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到中學,學校裡都有家委會的存在。
每次開學前,總有家長在考慮,要不要加入家委會。那麼,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要不要加入家委會。
其實,我也是走了彎路的。
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有家委會。那時候我還懵懵懂懂,不知道這個到底要幹什麼。自己也不想過多參與一些事情,連想都沒想要加入。當時覺得,有熱心的家長去承擔家委會的工作,挺好的。
那時候,很多活動的安排,後期包括畢業典禮在哪裡舉行,畢業照在哪裡拍,都基本上是家委會的成員決定的。總體而言,他們的想法決定了班上孩子的活動方向。
幼兒園的時候,家委會的成員素質很高,其中一個家長是美國回來的醫學博士,專職在家帶孩子,能給大家帶來很多有新意的玩法,非常不錯。
孩子上小學時,我同樣抱著不想操心的想法,也是從未考慮要加入什麼家委會。但是,班上有些家長超級熱心,超級要進入到家委會裡面去。我們的小學是劃片的小學,家長素質明顯不如幼兒園的家長,無論是眼界還是能力,都稍差些。
這還不算,小學家委會的成員,大部分是全職媽媽來承擔的。她們把家委會看成一個權力機構,整天在班上整一些事情,若有不從,則從各方面施加壓力。小學啊,這一上就是六年。這六年,我們就是在這幾個家委會成員手裡度過的。
這個階段,我也是兩耳聞窗外事。但是,有很多信息我都錯過了,孩子班上發生了一些什麼,除了孩子告訴我,還有跟其他家長的一些交流之外,我就一無所知。
孩子小學畢業時,我深深地後悔,沒能和學校老師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要不然的話,孩子可以發展得更好。
所以,到了初中,當班主任提出成立家委會的時候,我積極報名了。當時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多了解學校的一些動向。
有一個小學一起上來的家長很好奇地問我,你怎麼進家委會了,我說只是想多了解學校情況而已。
我真的沒想那麼多,比如可以給孩子謀取在校的什麼好處之類的。我覺得,孩子初中了,更應該靠自己。家長所給的,也只是給她創造儘量好的環境。
初中的家委會成員都是報名參加的,這些人大部分還可以。但當然也有像小學時那樣的家長,但那些人不太能夠左右我,所以,目前的狀態還行。
初中學業繁重,老師也很忙。家委會的成員是幫助老師分擔一些事情,減輕老師的負擔。說實在的,給孩子謀取不上什麼具體的好處。老師對於家委會成員的孩子,該批評的同樣冷麵無情。評三好生之類的,也是靠孩子自己的實力,他們都是班上投票選舉的。
不過,在家委會裡面,跟老師有多一些的溝通機會,特別是家委會的會長,在這個過程中比別人多一些機會,還有參加一些學校活動,也是有一些優先的。
所以,要不要進入家委會,是看家長自己的意願的。如果家長時間比較充裕自由,想多接觸一些學校的老師和其他,是可以加入的。但是,假如也就意味著要犧牲一些自由時間,比別人多一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