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清明添新土:圓墳只是為了祭奠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周口清明添新土:圓墳只是為了祭奠

  中新網周口4月4日電 (師紅壘)4月4日清明節,遠在廣州工作的孫先生專程驅車奔赴河南項城孫店鎮的老家為逝去的父親圓墳填土。原本只是一種最普通不過的祭奠形式,但這次卻變得有點不同尋常。因為,幾個月前,孫先生的弟弟親手平掉了老父親的墳頭。

  「圓墳只是一種祭奠形式,就是為墳培土。」孫先生說,人們都說圓墳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把墳丘加高,堆實,看上去儼然新墳一樣,只有這樣,才能讓世人知道,這個長埋於地下的逝者依然有子孫在延續。」

  然而,2012年周口市因為推進殯葬改革,平墳200多萬座備受關注。「平墳」時,孫先生遠在廣州工作,而在當地工作的弟弟在當時的情形下,就和他打聲招呼後,親手平掉了老父的墳頭。

  孫先生說,其實弟弟平完父親的墳後,每天都活在「愧對先人」的自責中。「為了不讓弟弟再自責,更為了父親的靈魂徹底的安息,路再遠清明我也要回來為父親圓墳,因為,圓了墳,父親的靈魂才能安息,我和弟弟的心才有處安放。」

  「事實上,當我做了一夜的火車,清晨趕到老家的時候,發現我們這裡大多數的墳都被圓了起來,很多墳頭上插著的柳樹枝還很新鮮。」孫先生認為,清明圓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清明掃墓圓墳早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祭奠先人總得有個地方,不圓墳,我們到哪祭奠?」

  「搞平墳初衷也許是好的,說是為了保護耕地,解決死人與活人爭地的情況,但事實上,即使平掉了墳頭,許多被墳佔掉的那塊土地扔未被用。」60歲的秣陵鎮農民趙武直言,數月前該鎮麥田裡的一座座的墳雖然相繼被平掉,但誰也不會在墳上種麥子,墳是被平掉了,但墳地還是墳地。

  正在秣陵鎮一田間為墳頭「添土」的李海洋常年在外經商,春節回家過年看到自家祖墳被平掉後,一直傷懷。李海洋說,「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祭祖「添土」是傳統習俗,為先人上墳「添土」,只是人之常情。」

  「不管你走多遠,你的根永遠在這裡。」趙武向記者表示,每年的清明,他都會讓兩個兒子回來給爺爺上墳,他只是想讓孩子們知道,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忘記思親念故的傳統美德。

  據周口市有關部門統計,從春節到清明節前,周口農村新攏起的墳頭大約有十多萬座,約佔2012年秋冬平墳總量的一成左右。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凡是未建起公墓或公墓簡陋的村鎮,重新圓墳的現象比較突出。採訪中,也有村民表示,平墳前要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的更細緻一些,總要給後人一個寄託哀思的地方。(完)

相關焦點

  • 周口圓墳:魂靈安息 人心安放
    □圓墳當天,不僅年輕人出動,部分腿腳不靈便的老人,也在家人的攙扶下,到現場鼓勁兒。就連個還沒鐵鍬高的孩子,也拿著小鏟往墳頭添土。兩個小時後,王家祖墳中166座圓錐形的墳包重新隆起,就像新起的墳一樣。  □「要是祖墳保不住了,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會不會淡化?」王家一名在外讀書的大學生說,「長此以往,王家互相幫助、互相激勵的局面也許就不存在了。」
  • 下葬後三天圓墳的講究
    並不是安葬完了就結束了,安葬之後三天還需圓墳,圓墳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圓墳,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後3日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並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3圈,反轉3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 農村清明上墳添土,會有哪些規矩和講究?還要注意嗎?
    導語:農村清明上墳添土,會有哪些規矩和講究?還要注意嗎?清明節上墳祭祖,是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和懷念之情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對於農村長大的人來說,都經歷過。那麼,需要注意些什麼?有哪些講究呢?上墳拿的貢品,不管是潑灑祭奠先輩,還是人們食用,都得用完,是不能再拿回家的。很多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為去世的老人們添墳,但添墳這個事是件很嚴肅也很講究的事,不是隨便亂添,也不是誰都可以添,這裡面有說法。上墳添土一是祭拜。
  • 「一百五,去添土,大寒食,去上墳」!清明期間竟有這麼多習俗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大概只是籠統地知道,清明節是踏青的日子,是添土上墳的日子,是祭拜祖先的日子。然而聽村裡老人們的話語,就能感覺到並非如此。為此專門諮詢過很多老人,才知道清明並不是單純的清明節,而是聯在一起的三天,分別叫「一百五」、寒食、清明,通俗地稱作清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人們是怎麼說的吧。一百五老人們的說法是,從頭年的立冬到「一百五」這天,正好是150天,所以叫做「一百五」。
  • 網絡中國節·清明:讓祭奠好人成為清明鮮明符號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又至清明,依然不變的是,帶著一顆虔誠之心去緬懷去祭奠。緬懷誰?除了已故親友,先祖先賢,革命烈士,還應祭拜那些留下一串串感人故事的已逝好人。」蘇士龍為救落入泔水井的一對夫妻,忍著惡臭毅然下井救人,將「生命之繩」留給他人,自己因在井下時間較長致沼氣中毒不幸逝世;在寧夏打工的徐傳紅不懂水性,卻在危急時刻沒有絲毫猶豫,跳下水救起落水的工友一家三口,自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歲的交警李富龍,在處理交通事故時,面對迎面而來的失控越野車,本可迅速脫險,但在最後幾秒,他放緩了速度,伸手拉了身邊的駕駛員一把,救了駕駛員自己卻不幸以身殉職……正是他們,為了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 俗話說:「早清明、晚十一」
    清明節和十月一上墳是老輩子流傳下來紀念死者的方式,那麼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樣一說呢?也就是說清明節應早上墳,十月一晚點上墳也可以。這有什麼來歷呢?正清明節和十月一上墳是老輩子流傳下來紀念死者的方式,那麼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樣一說呢?也就是說清明節應早上墳,十月一晚點上墳也可以。這有什麼來歷呢?唐朝貞觀年間的一天,有個叫秦英的男孩在渭河垂釣,大半天過去了,一條魚也沒釣上來。
  • 「代客掃墓」讓清明祭奠更文明
    「代客掃墓」讓清明祭奠更文明 發表時間:2017-03-22   來源:日照文明網(新京報 2017-03-21)  慎終思遠,清明掃墓,是一種家國情懷和特別的「鄉愁」。每到此時,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會不忘祭奠先人。當然,祭奠先人,傳統的方式就是上墳掃墓。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此時總會有一些人或遠在他鄉,或工作繁忙難以脫身,再或是有其他情況,難以趕回家來掃墓,不免留下一些親情遺憾。  怎麼辦?
  • 那年周口平墳:轟轟烈烈一年後,清明節人們照常上墳祭奠先人
    六七年前的河南周口平墳事件,至今餘波未平。看看當時拍下的照片,恍若隔世的感覺。圖為六年前的4月4日清明節,河南省周口市下轄的扶溝縣街頭,群眾選購清明節祭奠用品。(王子瑞 攝)周口平墳一年後的清明節,河南省周口市下轄的商水縣舒莊鄉扶蘇寨村北,麥田裡的墓碑和平了的墳頭。
  • 清明祭奠抗疫英雄祭祀語大全(4)
    2020清明祭奠抗疫英雄祭祀語大全31. 我們無法忘記那些先烈的事跡,在清明節這天,我們要祭奠那擁有浩然正氣的靈魂,我們由衷的向他們致敬。32. 風涼雨綿綿,清明哀連連。青煙到天邊,涕淚泣墓前。焚香寄思念,一片情漫漫。悲傷不能言,心中車輪轉。只願永平安,生者福無限。
  • 清明,是怎麼純粹由一個節氣變成祭拜先人節日的?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所以叫作清明。清明,一般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6日間的一天。現在一提起清明,就意為祭祖,掃墓,上墳,清明成了祭奠先人的節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清明本來只是個節氣,與古代的農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
  • 在農村,清明上墳時要注意的這些問題,你都知道嗎?
    在我國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中,清明節兼具了許多不同地域的自然與人文內涵,雖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但在清明時節掃墓上墳祭奠先輩的風俗自古以來都不曾改變。不過對於清明節的春祭禮俗,其中還是有著一些不曉得講究的。對於這些講究,農村的長輩們會反覆地叮囑年輕人,不要去觸犯。今天,筆者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清明上墳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 清明掃墓時間千萬不要搞錯,異地應該這樣正確祭奠逝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即將來臨,又到了一年中為逝者掃墓祭奠的時候。作為人們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節日,清明節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時間到了現代,很多人都覺得在清明節提前掃墓是一種對逝者的重視,其實不然,因為提前掃墓沒有到交節的時間,太陽地球沒有運行到指定的位置,因此沒有適宜的地氣和天氣,如果此時掃墓,就無法達到緬懷先人、與逝者靈魂溝通的目的,因此大家掃墓一定要在清明交節之後再去,直到穀雨節氣之前的整個清明節氣都是掃墓的正確時間。
  • 正清明如何祭奠先人?雲祭掃、代客祭掃等祭掃新方式受歡迎
    每年的清明,都是人們前往墓園掃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今年清明期間,受疫情影響,上海倡導市民儘量不現場祭掃,同時推出「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對確有原因需要落葬、祭掃的市民,實行「預約落葬」「預約祭掃」。 當日,上海各墓園均按照提前預約情況,對現場祭掃進行嚴格了限流。
  • 頤山公學清明時節話清明: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組圖)
    最近,新冠肺炎的流行對我們的國家造成了很大傷害。儘管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在國內已經逐漸穩定,但仍然有烈士犧牲、數以千計的同胞逝世。4月4日的全國哀悼日,就是為了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他們的哀悼。  作家史鐵生曾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
  • 清明: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何變成祭拜祖先的日子?
    清明,每年陽曆4月4日-4月6日,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清明與寒食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食節是春秋時期定下來的感懷先祖的日子,恰巧寒食節在清明前後,因此將清明與寒食合為一天。相傳第二年,他帶著群臣來祭拜介子推,發現那棵柳樹竟然活了,於是他給柳樹賜了個名,叫「清明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清明的時候會插柳以祈福。清明習俗祭拜:清明前後,祭奠先祖,人們會上墳掃墓,擺供品以祈福。
  • 添土注意哪五件事?
    清明什麼叫添墳?說到底就是把一整年雨水從墳頭上衝下來的土,再填上去,讓墳頭保持原來的規模和大小,這樣墳頭上就有了新土,說明這家後世有人,香火繼續,要不然墳頭越來越小,會被鄰居笑話這家人沒有孝心,子孫後代也得不到祖先的庇佑,影響一個家族的運勢。
  • 零陵梳子鋪鄉傳統民俗文化之一——清明掛山
    風起梨花,片片哀思,又是一年清明。先人已逝,幽思長存。音容宛在,言猶在耳。祭如在!零陵區梳子鋪鄉金花蔣家大院梳子鋪一帶清明掃墓時間大約七天左右,在清明節的頭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之間掃墓,稱之為「前三後四」。但是新墳必須在農曆社日前祭掃,有「新祖不過社」之說。
  • 掃墓燒小姐太荒唐 如何清明節更加「清明」(組圖)
    掃墓燒小姐太荒唐 如何清明節更加「清明」(組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清明,人們總要踏青掃墓,祭奠先人,寄託哀思。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 清明時節雨紛紛,祭祖拜祖宗代代傳!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在山東,舊時,多數地區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
  • 關於「清明」的英語怎麼說?
    但是關於清明的英語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的。清明節,英文「Tomb Sweeping festival(掃墓節)」或者是「Tomb-sweeping Day(掃墓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緊鄰寒食節,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