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如何學會情緒管理?試試這3點,你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如何學會情緒管理?試試這3點,你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有嬰兒的父母請考慮一下他們的生活中是否發生過這樣的場面:
這個孩子想吃冰淇淋,但是沒有,繼續哭了。儘管他沒有說出來,但您可以猜測孩子的內心一定感到失望;
這個孩子被其他人搶走了玩具,並給孩子打了耳光。儘管他什麼都沒說,但你可以猜得出他一定很生氣。
這個孩子不願打招呼,因為他看到了陌生的叔叔,躲在母親的身後。儘管他沒有打招呼,但您可以猜測他一定很害羞。
孩子看到他的母親為鄰居的姐姐買了玩具,所以他欺負了她的姐姐。儘管他什麼都沒說,但您可以猜測孩子嫉妒並且感到不舒服。
儘管感覺是看不見的和無形的,但父母和母親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生理反應和行為來充分理解孩子的內在感覺。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那麼幫助孩子提高情緒能力(即許多人和許多培訓機構經常談論的「情緒智力」)將非常有幫助。
要了解兒童的情緒,首先必須對兒童的情緒發展規律有所了解。
出生的第一年:基本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定義了六種基本情緒,包括六個方面:幸福,憤怒,悲傷,驚訝,恐懼和厭惡。
這些情緒出現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的早期,有很強的生理基礎,而且,無論是哪個國家/地區,語言或習俗,人類都有同樣的情緒。
一旦出現了基本情緒,它們就不會消失。如今,即使我們已經20、30、40、50歲,這些基本情緒也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1.5-2歲:自我意識
當孩子大約一歲半時,就會出現自我意識,並且逐漸出現自我意識情緒。
父母可以觀察他們的孩子在1歲半到2歲之間。他們已經在鏡子或照片中認出自己了嗎?
知道鏡子和照片中的那個人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孩子,這就是萌芽的自我意識的體現。
自我意識的情緒包括同情心,嫉妒,尷尬,驕傲,羞恥,內等。
因此,許多兩歲左右的孩子並不像年輕時那樣慷慨大方。他們動不動又尷尬;如果他們的母親稱讚其他孩子,他們會生氣和嫉妒。
這不是倒退,而是孩子情感發展的一大進步。
現在我們知道孩子中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孩子如何談論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孩子如何理解情緒?
兒童的情感詞彙量迅速增加,他們可以準確識別自己和他人的簡單情感;
孩子們可以談論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情緒;
可以談論情緒的起因和後果,可以識別與特定情況相關的情緒;
在玩像假裝這樣的假遊戲時要使用情感語言。
口頭表達對情緒的反應的能力得到增強,並能夠思考情緒與情況之間更複雜的關係;
理解同一件事會在不同的人中引發不同的感受。事件發生後,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
控制,調節情緒和適應社會標準的意識逐漸增強。
情感能力對於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有助於兒童與他人保持積極的關係,並更好地實現他們在社交互動中的目標。
例如,無法調節情緒的孩子容易過於衝動,缺乏自制力,甚至過於焦慮,因此常常被朋友拒絕;
能夠很好地理解他人情感的孩子可以輕鬆地與朋友建立積極的關係,並且更有可能受到老師的稱讚和喜歡;
1.情感表達能力:
能夠更準確,更完整地描述自己的情緒狀態以及導致這種情緒的事件。實際上,描述事件本身是兒童的良好情緒指導。
2.情緒認知能力:
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能正確地區分別人的情緒,以及這些情緒的原因。
一個人越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所表達的情緒就越準確。
在沒有特殊指導的情況下,許多孩子通常只會使用「快樂」和「不快樂」來表達他們的情感感受。
因此,如果爸爸媽媽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理解更豐富的情緒表達詞彙,他們的情緒表達能力也會更好。
3.情緒調節能力
情緒調節是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的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否可以通過某些方法和策略來管理自己的情緒強度和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狀況和人際關係的需要。
1.幫助兒童積累表達情感的單詞:
爸爸媽媽是孩子們的情感導師,生活充滿了教孩子們情感表達的機會。
例如,當朋友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他現在必須沮喪嗎?」
看到我們的小朋友被欺負,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他現在一定很傷心吧?」
如果孩子被誤解了,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媽媽知道你現在受了委屈。」
2.告訴孩子有關感覺的一些身體反應
當我們遇到某種情緒時,身體會如何反應?這也是兒童應該理解的常識,例如:
人們害羞時會臉紅。
當人們沮喪時,他們的頭會沮喪。
當人們高興時,他們就會微笑並跳舞。
為了使孩子更容易理解,我們可以使用圖畫書,照片,圖片或當我們陪孩子觀看動畫片時,使孩子可以更方便,直觀地看到各種情感反應,例如:
「小浣熊不能忍受他的母親,他的悲傷流下了眼淚;」
「索菲的玩具被她的妹妹弄壞了,索菲怒不可遏!」
3.與「好」孩子相比,期待「真實」孩子
無論是幸福,驚喜,積極的情緒還是厭惡和嫉妒的消極情緒,都需要表達出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的情緒通常會更強,也就是說,「不能藏東西,把所有東西都寫在臉上」。這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內在情緒和外在表現越一致,就越健康。
但是有些孩子的情緒是相對隱性的,有些情緒卻沒有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情緒的一致性會減弱。
甚至有個別孩子的情感表達被顛倒了。他們顯然是生氣但笑著。這種情況要求我們更加注意幫助兒童理清他們的情緒和表情。
然而,要做到真實和冷靜並不容易。更不用說孩子們了,我們成年人不敢說我們做得很好。
只有孩子充滿自信,安全感和自尊心,他們才能擁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感。
了解您的優點,同時能夠適當地接受您的缺點。
這樣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敢於嘗試,不怕犯錯誤,並且會從容地尋求他人的幫助。他們不會承擔沉重的負擔。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自我,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敢於真實,這樣您就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忽略自己的需求或犧牲自己的見解,而會盡力以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忽略「 true」,則「 good」成為一種強迫。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