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手指食物」嗎?娃能不能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它可重要了!

2021-01-14 了不起的甜甜媽

每次聊到娃,一定會有家長表示自己家娃是「惡魔型」,不好好吃飯,家裡老人天天追著餵……

說起來都知道是「沒養成好的習慣」,那這個習慣咋養成,你了解過嗎?

有一種食物叫「手指食物」,不用陪玩,不用額外花錢,不用去什麼培訓班,就能幫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其實不是個外來的新理論,很多家庭都長期傳承著——就是方便用手指抓取的食物

這個概念就很廣泛了,像手指一樣形狀的食物當然算,因為很好抓;幾乎所有的半固體/固體食物都算。

像磨牙餅乾、黃瓜條、吐司條、胡蘿蔔條,這些常見的條狀食物:

還有餅、饅頭片、水果切片、豬肝片等扁平、片狀的食物:

總之,能夠讓孩子抓起來、方便抓的,都算「手指食物」。

特別建議為嬰兒準備一些便於用手抓捏的手抓食物,鼓勵嬰兒嘗試自己餵食,比如香蕉塊,煮熟的土豆塊和胡蘿蔔塊,饅頭,麵包片,切片的水果蔬菜和撕碎的雞肉等。

當寶寶懂得伸手抓食物時,家長可以預備容易拿起的食物,給寶寶抓著吃。如嬰兒餅乾或煮軟已切成 7 至 10 釐米長的番薯、菜莖、紅蘿蔔、西蘭花等。

特別建議為嬰兒準備一些便於用手抓捏的手抓食物,鼓勵嬰兒嘗試自己餵食,比如香蕉塊,煮熟的土豆塊和胡蘿蔔塊,饅頭,麵包片,切片的水果蔬菜和撕碎的雞肉等。

很多人會覺得,家長餵、孩子吃,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為什麼要讓他抓呢?

的確,當孩子沒有能力自主進食的時候,餵是沒問題,肯定得喂。但孩子自主進食是要學習的,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的。

當ta發育到一定階段,就要開始給ta自主進食的機會,讓孩子逐漸去嘗試和學習,這是很多現代家庭忽略的一點。

「幫孩子養成自主進食好習慣」,太虛了,具體是怎麼幫助的?怎麼養成的?哪些行為體現的?

這句聽起來有點拗口,意思就是:從吃流食(喝奶),到和大人一樣各種狀態的食物都吃,是通過手指食物來過渡的。說到這裡,必須提一下輔食的各種「泥」。泥、糊的確更容易消化,但它是不能替代手指食物的。

最直觀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雙手展現出一些掌控力。而且嬰幼兒時期對「像大人一樣」的崇拜感,會得到滿足——可以像大人一樣進食,這會提高孩子的自我評價。

不同輔食、手指食物精細程度不一樣,精細程度、觸感、形態之間的轉換,也能鍛鍊孩子手指的靈巧程度。從大把亂抓,到能夠準確抓到,到能夠一次性成功送入口中,再到細小的食物也能捏到、不會搞得哪裡都是……這是一個鍛鍊肢體發育的過程,更是一個自信心培養和興趣開發的過程。

孩子自己吃一些食物,鍛鍊了自己,家長也得到一些休息,這是一個點。寶寶抗拒餵食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焦慮:我做的不好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在焦慮情緒中就很容易陷入行動上的誤區了:強迫餵食、玩具哄逗、看動畫片轉移注意力等等,這些不恰當的餵養方式,後患無窮。

這個階段的手指食物可以不太講究形狀,軟爛一些更安全,比如原本要製成南瓜糊,可以試試保留一點南瓜質感,蒸製軟爛即可。重要的是,把心態放在「讓孩子體驗」上。要知道,這是ta有生以來第一次用手去感受食物,感受ta將來賴以生存幾十年的食物,本身就是非常有趣非常重要的環節。不用指望真的能吃多少,也別怕髒別怕浪費,比起日後的「收益」來說,多一點辛苦真的不要緊。

當然啦,不同月齡的寶寶發育情況不一樣,能接受的食物也不一樣。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會不會卡到、會不會太硬了……先給個定心丸,孩子咬不碎的食物,沒可能會卡到,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不過做家長的也的確是要注意,從合適的添加順序上來注意。給大家一個手指食物參考,家長們可以通過參考,來體會不同月齡適合什麼軟爛程度的食物,然後舉一反三~

能夠抓取,可溶於口,適合6-7月齡

例如煮熟的胡蘿蔔、土豆、南瓜

需要咬斷,但可溶於口,適合8-10月齡

生牛油果、芒果;綿軟的餅、發糕

需要咬斷並咀嚼,適合11-12月齡

蘋果片(塊)、餃子、哈密瓜片(塊)

更多種類嘗試,適合具備基本咀嚼能力(12月齡以上)

老人常說的「養孩子不能養太細緻」也是有點道理的,比如手指食物,讓ta早日接觸早日適應,對誰都好~

相關焦點

  •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1歲前千萬不要給寶寶吃這些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將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維持正常體重,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了許許多多減肥人士,他們當中大多數肥胖都是因為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導致的。比如愛吃甜食、口味重、白開水沒味道一定要喝飲料、不愛吃蔬菜、習慣性多吃,等等。而這些不良習慣,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從小養成的。
  • 就可讓孩子養成飲食好習慣
    好習慣要從小培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孩子的健康發育來說非常重要,該怎麼去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這在開始是不錯的,怕的是,明明孩子能自己吃飯了,媽媽還在喂,習慣了!首先餵食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不利於孩子早日學會自主吃飯的技能,餵食不利於培養孩子自主進餐的能力同時餵食對孩子腸胃也不好,家長餵飯時,孩子只能被動地張嘴吃。甚至孩子已經吃飽了,可家長還在喂,這樣就會造成孩子過度進食,吃的太多了,孩子腸胃消化不了,食物淤積在體內,會對孩子身體發育造成損傷。
  • 幼兒期寶寶的營養搭配和飲食習慣的養成
    撰寫:天行姐姐編輯:天行姐姐大家好,我是天行姐姐,今天跟大家分享1-3歲幼兒的餵養。幼兒比嬰兒期食量增大,但牙齒的數量有限,咀嚼功能不完善,胃腸道的消化能力也不如成年人。而且,也是從母乳為主到以穀物為主食的過渡期,因此,不能過早讓寶寶們進食和成年人一樣。
  • 不可思議的外賣:良好飲食習慣養成書
    不可思議的外賣:良好飲食習慣養成書土豆和紅薯是芋助小區有名的懶蟲。一天,他倆肚子餓了,誰也不想去做飯,只好叫外賣,結果來的卻是……土豆和紅薯能順利吃上飯嗎?這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魔法繪本,加嶽井廣畫活了土豆、紅薯、盤子和碗,咖喱飯、拉麵等食物也畫得十分誘人。看到故事中的小傢伙們吃得這麼香,相信孩子們也會食慾大振,愛上吃飯,快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一定要看的七個讓娃養成看書好習慣的套路
    前幾天有家長問我:家裡寶寶一歲多了,每次想帶寶寶看繪本養成讀書的習慣,結果看不到兩分鐘小傢伙就開始東張西望,不願意看繪本。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寶媽都遇到過。作為一對雙胞胎的媽媽~我家寶寶們現在已經養成了看繪本的習慣,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培養寶寶看繪本的一些心得。
  • 女人吃豬皮,真的能補充「膠原蛋白」嗎?它才是真正的抗衰老食物
    它具有高抗拉強度,能夠幫助讓皮膚富有彈性,變得更加緊緻,這僅僅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膠原蛋白,其實它帶給我們身體的好處可不僅僅只有這麼簡單。什麼是膠原蛋白?改善腸道健康膠原蛋白對於保護消化道內膜也起著非常好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呵護腸胃黏膜的健康改善腸胃蠕動減慢的症狀。
  • 5個技巧讓寶寶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父母對孩子的飲食習慣,也越來越看重,都希望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長,怎樣才能讓孩子有個好的飲食習慣呢?開學那天,爸爸看見幼兒園公布的食譜,給兒子一條一條地念,還靈機一動編了個故事:「揚揚,你知道今天中午吃什麼嗎?一條小帶魚要向你的小碗遊來了,它一看你的碗裡是米飯,就說:『好啊,今天我吃完米飯就變成小白魚了,然後再跳進黃瓜雞蛋湯裡洗個澡,變成一條乾乾淨淨的小魚寶寶。」揚揚聽得著了迷,還要讓爸爸講,爸爸說:「那你一定要把飯菜都吃光,回來我問小帶魚洗澡沒有,下次還講故事。」
  • 別拿成人的飲食方式來養娃!這些食物不能給孩子多吃
    聽得小南又好笑又好氣,娃的飲食結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好嘛,來看看這些錯你家犯過沒?娃也能不吃晚飯?你為了身材節食、吃低脂/脫脂食物,自己(瞎)折騰就行了,別折騰娃。雖說娃的飲食在向成人過渡,但還要生長發育,絕對不能=成人。
  • 讓孩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繪本有什麼?
    3年半的堅持,讓我看到了堅持閱讀的好處:專注力提升了、愛上了閱讀、語言溝通能力有很大提升、認識了很多字……當然,堅持閱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完善孩子的性格,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他有一陣不愛刷牙,我就給他看關於刷牙、牙齒的繪本,讓他懂得為什麼每天必須要好好刷牙。同樣,有一陣他特別挑食,吃飯不好好吃,有時候還邊吃邊玩事物。
  • 這幾個好的進食習慣,要讓孩子儘早的養成,寶媽們要注意
    年齡稍大的時候孩子擁有有自我意識,將飲食視為一種遊戲,他們經常在家裡弄得到處都是飯 。嬰兒的飲食習慣已成為母親的緊迫問題。今天,小編為您帶來了一篇有關一個母親的真人真事的育兒經歷,讓我們看看她如何幫助嬰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孩子們開始添加輔食後,他們需要擁有自己的專屬餐椅關於餐椅,我看到許多母親問這個問題,是否有必要購買它們。我認為這確實是必要的。這是兒童養成良好習慣的最關鍵步驟,不能忽略。孩子在五個多月的時候一般都開始吃輔助食物。
  • 育兒:2-3歲孩子應該養成的飲食習慣,每個都重要,可以受益一生
    現在你的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心煩意亂的蹣跚學步的孩子,孩子又有了很多新的習慣和愛好,他們喜歡邊玩邊吃。但是,父母要明白,你的孩子在2-3歲的時候更喜歡移動,他對四處遊逛和探索他的世界的興趣要遠遠大於靜坐著吃飯。你所能做的就是把他綁在一把高椅子上,時間長到可以盛出一份飯菜。
  • 「咀嚼」能力對娃多重要?影響語言發育還影響智力,越早訓練越好
    4)提高娃的專注力咀嚼食物可以讓娃把專注力集中在吃東西這件事上,通過咀嚼訓練,孩子能夠學會更專注的吃飯,也能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這時可以給娃嘗試小顆粒的蓉狀食物,比如粗糙的南瓜泥、紅薯泥、土豆泥等。也可以給娃嘗試引入手指食物,關於手指食物,後面我們會詳說。
  • 3歲娃還要追著餵飯?家長做好5件事,孩子從小養成自主吃飯的習慣
    其實,只要家長提前做好這5件事,就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吃飯」的好習慣!提前準備好必要的用具有句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吃飯」的好習慣,家長的準備工作要提前做好。提前準備好必要的用具,就是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
  • 養成這5個飲食好習慣,減肥效果事半功倍
    英國最新一期《國際肥胖症雜誌》刊載的論文中寫道:「變得愛運動的過程能影響飲食行為。我們需要推廣運動,原因之一是它能在其他領域催生健康習慣。這一組合非常強大。」但常有跑步者問:「運動後該如何吃對身體最好?
  • 小孩這三種習慣能毀牙 齲齒後不能吃什麼食物
    但這樣做會把長輩口腔中的細菌通過食物傳遞給小孩,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口腔問題。3、不注意刷牙。家長們不要認為孩子乳牙期的齲齒能新陳代謝就不注意小孩的口腔衛生。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早晚刷牙、養成飯後漱口的好習慣;常參加體育鍛鍊,定期檢查口腔,一般12歲以上的人應每年查一次。
  • 只有行為習慣還不夠,飲食習慣對於寶寶來講也很重要
    有人認為,只要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就足夠了,其他方面的習慣都無關緊要。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寶寶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培養寶寶的各種飲食習慣很重要。寶寶年紀小,胃的消化能力較弱,成長中的寶寶需要從飲食中獲得更多的營養。
  • 資深育嬰師分享:如何正確的給寶寶吃手指食物,趕快收藏
    寶寶自從滿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之後,其飲食習慣會從純液體飲食逐漸向固體成人飲食過度,這個時候正是鍛鍊寶寶自主吃飯的好時機,其不僅可以增強寶寶手眼、手口協調能力,還對提升寶寶認知、味覺發育都有很大幫助。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推薦一種鍛鍊寶寶自己吃飯的好食物——手指食物。
  • 手指食物,BLW好時髦!孩子的咀嚼功能需要練嗎?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固體食物(引言):手指食物,BLW好時髦!,都能掌握「手指食物」。雖然這些權威機構大多會提到,可以給泥糊狀食物,多數也沒明確表態,一開始添輔食就必須給手指食物,讓孩子自己吃。不過我們能從措辭中感受到,他們更提倡早早給手指食物,鼓勵寶寶學習咀嚼,並嘗試自主進食。
  • 孩子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
    因為這會在孩子的腦海中產生一種對「好」和「壞」食物的錯誤印象,甜點=好食物,蔬菜粗糧=壞食物。這會導致孩子未來會對更健康的食品不屑一顧。>孩子的實際飯量要比成人小很多,部分家長害怕孩子餓拼命餵食會導致暴飲暴食和不良飲食習慣的養成。
  • 好的飲食習慣讓幼兒健康成長,均衡膳食很重要!
    父母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結構要科學。孩子飲食結構上的合理、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飲食習慣和結構。孩子隨時隨地在觀察和學習父母,有時在餐桌上父母無意中會說:「這個菜真難吃!」「今天又吃這個菜,我最不喜歡吃了。」過了不久,父母可能發現孩子也不吃這個菜了。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必須讓孩子注意全面飲食,克服挑食的毛病。孩子的飯菜定時定量供應。吃飯多少孩子說了算,這是極其普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