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舒適圈治癒拖延症

2020-09-14 米恩教育

——我還可以再壓縮時間!


「拖延症」

我能掌控整個局面,可以把計劃再推一推。

大約75%的人偶有拖延,50%的人一直在拖延。


「舒適圈」

在我熟悉的圈子裡我說了算,一切盡在掌握中。


01

拖延症是怎麼來的?


很多拖延症比較嚴重的朋友來找我諮詢解決方案,我總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第一次領到老闆的任務,拖延了嗎?

大部分人都說「立即執行,按時按點完成任務。


是的,當我們從「新人」慢慢變成「老人」,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熟悉,流程越來越熟練了,開始有了自己的富餘時間,就敢於晚一點再晚一點交工作了。

從心理學上解釋,這就是在自己能掌控的「舒適圈裡隨意的調整自己的時間進度「


我認識一位出納,她就說自己幹了這麼多年,熟門熟路了,每次付款都會選擇在銀行對公業務4點結束前的10分鐘才開始處理業務,並且能保證在這10分鐘內完成任務,前面的時間誰來催都沒有用。


聽上去,好像蠻有道理。

反正又沒耽誤工作,而且又能保證質量。


不能說人家是拖延症,只能說人家在自己能掌控的舒適圈裡遊刃有餘。

那些說自己有拖延症的朋友們,好像無論時間鬆緊,都能按時向上級交差,每次也能化險為夷。

所以,下次開始動手工作的時間就試著再晚一點。


這就相當於把自己解決問題需要的時間邊界,一點一點試出來了

其實,拖延就是你在心理上始終認為,自己還有擠壓的空間,還有空間,再試試,再試試......


「比如」:

領導要求交工作的截止日期是具體的(周二下班之前),但是你處理任務所需的時間卻是彈性的,領導交待任務是周一例會(從周一9點到周二下午5點),看吧,領導留給你完成任務的總時間是15小時的工作時間,而你到底要花多少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呢?


是連下班後的時間也用上,用超過20個小時來充分準備,更全面更細緻的完成該項任務;

還是憑經驗,用2個小時搞定這個任務,

還是......


這個可長可短的時間刻度,到底在哪裡?

就是你一次次壓縮試驗出來的時間邊界


就像跳高比賽,長度被一點一點升上去,運動員一次一次挑戰極限,最終以挑戰失敗告終,刻度就被確定下來。


最後那個極限的點,就是你做這件事的邊界。

我們總想樂此不疲地把邊界試出來。


02

怎麼治療拖延症?


大多數人都有遇到難題拖著做的習慣

這是人的正常心理,也是本能反應,遇到困難了,能躲就先躲一會兒,直到實在是躲不了了,才硬著頭皮上。


現在我們常用任務分解法來解決拖延症。

將大困難,分解成一個一個更小的目標,這樣,面對小的目標,小的困難,也許就不會像面對大目標,那麼讓人無從下手了,拖延的習慣也會得到改善。



還可以嘗試利用碎片時間來思考,再用大段時間去執行


這樣做,比用大塊時間來思考效率高得多。

比如說你要寫工作總結這件事,其實分為兩個部分,思考寫什麼內容和具體開始寫。


如果只是對著電腦思考,半天不敲下一個字,會浪費很多時間,更高效的方式是利用等人的5分鐘、衝咖啡的3分鐘、等車的10分鐘,把「寫什麼內容」想清楚,隨手用本子記下來,當你大段時間可以寫的時候,把小本本拿出來,照著先前 的思考好的大綱,直接開始幹,這是效率最高的。


這個方法對於方案創作最有效。

文案創意需要靈感,都不是花個一天半天死磕就能想出來的。

好想法就像是種子,你早早地把它埋在腦子裡,時不時琢磨一下,它就會在某個合適的時機,開花結果。


03

舒適圈和拖延症有什麼關係?


這幾年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話題成了熱門。


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舒適圈完全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因此,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合適的說法,不是「跳出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我們多數人都像圖片的小人一樣,困在小小的舒適圈子裡,無限的可能性可以必須成我們的理想生活,而為了要達到無限可能性的人生,我們必須走出來。


然而首先就會遇到痛苦,如果沒有辦法穿越這個痛苦,我們又會回頭,回去我們的舒適圈,下一次再嘗試、面對痛苦又再次逃避,就這樣來來回回,根本無法抵達!


為了不再逃避我們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向前進的驅動力「

——在前進的狀態中,你的人生會變得像一顆光芒四射的星星,向外擴展。

而當你隱藏在舒適圈時,人生會變成一個黑洞,向內塌陷。

因此,在這種強大的驅動力量之下,我們常常擴大了自己的舒適圈,嘗試更廣泛的掌控區域。


04

試著擴大舒適圈吧?


我們不斷拖延,壓縮自己處理任務的時間的本質,其實是擴大自己掌控力的嘗試,也就是說是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我就是在確信自己能處理的基礎上,再把時間往後推一點點。把自己處理事情遊刃有餘的舒適區再擴大一點點,只要讓這個焦慮值保持在自己可以消化處理的程度,有什麼不可以?


如果你這麼看待拖延這件事,它好像也不全是一件非要去對抗和消滅的壞事。


如果,你真的解決不了拖延症,不妨在截止日期的倒計時中,享受這份自信的煎熬。


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更多職場乾貨!

9月11日最新推文:《擴大舒適圈治癒拖延症》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治癒拖延症,讓你成為時間管理大神
    拖延症,21世紀全球最流行的一種病。在這顆星球上,拖延症患者數以億計。多年以前,在微博上曾見過這樣一句話:年紀輕輕的你,不要總覺得你已經跌進人生最低谷了,其實你的人生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因而,對於拖延症要切合實際的想辦法解決,讓拖延無法阻擋你的腳步。
  • 拖延症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你只需要了解它就夠了
    而這次經歷,則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到拖延症的苦頭。 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從表面上看,拖延症就是不想做事,把一件事情拖到必須要完成的時間截點前才會行動。比如我剛才舉到的例子,也比如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事情,拖著不學習,拖著不鍛鍊,拖著不行動,拖著不決策。與等待時機不同,拖延症更多的是一個人故意的,習慣性的將本該立刻完成的任務拖到後面。但事實上,完成這些事情的阻力並不會因為完。
  • 想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你只需推遲他的「滿足感」
    導讀:想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你只需推遲他的「滿足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你只需推遲他的「滿足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拖延症如何「治癒」?專家:你或許需要一個真正打動自己的理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拖延症不是病,久久不治也要命!」當下,許多人飽受拖延症困擾。心理學家提醒,拖延症需要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嚴重的拖延者,他們的痛苦程度不亞於抑鬱症患者。只是因為拖延症在醫學上還未成為一個診斷名詞,所以它的危害和副作用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同。┃拖延是人類的通性拖延症到底是不是病?對此,深圳市頓殊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任殊解釋稱,拖延是人類的通性,在世界上的所有文化中都廣泛存在,只不過個體之間的拖延程度不同。研究認為,拖延和衝動與成功追求和權衡目標的能力有關。
  • 拖延症,我要滅了你
    我好像真的病了,一種叫做拖延症的病。「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後的輸家是你自己。」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有人懂得合理利用時間,而有的人在拖延中虛度人生。原來有拖延症的,不止我一個人。愛拖延的人,總是有千奇百怪的藉口。他們總是覺得拖延是因為追求完美。他們在等一個最好的時機去做一件事情,可最後的結果是,趕在截止日期之前匆匆忙忙地完成工作。
  • ——3個方法治癒孩子的拖延症
    一個有行動力的人,秉承今日事今日畢,而有拖延症的人想的都是明天、以後,因為未來是未知的,沒有壓力。拖延症總是對自己撒謊,寬慰自己這件事也許下次做會更好,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和焦慮。那麼,拖延症會對人產生什麼樣的不好影響?
  • 《再也不見,拖延症》:告別拖延症,重寫你的人生
    關於拖延症的書,我也看過許多,但如很多治標不治本的自律文章一樣,講了很多方法,卻沒有抓住真正的病因,所以照這些方法實行起來總是好一陣壞一陣,最後又陷入拖延症的泥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然而,當我看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帕梅拉·S威加茨和凱文·L焦爾科合著的《再也不見,拖延症》之後,確信拖延症是一種可以根除的病。
  • 兩個單詞,治好了我的拖延症
    兩個單詞,治好拖延症先思考一個問題……你曾經制定過多少個目標,尤其是在每年的元旦,春節的那幾天,然後,你有幾個實現了?今天就給你方法,簡單到再也不能簡單的方法,讓你徹底治癒拖延症.再思考一個問題(最後一個了)……你覺得你自己天生就是拖延症患者麼?那為什麼別人喊你打牌的時候,你準時赴約?為什麼閨蜜約你逛街,你正點到達?
  • 如何治癒拖延症?我有三個辦法
    你看,為了治癒拖延,我們多麼努力。什麼是拖延Ted有個演講叫做《你有拖延症嗎?》演講者Tim Urban非常幽默風趣用幾張圖就解釋清楚了什麼是拖延症。拖延是病嗎人人都有拖延,不必糾結,偶爾的拖延也不需要內疚,普通的拖延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當拖延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時候,就需要作出改變了。古典曾說:戰勝拖延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不是為了戰勝拖延。
  • 選擇障礙症拖延症……為什麼我們總說自己有病?
    選擇障礙症、拖延症、星期一綜合症……這些並不曾在醫學書上出現過的「病症」正困擾著時下都市中的年輕人。「大家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種現象。人們對號入座,而且恍然大悟地發現身邊的朋友同事——「嗨,原來你也有病啊!」
  • 幾種有效方法幫你治癒拖延症
    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拖延,就是因為遲遲不願邁出第一步,其實凡事只要你敢於邁出第一步,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想擺脫拖延,如何開始邁出第一步就很關鍵。人們之所以拖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做簡單的不動腦子的運動,如果事情太過複雜,我們就很排斥,一直拖著不去做。所以如果能把一件複雜的事簡單化,降低它的難度,我們就比較容易開始了。這個方法就是把一個大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的小任務,小的任務做起來相對比較容易,當你接二連三地完成它們之後,最終這個大目標也就被你完成了。
  • 焦慮情緒導致拖延,這些方法可以改善拖延症
    儘管科學家已經對「拖延症」的神經基礎有了 一定了解,但現有的研究尚不能證明,刺激大腦能否 改變拖延者的神經生物學特徵和行為特徵,從而根治 「拖延症」。不過,很多心理學家還是提出了一些可能 有助於減少拖延的行為幹預或情緒幹預方法。
  • 《戒了吧,拖延症!》| 大多數人都知道 只是懶得改
    「我在看半個小時電視劇,就去工作」「我在刷會朋友圈,就去睡覺」「我再躺一會,就去幹家務」「吃完這一點,明天就開始減肥」以上情況都是拖延症的典型症狀,大家看到這些一定都會對位,心想:「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 你得的不是拖延症,是懶!
    現在人的社交好像沒幾個病都不敢和別人聊天了,而最被人掛在嘴上的除了強迫症就是拖延症了。最近讀到一段諷刺的故事:因為想擺脫拖延症而買了一本治癒拖延症的書,直到7年之後努力克服拖延症,這本書才被打開。一般人之所以拖延,是因為沒有嚴重的後果。畢竟現在嚷著拖延的人,也沒有因為拖延不吃飯而受餓的。但是拖延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 如何治癒自己的「拖延症」?
    要有一個科學認識:拖延症人人都有,由來已久,非常普遍,難以杜絕,正確對待,坦然一些,不必追求完美,不必懊悔自責。這樣,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拖延狀況,因為為了拖一件重要的事,成就了其他幾件重要的事。比如,當一件事不想做時,就出去運動,很快你就明白過來,你在拖延前一件事時,成就了一直在拖延的重要的健身計劃。
  • 拖延症一定要看!9個克服拖延症小妙招
    (一)什麼是拖延症應該很多人多少都有點拖延症吧!拖延症就像一個逐漸擴大的黑洞,不叫停,會把整個人生都拖進去!我認識的那些慢性拖延症患者,多年來一直在這個循環中度過。這是一個壞習慣,它會侵蝕我們,拖延症會阻止我們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 拖延症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救嗎
    此外,低自尊也是慢性拖延者的特質之一。他們往往有 較低的自我認同感,而對他人的評價過於在意。 科學家曾進行過一項研究,他們先對一些學生 志願者進行了其他測試,然後讓他們解答一道數學難 近幾年,對「拖延症」的研究已經超越了認知、 情緒和人格,進入了神經心理學的領域。
  • 計劃一拖再拖、深陷拖延症無法自拔?5招教你高效戰勝拖延症
    總是這樣不自覺一次又一次陷入拖延症的坑中,總在啪啪啪打臉。拖延,似乎成了一種無法被治癒的慢性病,正在慢慢拖垮我們。「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詞拉丁字的解釋是「向前」加上「為明天」。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把重要的事情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的不好行為。嚴重的拖延症甚至會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會使人不斷地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多少勇士,沒有倒在艱巨的工作任務面前,而是倒在了拖延症上。拖延症不僅給他們帶來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生活層面的糟糕後果,還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嚴重困擾——滿滿的負罪感、挫敗感,並且越來越討厭自己。我自己也曾是「戰拖大軍」中的一員,曾經火急火燎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曾經因為屢屢推遲完成工作而自責萬分。基於自己的感受還有身邊夥伴的要求,我們組織了第一次關於拖延症的沙龍。
  • 你真的明白什麼是舒適圈嗎?
    生活沒有絕對的舒適和絕對的不舒適,讓自己身體忙起來但心可以沉下去的平衡之處才是真正的舒適圈。#02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之所以在舒適圈中自我陶醉,是因為 貪戀某一種靜止的狀態 ,在這一狀態中,你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去獲得最大化的短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