,只有這樣,才能讓世人知道,這個長埋於地下的逝者依然有子孫在延續。」
然而,2012年周口市因為推進殯葬改革,平墳200多萬座備受關注。「平墳」時,孫先生遠在廣州工作,而在當地工作的弟弟在當時的情形下,就和他打聲招呼後,親手平掉了老父的墳頭。
孫先生說,其實弟弟平完父親的墳後,每天都活在「愧對先人」的自責中。「為了不讓弟弟再自責,更為了父親的靈魂徹底的安息,路再遠清明我也要回來為父親圓墳,因為,圓了墳,父親的靈魂才能安息,我和弟弟的心才有處安放。」
「事實上,當我做了一夜的火車,清晨趕到老家的時候,發現我們這裡大多數的墳都被圓了起來,很多墳頭上插著的柳樹枝還很新鮮。」孫先生認為,清明圓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清明掃墓圓墳早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祭奠先人總得有個地方,不圓墳,我們到哪祭奠?」
「搞平墳初衷也許是好的,說是為了保護耕地,解決死人與活人爭地的情況,但事實上,即使平掉了墳頭,許多被墳佔掉的那塊土地扔未被用。」60歲的秣陵鎮農民趙武直言,數月前該鎮麥田裡的一座座的墳雖然相繼被平掉,但誰也不會在墳上種麥子,墳是被平掉了,但墳地還是墳地。
正在秣陵鎮一田間為墳頭「添土」的李海洋常年在外經商,春節回家過年看到自家祖墳被平掉後,一直傷懷。李海洋說,「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祭祖「添土」是傳統習俗,為先人上墳「添土」,只是人之常情。」
「不管你走多遠,你的根永遠在這裡。」趙武向記者表示,每年的清明,他都會讓兩個兒子回來給爺爺上墳,他只是想讓孩子們知道,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忘記思親念故的傳統美德。
據周口市有關部門統計,從春節到清明節前,周口農村新攏起的墳頭大約有十多萬座,約佔2012年秋冬平墳總量的一成左右。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凡是未建起公墓或公墓簡陋的村鎮,重新圓墳的現象比較突出。採訪中,也有村民表示,平墳前要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的更細緻一些,總要給後人一個寄託哀思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