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這個開學和之前不一樣,孩子們在家呆了大半年了,昨天中午回籠了。本來就是一件高興的事,可是發生家委會的事情,就讓人鬱悶了。
具體事情,不說了。
咱們先研究下家委會:
家委會競選堪比選「ceo」
「我是XX小朋友的媽媽,目前在知名外企作HRD」「我和孩子媽媽都是碩士,我博士期間曾擔任學生會主席」「我工作於全球某投行,研究股市大數據,如果誰欺負我家孩子,孩子他爸會把你的股票砸到跌停,包括茅臺」……
意在進入家委會的家長們,大都表示自己平時時間彈性,甚至可以隨叫隨到,樂意為班級做事。當然,還有好多小孩子父母,工作一塌糊塗,遲到早退,錯誤百出,職場不行,也
「進家委會就是為了讓孩子得到關照」
最近看了電視劇三十而已,學校的家委會甚至存在一些「潛規則」。比如說,老師遇到一些學生選拔活動時,一般由家委會先「瓜分」一遍,剩下的才到班級裡。有的甚至名額都在家委會裡「消化」了。
此外,有些學校的家委會成了學校本職工作在家長群裡的延伸,家委會成員成了「第二任課老師」「助教」或「實習老師」,甚至是義工。此前某地一學校的家委會成員就被爆出在教室裡看護晚自習。更有家委會發起通知,讓家長去打掃衛生,不知道今後有沒有幫助老師去改作業、監考、做課件?當然不希望了。
個人認為,當前學校的家委會大致可分為四類:「擺設家委會」「工具家委會」「變相聯誼會」,等等,也有發揮作用合適的。
據報導,武漢一所高中家委會成員劉女士坦言,自己是積極爭取進入家委會的,班級QQ群、微信群都是自己組建的,後來也就順理成章成為家委會會長。「如果不是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關照,我何苦加入家委會。」劉女士說,進入家委會不難,但要想把工作做好也不容易,為了孩子,很多家長比工作還賣命。
我也了解了部分家委會,現在家委會不少都成了為學校、為老師服務的組織,根本起不到監督學校、老師的作用,最多是對食堂提提意見,學校也不歡迎家長對課程、教材方面提意見。
異化的家委會該如何回歸本位
前幾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指出,有條件的公辦和民辦中小學和幼兒園都應建立家長委員會。學校組織家長,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著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在自願的基礎上,選舉出能代表全體家長意願的在校學生家長組成家長委員會。
有專家認為,家委會的異化,是不正常家校關係的體現。而這類不正常源於兩個極端,一個是家校之間缺乏互動,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生活漠不關心,另一個則是家長過度關心。
家長們拼命擠進家委會就是為了讓老師能夠對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多些關照,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孩子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家長層次和家庭條件的比拼。
曾經的一個朋友說,家委會應該是家長教師協會,家委會的組織要注意規範性,學校也要引導其發揮作用,而不應該成為幫老師做事、打掃衛生、收班費的「打雜會」
確實,現在的家委會變味了,總有幾位整天在群裡吵,比班主任的活多幾倍數樣的,刷屏,有的事項大多數家長是不接受的,託就起鬨,變項送禮,用班費,名歸他們,大家出費,哪個豬種發明的家委會!
希望,有一個風清氣正的教育體系,孩子們在班級裡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不要把職場的因素植入娃娃們的教育中,父母們,好好工作,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