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上海一小學幾張家委會選舉的群聊截圖刷屏,這幾張截圖裡均為家長在班級家委會選舉中的自薦說明,其中不乏學歷高、能力強的說辭,甚至有家長自稱房產多,不用工作,時間自由。
11月0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家委會競選引網友熱議 莫成「權貴家長俱樂部」》。
作者內心亦縈繞著揮之不去的絲絲焦慮:第一,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眼下暫時還是個夢想,它對於孩子「起跑線」的差別,誰說不是事實存在著?第二,這不是個代際固化的時代,但誰也不能規避家長資源對於「二代」的傳承意義,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不能及時糾偏,「龍生龍鳳生鳳」的例子只怕還會風生水起。
文章指出:一份刺眼的家委會成員簡歷,與其說是道破了少數學校在操作中的市儈與功利,不如說是戳穿了教育領域「拼爹」的潛規則。多年來,教育領域諸多類似的「潛規則」,一直是橫亙在教育公平前的一道頑劣障礙,必須想辦法徹底清除。
文章中的幾個觀點,筆者非常的贊成:
第一:部分家長秀學歷、秀金錢,秀關係、秀地位,大概也是猜中了學校及老師的小心思。
第二:時下不少學校的家委會,基本都成了「權貴家長俱樂部」。這種令人生疑的「聯姻」,這種不言而喻的格局,無非是市場交易規則在基層教育領域的一股妖風罷了。
第三:家委會成了「權貴家長俱樂部」,說到底,不過是兩種肇因使然:一是扭曲的家校關係。在中小學,芝麻大的事情也要麻煩家長出面,不該家長幹的活兒非要家長承擔,長期以往,「木秀於林」的家長就自然庇蔭了自己的孩子。二是無序的校園治理。
第四:「家校合作」本身是個不對等的命題,教師因職業優勢享有更高階的權力。 校園治理要法治化、教師職業要規範化,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關係,關鍵還是監督與制衡。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在家委會等事件上不能作壁上觀;另一方面,須確保家長對學校教育亂象當有足夠的權利救濟能力。
通過文章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這一類的「權貴家長俱樂部」,是在學校和老師的縱容之下,熟視無睹的讓家長們秀自己,學校與老師從中或有所圖,或無奈任之。
其實,這一現象折射了當下基礎教育的諸多問題,除了上面文章作者中提到的一些內容,筆者認為,關鍵的每一位家長心中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合力。近年來,在三種力量當中,學校的作用被置於重要的地位。孩子的人生成長的出口,被人為的固化成一種模式:好的幼兒園--名小學--名中學--名大學--好工作。在每個環節上,家長都會使出全身的解數為孩子的發展保駕護航。
孩子交給學校,學校會怎樣待孩子,家長不放心,所以,家委會成為家長伸向學校教育教學的合法觸角。能成為家委員中的一員,家長便名正言順的能夠多見到老師,能多參與學校對自家孩子的管理,就如上邊文章中所說:長期以往,「木秀於林」的家長就自然庇蔭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筆者認為,這種秀履歷的競選,就是在尋求一種便利,為了自己的孩子,讓本是多事之秋的教育,更加烏煙瘴氣。學校的事歸學校,家長的事歸家長,劃清界限,學校的管理應該有規可循,按章辦事,不要讓家長成為學校的編外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