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只有「兩支半槍」,卻在大批日軍逼近時,宣布起義對日作戰

2020-12-14 小樓侃歷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從延安返回泰安。黎玉傳達了黨的有關精神,研究了山東的抗戰形勢。為了指導全省的抗日鬥爭,山東省委決定在泰安徂徠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魯寶琪回泰安建立臨時縣委,進行起義準備工作。10月下旬,泰安縣委在篦子店召開自衛團代表會議,成立了泰安縣人民抗敵自衛團,與會人員按照分工各自回鄉,實施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12月24日,韓復榘數萬大軍棄險南逃,日軍分兩路渡過黃河,佔領濟南。27日,省委在篦子店召開緊急會議,黎玉、洪濤、金明、劉居英、林浩、馬馥塘、程照軒、孫陶林、武中奇、武思平等10人參加會議(當時被稱作"十人會議")。會議根據急劇變化的形勢,研究確定了起義的具體部署,決定在泰城淪陷時正式舉行起義。12月30日,日軍逼近泰安。省委機關和平津流亡學生以及當地黨員、自衛團員分兩批撤離篦子店村。洪濤、林浩率領的一部分人員攜僅有的三支槍,首先趕往徂徠山西麓的四禪寺,準備迎接各路起義人員。

在等待的過程中,林浩、武中奇等成功地爭取了韓復榘部潰散的李懷英、韓德等全副武裝的五個大兵,為這支武器奇缺的隊伍生色不少。上山前,在篦子店村做好來帶有鐮刀、斧頭的紅旗,旗上繡有武中奇書寫的"遊擊"二字,他還刻了印章。另一部分由黎玉、景曉村帶領去山陽村,與程照軒、趙傑、封振武、馮平、李鎮卿等在山陽、封家莊、樓德一帶發動的人員匯合。與此同時,泰安縣委也立即通知全縣各地參加起義人員,迅速趕到徂徠山集合。

1938年1月1日,160餘名抗日誌士聚集在徂徠山四禪寺,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四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黎玉為政委。當時我軍全部的正規武器,僅僅是三支漢陽造。而且其中一支槍栓壞了,射擊後彈殼夾在槍膛中,只能用鉤子勾出來才能再次射擊。起義部隊整訓二周後,隨即開始對日偽軍作戰。部隊分為兩路;一路向東南新泰、蒙陰、黃縣、泗水地區發展;一路向東北萊蕪、淄川、博山地區發展。1月下旬,部隊主動出擊,26日在寺嶺伏擊日軍,斃傷4人,首戰告捷,寧陽、泗水等地抗日武裝相繼加入四支隊,不到一個月起義部隊即發展到5個中隊。2月18日,四槐樹戰鬥又獲勝利,在四槐樹村用地雷炸毀日軍汽車2輛,斃傷其40餘人,從此軍威大振,其後歷經整編,轉戰魯中各地。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兩支革命黨隊伍,隨後,還召開了南上莊會議,為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無論是在中共黨史還是軍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嚴格說來,徂徠山起義,是以「兩支半槍」打響了山東抗日的第一槍。

相關焦點

  • 何基灃:35歲阻擊日軍,45歲殺日軍少將,50歲起義成傳奇
    時年7月6日晚,日軍就開始想方設法地找麻煩,可29軍都是馮玉祥西北軍的老底子,沒有一個軟骨頭,對待日軍各種無理的要求根本不予理睬,反而是子彈上膛,隨時準備應戰。日軍有些發慌,選擇了撤退,從這一刻起,時任第29軍110旅的旅長何基灃,告訴主力團長吉星文,隨時讓弟兄們準備好戰鬥!
  • 志願軍50軍,第一支整軍起義的國軍部隊,抗美援朝率先打進漢城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雲南王龍雲立刻宣布出兵10萬人,出動壯丁30萬人,而當時雲南的地方軍隊並不多,也不過十萬之眾。龍雲迅速從法國購買了一批法式裝備,將滇軍60軍擴充到了四萬人的規模,由盧漢擔任軍長,率部開赴前線。最初這支部隊因為裝備精良,軍紀嚴明,被蔣介石派到了武漢閱兵,以鼓舞國人的抗戰熱情。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60軍奉命開赴魯南地區。
  • 抓到一個日軍中佐,往回帶時,他把菸絲撒了一路,誰也沒發現
    1944年10月上旬,東江縱隊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途經增城地區時,決定會同在這裡活動的東江縱隊獨立第二大隊攻打新塘火車站消滅偽軍,摧毀日軍物資供應站,以鞏固和擴大增(城)博(羅)遊擊區,建立民主政權。距廣州市東郊30華裡的新塘火車站,是佔踞廣州之日軍的物資供應站,儲藏著大批軍用物資。日軍部署偽軍1連人駐守,並派中佐軍官阿南坐鎮指揮;又在新塘北面不遠的永和圩和東南面的仙村設日軍據點,隨時可支援新塘偽軍作戰。日軍頭目曾吹噓新塘火車站是一座「堅固的堡壘」。
  • 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師兩個人才1支槍
    抗戰初期,根據129師上報的人員裝備情況,當時,全師裝備有3支「花機關」和72支衝鋒鎗,僅有的衝鋒鎗子彈只有310發。實際上,在戰場一線,這些衝鋒鎗在紅軍前線部隊很少裝備,因為每把衝鋒鎗分配不到5發子彈,僅具有象徵作用。最關鍵的是,八路軍的武器裝備與日軍存在著巨大代差,紅軍所持有僅是老舊的漢陽造步槍,每兩個人才有1支槍,每支槍只有10發子彈。
  • 抗戰中第一個日軍俘虜是如何抓獲的?活捉他的又是哪位開國上將?
    10月21日,又宣布將南方八省十三個地區堅持遊擊戰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1萬餘人。第一一五師在開赴山西北部雁門關一帶後,準備與日軍進行一次大規模戰鬥。他們正巧遇上準備奪取太原的日軍坂垣師團向山西平型關一帶進發。第一一五師師長當即決定發起平型關戰鬥。平型關戰鬥發起時,陳士榘被臨時從第三四三旅抽調到師部參與制訂作戰計劃及指揮。
  • .‖ 八一槍聲的迴蕩之十:中共「第一槍」,南昌起義何以旗開得勝...
    ——習近平中共「第一槍」,南昌起義何以旗開得勝(下)2.下面再看看,起義戰鬥的具體情況:「第一槍」是誰打響的?7月31日深夜10點鐘,賀龍給周恩來打來電話,第20軍第1師第1團第3營副營長趙福生逃跑了!
  • 日軍大尉拒不投降,嗚嗚哭訴道:繳槍給八路軍,就回不了國
    礦區裡,日軍機槍、大炮都有,只有輕武器的地方武裝一時也奈何不了這股日軍。 此時日軍也是鬥志全無,唯一的願望就是能活下來、能早點回國。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二分區派出敵工幹事趙國玉,把朱老總發布的命令日軍投降的告示貼在華豐煤礦的大門上,要求日軍投降。日軍則藉口說,他們沒有接到向八路軍投降命令,只能向蔣軍投降,拒絕向八路軍繳械。
  • 孫永勤:打響華北民眾抗日第一槍
    英雄留下的痕跡已然難尋,只有老宅院中的一個大石碾盤被村民移到村中一片空地上保留下來,靜靜地見證時代變遷。 「據說當年起義時,40歲的孫永勤就是站在這碾盤上喊出『寧為抗日死,不當亡國奴』的口號的!」65歲的村民孫中彥按輩分應該管孫永勤叫「叔爺爺」,他說,目前村裡見過孫永勤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了。由於感興趣,他這些年在耕地之餘搜集了很多關於家鄉的風物傳說,也包括孫永勤的故事。
  • 1949年底,解放軍總兵力高達550萬人,能否完爆1937年的日軍?
    之所以有人想做這種對比,出發點是認為49年的解放軍不光人數多,而且作戰勢如破竹,是有跟日軍正面對抗的實力的。東野1縱作為主力部隊,入關時有59523人,長槍16769支,短槍3410支,衝鋒鎗3990支,輕重機槍1249挺,槍榴彈筒和擲彈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門,迫擊炮85門,山、野、榴炮74門,其它各種步兵火炮55門。
  • 德國有兩支亞洲人組成的軍隊,作戰經驗只有一個字:跑
    舉個例子來說,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戰役中,第一批俘虜的德軍守兵,就是一群來自朝鮮的「偽德軍」。那麼,這群朝鮮兵是怎麼千裡迢迢跑到歐洲戰場去的呢?除了這些朝鮮人,還有哪些東方面孔出現了呢?
  • 抗戰時中國首個機械化師,殲滅日軍一個旅團,赴緬作戰顯國威
    所以中國抗戰初期根本沒有什麼規模的坦克去對抗日本,而在抗戰爆發前中國與德國正處於軍事合作,中國國民政府除了向德國購買了火炮槍械以外也買了一批10輛坦克,不過是1號坦克,也就是只有機槍的那種「小蘿莉」,除了德系的坦克以外還有20輛英制維克斯6TE型、23輛維克斯卡登·羅伊德坦克,還有20輛義大利製造的CV-33型超輕型坦克。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五)
    日軍在榮成登陸以後,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建議將原定派赴關外的幾支部隊改援山東,但無法保證武器供應,"李(佔椿)、萬(本華)兩軍各有馬梯尼千枝;張國林有槍數百,洋拾槍二十枝,車炮四尊,劈山炮數十尊;陳鳳樓因江南無馬槍(陳部為馬隊--引者),須到津撥用江南所購到馬槍千枝。……丁槐軍直無一槍"。上述部隊除丁槐部隊以外,共達20營近萬人,可見其武器缺乏之程度。
  • 打響抗戰第一槍的29軍,鼎盛時達到了10萬人,抗戰後他們去了哪裡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支部隊,卻打響了抗戰的第一槍!1933年初,「長城抗戰」爆發,29軍負責防禦喜峰口的陣地。戰士們當時每人拿著一把大刀,帶著6枚手榴彈。而日軍裝備精良,火力非常猛。但他們絲毫不退縮,以長城為依託抗擊日軍。沒有子彈和炮火,29軍只能守在防禦工事裡被動挨打,因此傷亡非常大。隨後,日軍佔領了高地,控制了口門。
  • 廣陽伏擊戰:戰士用日語向戰俘解釋「繳槍不殺」
    1937年10月,沿平漢鐵路進攻的日軍佔領石家莊後,以第20、第109師團沿正太鐵路西犯,企圖配合沿同蒲鐵路南犯的日軍會攻太原。下旬,日軍進逼娘子關,晉東告急。  由於此前國民黨當局未接受毛澤東的建議預置重兵加強娘子關、九龍關的防守,直至日軍逼近時,才令第26、第27路軍和第3軍等部進至娘子關倉促組織防禦。
  • 菊水特攻作戰 大和號的沉沒 美日衝繩海空戰
    美機對島上的日軍機場進行了持續攻擊,一串串炸彈自天而降,將機場幾乎給犁翻了一遍。這種猛烈的攻擊一直持續了2天,美國人取得了巨大戰果,起擊毀日機528架,給日本航空兵力以沉重打擊,大大減輕了美軍登陸作戰的空中威脅,致使日軍在3月25日就宣布開始執行的"天號作戰"在衝繩之戰打響後遲遲不能實施。對美機所取得的赫赫戰果,正在關島坐鎮指揮的尼米茲上將給予了高度讚揚。
  • 爭取日軍川井小隊起義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針對日軍和偽政權開展的隱蔽戰場工作,都有力地配合了正面和敵後戰場的武裝鬥爭,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本版文章的作者們筆下,描寫的是他們當年深入虎穴、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幾個具體親歷的事例,從中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認識這些英雄們……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日軍士氣低落,軍心動蕩,厭戰反戰情緒與日俱增。
  • 如何對抗日軍,甘地說印度有自己的辦法,方法讓人難以置信
    在他們的帶領下,原本上個世紀充滿腥風血雨的爭取國家獨立、民族獨立的鬥爭中平添了一抹不同的顏色。他們都主張採用溫和的鬥爭方式,避免使用暴力、如起義、武裝鬥爭、甚至暗殺等方式來達到目的,這種方法在上個世紀著實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讚揚和支持。
  • 波蘭華沙起義:約5萬波蘭抵抗軍展開自由之戰(圖)
    「小蜜蜂」讓納粹膽寒  在華沙起義前,「國內軍」在城內集結了5萬多名戰士,但只有1300多支槍和35門反坦克炮,反觀城內的德國衛戍部隊雖然僅4000人,但武器其全,裝備精良,城郊還有10餘萬軍隊和600多輛坦克。
  • 1931寧都起義:令紅軍暴增1/2 領導人結局悽涼
    無論是20世紀30年代到中國蘇區採訪的埃德加·斯諾,還是20世紀80年代到中國重走長徵路的索爾茲伯裡,在他們相距半個世紀的著作裡都著重提到了寧都起義。 寧都起義的爆發與日本侵略我國有很大的關係。「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一步步侵佔了我國的東北3省。正在江西參加「圍剿」紅軍的國民黨第26路軍官兵絕大多數是北方人。他們感到了深重的民族危機,一致要求停止與紅軍作戰,返回北方去抗擊日寇。
  • 1944年渤海區的對敵作戰攻勢
    1944年7月20日至8月17日,渤海軍區乘青紗帳之際,發起夏季攻勢,並將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方向定在益(都)壽(光)臨(淄)廣(北)四縣邊區。7月20日晚,軍區直屬團與第五軍分區部隊在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下,策應駐壽光縣豐城村的偽「滅共救國軍」暫編第一師第八團司令王道按預定計劃率所部2600餘人反正起義。受其影響,偽廣饒警備隊第六中隊100餘人亦隨之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