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可以再壓縮時間!
「拖延症」
我能掌控整個局面,可以把計劃再推一推。
大約75%的人偶有拖延,50%的人一直在拖延。
「舒適圈」
在我熟悉的圈子裡我說了算,一切盡在掌握中。
01
拖延症是怎麼來的?
很多拖延症比較嚴重的朋友來找我諮詢解決方案,我總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第一次領到老闆的任務,拖延了嗎?」
大部分人都說「立即執行,按時按點完成任務。」
是的,當我們從「新人」慢慢變成「老人」,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熟悉,流程越來越熟練了,開始有了自己的富餘時間,就敢於晚一點再晚一點交工作了。
從心理學上解釋,這就是在自己能掌控的「舒適圈裡隨意的調整自己的時間進度「。
我認識一位出納,她就說自己幹了這麼多年,熟門熟路了,每次付款都會選擇在銀行對公業務4點結束前的10分鐘才開始處理業務,並且能保證在這10分鐘內完成任務,前面的時間誰來催都沒有用。
聽上去,好像蠻有道理。
反正又沒耽誤工作,而且又能保證質量。
不能說人家是拖延症,只能說人家在自己能掌控的舒適圈裡遊刃有餘。
那些說自己有拖延症的朋友們,好像無論時間鬆緊,都能按時向上級交差,每次也能化險為夷。
所以,下次開始動手工作的時間就試著再晚一點。
這就相當於把自己解決問題需要的時間邊界,一點一點試出來了。
其實,拖延就是你在心理上始終認為,自己還有擠壓的空間,還有空間,再試試,再試試......
「比如」:
領導要求交工作的截止日期是具體的(周二下班之前),但是你處理任務所需的時間卻是彈性的,領導交待任務是周一例會(從周一9點到周二下午5點),看吧,領導留給你完成任務的總時間是15小時的工作時間,而你到底要花多少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呢?
是連下班後的時間也用上,用超過20個小時來充分準備,更全面更細緻的完成該項任務;
還是憑經驗,用2個小時搞定這個任務,
還是......
這個可長可短的時間刻度,到底在哪裡?
就是你一次次壓縮試驗出來的時間邊界。
就像跳高比賽,長度被一點一點升上去,運動員一次一次挑戰極限,最終以挑戰失敗告終,刻度就被確定下來。
最後那個極限的點,就是你做這件事的邊界。
我們總想樂此不疲地把邊界試出來。
02
怎麼治療拖延症?
大多數人都有遇到難題拖著做的習慣。
這是人的正常心理,也是本能反應,遇到困難了,能躲就先躲一會兒,直到實在是躲不了了,才硬著頭皮上。
現在我們常用任務分解法來解決拖延症。
將大困難,分解成一個一個更小的目標,這樣,面對小的目標,小的困難,也許就不會像面對大目標,那麼讓人無從下手了,拖延的習慣也會得到改善。
還可以嘗試利用碎片時間來思考,再用大段時間去執行。
這樣做,比用大塊時間來思考效率高得多。
比如說你要寫工作總結這件事,其實分為兩個部分,思考寫什麼內容和具體開始寫。
如果只是對著電腦思考,半天不敲下一個字,會浪費很多時間,更高效的方式是利用等人的5分鐘、衝咖啡的3分鐘、等車的10分鐘,把「寫什麼內容」想清楚,隨手用本子記下來,當你大段時間可以寫的時候,把小本本拿出來,照著先前 的思考好的大綱,直接開始幹,這是效率最高的。
這個方法對於方案創作最有效。
文案創意需要靈感,都不是花個一天半天死磕就能想出來的。
好想法就像是種子,你早早地把它埋在腦子裡,時不時琢磨一下,它就會在某個合適的時機,開花結果。
03
舒適圈和拖延症有什麼關係?
這幾年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話題成了熱門。
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舒適圈完全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因此,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合適的說法,不是「跳出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我們多數人都像圖片的小人一樣,困在小小的舒適圈子裡,無限的可能性可以必須成我們的理想生活,而為了要達到無限可能性的人生,我們必須走出來。
然而首先就會遇到痛苦,如果沒有辦法穿越這個痛苦,我們又會回頭,回去我們的舒適圈,下一次再嘗試、面對痛苦又再次逃避,就這樣來來回回,根本無法抵達!
為了不再逃避我們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向前進的驅動力「。
——在前進的狀態中,你的人生會變得像一顆光芒四射的星星,向外擴展。
而當你隱藏在舒適圈時,人生會變成一個黑洞,向內塌陷。
因此,在這種強大的驅動力量之下,我們常常擴大了自己的舒適圈,嘗試更廣泛的掌控區域。
04
試著擴大舒適圈吧?
我們不斷拖延,壓縮自己處理任務的時間的本質,其實是擴大自己掌控力的嘗試,也就是說是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我就是在確信自己能處理的基礎上,再把時間往後推一點點。把自己處理事情遊刃有餘的舒適區再擴大一點點,只要讓這個焦慮值保持在自己可以消化處理的程度,有什麼不可以?
如果你這麼看待拖延這件事,它好像也不全是一件非要去對抗和消滅的壞事。
如果,你真的解決不了拖延症,不妨在截止日期的倒計時中,享受這份自信的煎熬。
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更多職場乾貨!
9月11日最新推文:《擴大舒適圈治癒拖延症》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