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聊到娃,一定會有家長表示自己家娃是「惡魔型」,不好好吃飯,家裡老人天天追著餵……
說起來都知道是「沒養成好的習慣」,那這個習慣咋養成,你了解過嗎?
有一種食物叫「手指食物」,不用陪玩,不用額外花錢,不用去什麼培訓班,就能幫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其實不是個外來的新理論,很多家庭都長期傳承著——就是方便用手指抓取的食物。
這個概念就很廣泛了,像手指一樣形狀的食物當然算,因為很好抓;幾乎所有的半固體/固體食物都算。
像磨牙餅乾、黃瓜條、吐司條、胡蘿蔔條,這些常見的條狀食物:
還有餅、饅頭片、水果切片、豬肝片等扁平、片狀的食物:
總之,能夠讓孩子抓起來、方便抓的,都算「手指食物」。
特別建議為嬰兒準備一些便於用手抓捏的手抓食物,鼓勵嬰兒嘗試自己餵食,比如香蕉塊,煮熟的土豆塊和胡蘿蔔塊,饅頭,麵包片,切片的水果蔬菜和撕碎的雞肉等。
當寶寶懂得伸手抓食物時,家長可以預備容易拿起的食物,給寶寶抓著吃。如嬰兒餅乾或煮軟已切成 7 至 10 釐米長的番薯、菜莖、紅蘿蔔、西蘭花等。
特別建議為嬰兒準備一些便於用手抓捏的手抓食物,鼓勵嬰兒嘗試自己餵食,比如香蕉塊,煮熟的土豆塊和胡蘿蔔塊,饅頭,麵包片,切片的水果蔬菜和撕碎的雞肉等。
很多人會覺得,家長餵、孩子吃,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為什麼要讓他抓呢?
的確,當孩子沒有能力自主進食的時候,餵是沒問題,肯定得喂。但孩子自主進食是要學習的,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的。
當ta發育到一定階段,就要開始給ta自主進食的機會,讓孩子逐漸去嘗試和學習,這是很多現代家庭忽略的一點。
「幫孩子養成自主進食好習慣」,太虛了,具體是怎麼幫助的?怎麼養成的?哪些行為體現的?
這句聽起來有點拗口,意思就是:從吃流食(喝奶),到和大人一樣各種狀態的食物都吃,是通過手指食物來過渡的。說到這裡,必須提一下輔食的各種「泥」。泥、糊的確更容易消化,但它是不能替代手指食物的。
最直觀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雙手展現出一些掌控力。而且嬰幼兒時期對「像大人一樣」的崇拜感,會得到滿足——可以像大人一樣進食,這會提高孩子的自我評價。
不同輔食、手指食物精細程度不一樣,精細程度、觸感、形態之間的轉換,也能鍛鍊孩子手指的靈巧程度。從大把亂抓,到能夠準確抓到,到能夠一次性成功送入口中,再到細小的食物也能捏到、不會搞得哪裡都是……這是一個鍛鍊肢體發育的過程,更是一個自信心培養和興趣開發的過程。
孩子自己吃一些食物,鍛鍊了自己,家長也得到一些休息,這是一個點。寶寶抗拒餵食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焦慮:我做的不好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在焦慮情緒中就很容易陷入行動上的誤區了:強迫餵食、玩具哄逗、看動畫片轉移注意力等等,這些不恰當的餵養方式,後患無窮。
這個階段的手指食物可以不太講究形狀,軟爛一些更安全,比如原本要製成南瓜糊,可以試試保留一點南瓜質感,蒸製軟爛即可。重要的是,把心態放在「讓孩子體驗」上。要知道,這是ta有生以來第一次用手去感受食物,感受ta將來賴以生存幾十年的食物,本身就是非常有趣非常重要的環節。不用指望真的能吃多少,也別怕髒別怕浪費,比起日後的「收益」來說,多一點辛苦真的不要緊。
當然啦,不同月齡的寶寶發育情況不一樣,能接受的食物也不一樣。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會不會卡到、會不會太硬了……先給個定心丸,孩子咬不碎的食物,沒可能會卡到,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不過做家長的也的確是要注意,從合適的添加順序上來注意。給大家一個手指食物參考,家長們可以通過參考,來體會不同月齡適合什麼軟爛程度的食物,然後舉一反三~
能夠抓取,可溶於口,適合6-7月齡
例如煮熟的胡蘿蔔、土豆、南瓜
需要咬斷,但可溶於口,適合8-10月齡
生牛油果、芒果;綿軟的餅、發糕
需要咬斷並咀嚼,適合11-12月齡
蘋果片(塊)、餃子、哈密瓜片(塊)
更多種類嘗試,適合具備基本咀嚼能力(12月齡以上)
老人常說的「養孩子不能養太細緻」也是有點道理的,比如手指食物,讓ta早日接觸早日適應,對誰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