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浙江在線11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玲玲)想進家委會,居然還要有砸停茅臺股票的實力?
日前,因為網上曬出的各種家長競選簡歷,家委會引發熱議。
風波過後,我們回過頭來捋一捋家委會的來龍去脈、裡裡外外,聽聽身在其中的人怎麼說。
「說到底,每個人初衷總是想為了孩子好,但家委會這活,你若光考慮自己,沒有一顆願意付出的心,那也幹不長久的。」從女兒讀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幹了12年家委會會長的祝爸如是說。
我為何要進家委會
「如果真把家委會稱為一個江湖,那我豈不是在這江湖上已混了快12年啦。」
祝軍,一個從女兒幼兒園時期就加入家委會的爸爸,幼兒園三年,小學六年,一直到目前的初三,他不僅是女兒班級家委會的會長(每個學校稱呼不同,有的叫主任),同時也是校級家委會成員。
他女兒讀的學校也都不錯,小學是求是教育集團浙大附小,初中是杭二中白馬湖學校。
究竟是有什麼樣的個人背景或資源,讓家長和學校選中他呢?聽到這個問題,坐在記者面前的祝軍笑著說,「要說學歷,我就是中專,要說工作,這幾年才開始做保險,所以真要說我的資源,那也就是這顆寬大的心了吧。」
祝軍說自己近期也被家委會競選簡歷風波內容刷過屏,他還特意在留言區寫了句評論調侃:這不是真的吧,我一個中專生也幹了12年的家委會會長了。
祝軍是一個肯花時間陪孩子的爸爸,其家委會經歷要從女兒上幼兒園時說起。
「那時我比較空,就想著進了家委會可以組織些活動,讓孩子們玩得開心一些。」當記者問及當時有沒有讓幼兒園老師多照顧下女兒的想法時,祝軍連連擺手,「怎麼可能,坦白說我真不需要,我們和老師本來就認識,可能是個人性格原因吧,我就想大家因孩子到一個集體也是種緣分,那就多創造些機會好好珍惜唄。」祝軍說,幼兒園時組織了不少親子活動。
當孩子上學以後,身為父母的人會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你在這個群體當中,姓名好像一下子不需要了,而成了某某媽媽或某某爸爸。
也就是從那時起,祝軍在家長以及孩子那裡的稱謂就是「祝爸」,而他非常享受這個稱呼。
記者也特別問了一些六年級孩子,「家委會在你們心中是幹什麼的?」 「家委會的叔叔阿姨啊,就是運動會時來給我們送吃的。」「表演時來幫忙化妝的,有時還幫著布置教室的」「帶我們親子活動的。」……原來,在他們心目中,家委會更多就是義工的角色。
如何讓其他家長選你
2009年女兒上小學,在第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說願意進家委會的家長,可以上臺競選,祝軍又上去了。「說起來可能別人覺得有點假,但人做什麼事可能也有癮,我當時就想著幼兒園已幹過,小學就再試試唄,在臺上好像也沒說什麼,大概是表達了自己有三年的幼兒園家委會經驗,以後會盡力為班級服務之類的話。」
或許經驗也是一種很好的資源,或許祝軍讓家長們感受到了誠意,結果,就是祝軍高票當選,還成為班級的會長,然後進入校級家委會。他慶幸他們班那個小集體做了一件能留在記憶裡的事。在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的牽線下,他們一班與淳安方宅完小同年級的班進行了結對,這一結就是六年。每年家委會會組織班上的孩子及家長去一趟淳安,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六年級時,我們還把那批孩子接到杭州,在青芝塢住了一晚,讓我們班的孩子陪著他們遊西湖,逛自然博物館等。當時這批孩子中有家長在杭州打工,晚上過來看孩子時,拉著我們一些家長的手說感謝,場面很感人。至今我女兒還和那裡的有些孩子保持聯繫。」祝軍表示,加入家委會就應該想想能做些什麼,能為一幫孩子留下點什麼。
與祝爸相比,身為一名高校老師的昱媽入家委會稍顯被動,她是老師希望其能加入才參加競選的。那是六年前,兒子進了一所較好的民辦小學,入學前都要填家長信息的,也有說法這就是在看家長的資源。昱媽笑稱,自己當時填得很認真,也可以說把全家最光鮮的一面全擺出來了,博士,大學某專業負責人,熱愛朗誦,有組織班級文藝匯演活動的經驗等,老公也是高學歷,自己開公司。
在一次家長會上,家長需上臺演講競選,也是在那一刻,昱媽說自己被有些家長的演講激情嚇著了。她當時還心想這進家委會到底有什麼好處啊,「幹了幾年,也沒覺出什麼不同啊,兒子在學校的成績或者想得到什麼榮譽,還不是得靠自己的努力與表現。」
已當了一小學三年班級家委會會長的果媽坦承,「競選家委會當然也是希望和老師多一些接觸,希望老師能對孩子多些接納和理解,但能讓自己堅持下來的不是這種功利心,而是一種情懷,希望能為這個集體多做一些,讓這個大家庭更和諧團結的情懷。」
家委會到底能做啥
既然被人冠以江湖之稱,那肯定是指家委會中也避免不了各種明爭暗鬥。班級內部,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諸如就是選個什麼顏色的班服這種事或許都要爭論半天;班級之間,尤其在學校要舉行大型活動評比時,那就關乎各個家委會間的資源比拼或者創意比拼。
現在是一公辦小學五年級家委會成員的銘爸說,他更喜歡用博弈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不管是明爭還是暗鬥,只要最終達成都是在為孩子服務的一致目的,都可化解。」
家委會到底能做什麼?難道真如有些評論所說,是形同虛設,只會拍學校馬屁、或者僅僅是分擔一下班主任各種打雜的差事嗎?「不是的,家委會還是一個集中家長意見向學校表達訴求的渠道,雖然不是什麼訴求都被滿足。」曾經幾次作為代表與校方溝通的點爸說。點爸舉了自己女兒初一下學期時所發生的兩件事。
女兒上的是公辦初中,點爸是班級家委會會長,他表示,到了中學,家長最關心的不再是各種親子活動等,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學習上。相較民辦中學,大家都覺得抓得不夠緊,希望學校能安排補課,甚至表示可由家委會來請老師等,「我當時就去找學校談。」校方拒絕,指出這是違反規定的,一直提倡家長訴求要有理有據的點爸也沒再做任何爭取。
第二件事關於更換老師的要求,這也是許多學校會面臨的頭疼問題。(在教育學者熊丙奇看來,提出更換教師是家委會越權,教師評價應該是教師委員會的事,而不是家委會的事。)
點爸表示,他當時也有點糾結如何跟學校去談,「那名老師是班主任,剛從地方上調上來就接了女兒這個班,從教學上來說本應是個有經驗的老師,但或許是不適應等原因,一個學期沒過完該老師突然對工作失去了熱情,班級一下子變得比較亂,家長意見很多,希望家委會出面。」點爸說,他私下找老師聊過,老師說自己有辭職的打算。點爸最終以家委會的名義與校方溝通,「本來換老師這種事不是家委會提出就能滿足的,但女兒班情況的確有點特殊,也碰巧那個學期女兒班成績竟然考了個全校第一,校方很重視,新學期就換了老師。」
家委會又能盤活什麼資源為孩子提供什麼服務呢?吃瓜群眾是不是都拍手叫好呢?作為普通家長的王媽媽表示,大多數情況是拍手的,畢竟家委會做什麼家長也都看在眼裡,諸如她們班上有家委會成員是醫院的,那麼班上孩子就可以有參觀醫院標本室等這樣開拓視野的小隊活動。
「不論是表達家長的訴求還是盤活家長的資源,說到底,每個人的初衷總是想為了孩子好,但家委會這活,你若光考慮自己,沒有一顆願意付出的心,那也幹不長久的。」祝爸如是說。
不論是表達家長的訴求還是盤活家長的資源,說到底,每個人的初衷總是想為了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