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班上最近在競選家委會成員,我和孩子他爸很想參加,但是又擔心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開學一個月,武漢不少中小學開始了緊張的家委會競選工作。為此,家長們也開始糾結,不少家長認為,加入家委會能夠加強與老師和學校的聯繫,為孩子爭取更多的「福利」,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然而,過來人告訴你,不少家委會成員的日常工作都是發通知、代收錢、搞活動之類的瑣事。並且,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必須高度重視,生怕自己稍有怠慢,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工作。所以,如果不是全職媽媽或爸爸的話,無論是時間還是個人精力都難以滿足家委會成員的要求。
同時,家委會成員的孩子在校並不會受到外人所謂的「特殊待遇」,反而外界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家委會成員的孩子,還會給孩子和家長帶來壓力。因此,家委會這個被外人羨慕,卻讓內部人士有苦難言的家長組織,成了不少中小學家長心中的「燙手山芋」。
前些天,胡女士收到兒子班主任發來的私信,請她製作班級社會實踐小報。由於此前交出的作品有新意、有童趣而大受好評,製作班級小報的任務就全「包」給了她。「其實,我都是請丈夫公司搞設計的人幫忙弄。班主任下了任務,我也不好意思推託,只好硬著頭皮上。」胡女士說。
兒子剛讀小學一年級時,胡女士想和老師「走得近一些」,積極要求加入家委會,不僅當上班級家委會組長,還成為校級家委會成員。班級家委會一般有五六個人,有對外宣傳、學習事務、文藝活動、物品採購、費用管理等分工。做熟了,老師會將任務分配給固定的人。
「你都不知道事情有多繁瑣。」胡女士說,「凡是老師不宜出面的事都是家委會的事,從策劃、組織到實施全由家委會出面。製作班級小報,編發各種通知,挑選購買校服、班服,列印試卷,組織學生賣報紙,發動家長給患病的孩子捐款,號召大家閱讀某篇文章來提高點擊率……有一次,學校要開運動會,由於自由報名的比賽成績不理想,老師建議由家委會來挑選運動員。於是,某個下午放學後,家長們拿著秒表、尺子來到操場,按照運動會項目先在班上組織測試,再將成績好的報上去。」
「有時候真的忙不過來」。忙活了3年,胡女士覺得實在力不從心,想退出卻沒人願意接手。
不少家長想加入家委會的目的很簡單——受到關照。然而,獲得「好處」的代價是特別辛苦。
「吳某某幾乎每天都是班裡的『小小當家人』,可神氣了。而我只當過一次。」小學一年級學生瑄瑄(化名)向媽媽抱怨。瑄瑄的媽媽注意到吳某某的媽媽是家委會成員,平時負責幫老師發各種通知。「瑄瑄學習成績不錯,可能是因為我很少為班級服務,所以瑄瑄獲得『當官』的機會很少」。
為了讓老師多「關照」,瑄瑄的媽媽覺得應該做些貢獻。有一次老師在群裡詢問有誰願意和她一起製作拼音卡,瑄瑄的媽媽第一個應聲。誰知並不是和老師一起做,而是布置任務給她。為了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瑄瑄的媽媽先請同事幫忙設計,又拿到外面列印出彩色的,還將卡片過塑,花了一整天時間。
「都覺得我們的孩子能佔便宜,其實真佔不了什麼便宜。」在小學當了5年家委會成員的嚴女士說,「班幹部都是孩子投票選的,座位也是按規律輪換。要說好處,的確會和老師交流多一些。」
孩子優秀本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可是作為家委會成員的子女,卻不敢太優秀。
漢口一位家長透露,自己是家委會的一員,孩子平時成績不錯,一直保持在前三,幫老師做事情也非常認真,在學校無論是比賽還是班級競選都能脫穎而出。孩子優秀本該高興,但是就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太優秀,不少家長懷疑是因為她的家委會身份讓孩子受到了「特殊優待」。孩子知道後打擊不小,不再報名參加學校競賽、不再參加班幹部競選,就連學習興趣也大不如以前,生怕有人再說他是「關係戶」。所以,為了保護孩子,這位媽媽選擇了退出家委會。
外人總認為家委會成員的孩子會受到優待,一旦這些孩子在學校獲獎或者競選上班幹部,總有人對此表示質疑。不少人在不知道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妄加猜測,給這些孩子貼上「家委會子女」的標籤。殊不知,這些無端的猜測和批判給孩子們帶來了多少心理壓力,多少負面影響。
2012年教育部曾下發《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積極推進家委會建設,有條件的公辦和民辦中小學及幼兒園都應建立家委會,並保障家委會對學校工作實施有效監督。
「家委會幫老師和學校做了很多事務性工作,尤其涉及收錢,買校服、收取日託費、組織活動等基本上都是家委會在出面。」一位小學校長坦言,「目前,家長的確很少參與學校管理甚至監督學校。但學校還是很重視家委會意見的,因為都怕投訴啊。」
目前,有少數學校的家委會能夠監督學校,但僅限於生活層面。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小學的校級家委會成員每天會輪流到學校「上班」,監督學校食堂工作,比如檢查有沒有使用轉基因食用油、禽流感期間有沒有做雞鴨等禽類菜餚,或是對學校安全設施提建議。
文|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 楊幸慈
編輯| 小小白
合作洽談| 414832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