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什麼時候會自己走路?」、「我的孩子1歲了還不太會走,是不是發展比較晚?」在孩子會坐會爬後,擔憂的爸媽常會提出這些疑問,何時才是寶寶的學步期?
多數寶寶大約在1歲左右漸漸學會移步,有些寶寶可能還需要扶著東西才不至於容易跌倒;但一般而言,孩子在1歲2、3個月就能放手自己邁出小步走,只是步伐仍會搖來晃去,不太穩固,就像企鵝走路一樣;能真正的走穩,必須等1歲半後,當寶寶能移動自如時,要小跑步都不成問題囉!
在寶寶學會自己行走移動之前,在7個月大時必須先學會坐立,8個月大開始能用肚子爬行,接著再學會肚子離地的小狗爬行法,然後能扶東西站立,扶站移位(像是繞圈圈),才能接續到真正地放手跨步走。
寶寶如果動作不協調,通常無法順利由坐立進階到「扶站」(7-10個月)階段,以下幾個指標可以協助爸媽判斷孩子的生長發展是否慢了:
●3、4個月大:寶寶在被抱著或趴著時,可否自己抬頭?
●4、5個月大:讓寶寶趴著,看看他能不能用兩隻手的前臂撐著,將自己的頭抬起來達90度。
●7個月大:寶寶能自己坐著。
一路順利進入到寶寶學步期,爸媽應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不要操之過急地強迫孩子學習,也不應對孩子的生長進度掉以輕心,倘若寶寶到了1歲還無法扶站,就屬於明顯需要就醫的情況。
寶寶過了1歲,還不會扶東西站立,難道是發展遲緩?通常有以下有幾種原因:
●環境支持度不夠
爸媽或爺奶捨不得寶寶爬行或學步,一路猛抱,讓寶寶減少爬行或走路的機會。
●心裡害怕不敢放手
可能因為曾經跌倒碰傷,寶寶害怕再次跌倒,而不敢邁開大步走。
●發展遲緩
如果發展較慢,通常之前像是翻身、坐穩、爬行時期,爸媽就會發現他無法漸進式地完成這些大肢體動作。
孩子1歲之後若還未能扶站學走,可能是多面向的原因,包括:孩子的認知、環境支持、神經學上是否有異常(反射與肌肉張力)、聽力、視力、語言、心理是否有障礙等,並非單純的行走困難。
No.1 不會走期:環境刺激最重要
爸媽應從嬰兒期就提供寶寶多方面的刺激,從靜態的語言、告訴他物體在哪裡(視覺刺激),讓寶寶的小手去碰碰木頭、塑料,感覺不同材質物體觸感(觸覺刺激),進而到肢體動作的刺激,帶寶寶去拿他有興趣的東西,慢慢試著讓他自己去探索身邊的事物,這些互動經驗經過時間累積,會適時地讓孩子發展出各階段的動作能力。
刺激寶寶小腳丫這樣做:
❖ 在寶寶學步前,爸媽趁著幫孩子換尿布時,進行腳掌按摩,刺激他的小腳ㄚ,漸進式地讓他適應腳踩地面的感覺。
由於孩子先天氣質的不同,按摩方法也要有所調整:對於先天氣質敏感的孩子,只要來回輕柔撫摸他的腳掌即可;反之,對於較不敏感的孩子,可以藉由刷子或舊毛巾來回摩擦他的腳掌。
❖ 到了學步期,在家中不需要特別幫孩子穿上鞋襪,讓寶寶光著腳自己去感覺不同質地地板的觸感,多帶他接觸草地、沙地等不同質感的地面,讓小腳ㄚ有更多的刺激與感受。
No.2 扶站期:安全引導移動
爸媽可以這樣做:
當寶寶會扶站,但仍不敢放手走時,需要兩個大人幫助他,一位大人坐下,在寶寶背後扶住寶寶的骨盆位置,讓他呈站姿,另一人站在寶寶前面,以寶寶喜愛的玩具或食物引起他的注意,當他有移動想拿的動作,大人再試著放開手,讓寶寶移動步伐。
No.3 走不穩期:不著痕跡誘導
爸媽可以這樣做:
寶寶能自己站立走幾步路,但是走得不夠穩,走幾步就坐下,或需要大人牽著走時,爸媽要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寶寶需要跨越心理的障礙,適度給他一些刺激,建立他行走的穩定度。
一樣可以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或食物放在離他較遠處,不著痕跡地吸引寶寶跨步拿取,切記!避免在寶寶跨出幾步路之後馬上稱讚他:「你好棒。」他意識到自己沒有人牽著走,很容易馬上坐下不走了。
這些小活動都不需花上許多時間,持之以恆每天撥出30分鐘,陪寶寶練習,讓他不知不覺就能夠走得又久又穩。
等寶寶會走、走得穩之後,建議爸媽帶寶寶到有上下坡的草地或安全路面,這些都是讓孩子練習平衡感的好地方。
學步車為什麼對學步沒有幫助??
當寶寶還不會行走時,坐學步車容易搖晃,使寶寶受傷、韌帶鬆弛;而當寶寶會自己移位扶站時,也不需要被限制在學步車裡,因此,還不會走路的寶寶並不需要特別乘坐學步車才能學會走路。
學步車最大的功用,只是方便爸媽將孩子抱到車子裡,成為一個移動式的搖籃,因為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多是踮起腳尖被輪子帶動罷了,而墊腳尖的動作反而容易造成寶寶日後外八或內八的腿型。
目前市面上有針對小朋友設計的玩具推車,把手高度正好在寶寶手能握住的位置,可以讓孩子推著四輪玩具車走。讓寶寶練習時,要注意在旁控制速度,或等到孩子走得穩之後再推動車子,避免急速前進造成孩子驚嚇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