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會做精彩演說 臺下能拉活動贊助
家委會「職務」搶手,路子莫走歪
開學伊始,這幾天發生在一些滬上學校的熱鬧事,居然是「競聘」家委會領導。尤其是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有家長使出渾身解數,有家長愁得上火。從班級到年級再到學校,各級家委會的主任、委員「職務」驟然變得特別搶手。
「真沒想到,那天學校推選家委會主任,幾名上臺的家長還真能唬人。有海歸的博士,有外企的高管,有律所的合伙人。男的西裝革履,女的氣質高雅,一個個侃侃而談,間或還秀幾句英語。」家長符先生說,就這樣的陣勢,堪比五百強企業招聘職業經理人,一般的家長想要競聘基本上就是「炮灰」。「上臺要有演說口才,回家要會做PPT,還要能拉得到活動贊助,而且男的最好要帥,女的最好要美,這樣才能代表班級或學校的形象。」符先生表示,能選上家委會主任絕對是「精英」,有的人攤出的履歷,競聘總經理都綽綽有餘。
現在學校定製什麼樣的校服,基本上由家委會拿主意,校方也省得擔責任;還有,春遊去哪裡玩、六一節大型聯歡活動找誰來贊助,也會交由家委會包辦。浦東某小學二年級的班級家委會主任隋女士說,全班45名學生,有三分之一的家長想進家委會謀個「一官半職」,其中至少有四五個家長想當主任,競爭十分激烈。
「家委會出現擠破頭的現象,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家長的不自信。」上海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系主任王健說,許多家長總認為家委會貓膩多,有權利化運作之嫌,學校的蛋糕很大一塊是被家委會成員切走了,就怕個別掌握話語權的家委會負責人在升學推薦、評選先進等方面為自己的孩子謀私利。王健表示,家長對學校的不信任,恰是因為對家委會的基本職責與運作機制不了解,甚至將家委會官僚化、人情化,不是定位於溝通家校之間的橋梁,而是變成學校的代言人、傳聲筒,這就異化了建立家委會的初衷,也模糊了家長與學校各自權利與義務的邊界。
2012年出臺的《教育部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規定,家委會可以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工作計劃和重要決策,特別是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家委會最重要的作用應該是參與學校辦學管理與監督,包括所有與學生權益相關事務的決策,以及監督學校公開辦學,保障學生的權益。
如今,改革家委會的呼聲漸起。在上海福山外國語小學,學校專門成立了家校聯合會,全校所有家長都是聯合會的成員,都有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權利。涉及到校服訂購之類的事情,均由家校聯合會協同學校後勤部門共同完成。而在聯合會之下,學校還設立了資源組和義工組,前者是發動家長資源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無償的活動幫助,比如,開講座、搞活動等;後者是由熱心家長輪值承擔維護校園安全工作及參與志願者活動等。這樣就避免了家委會「權利」過於集中、管理相對封閉的弊端,讓每個家長都成為學校管理的主人。
首席記者 王蔚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