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把剩下的湯圓這樣做,女兒喜歡的不得了,說比煮的好吃多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1.糯米粉加入熱水攪拌到耳垂硬度,將豆沙餡兒分成若干份,揉成圓球。 2.粉團慢慢揉搓,拉長成棍球,等分切成若干份。 3.將切成的面塊中間壓入,呈弧形,把餡兒裝入,後用手指輕輕捏攏外皮,外面裹層白芝麻。 4.炸油燒熱,將元宵倒入鍋中,切記用小火慢炸,並不時翻動,待成淺黃色即撈出,瀝油。
如何炸元宵?炸元宵,要用微火、溫油來炸。元宵下油鍋前,先用乾淨的牙籤,蘸一點水,在元宵上扎四~五個小洞,不要太深,免得炸的時候露餡,大概扎到餡就可以了,這樣可以防止元宵在油鍋裡崩裂或糖餡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