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開學僅剩最後兩天,我給女兒檢查暑假作業時,發現還有部分沒做完,頓時就火冒三丈!明明上周就囑咐過她完成所有的暑假作業,誰知道拖拖拉拉到現在。
我拿著作業去質問她,沒成想她撇撇嘴,滿是無所謂的態度說:「不是後天才報名嘛,明天還有一天時間寫呢。」
我一時怔住,被她堵的啞口無言,現在的小孩真是不開口則已,一開口能把人活活氣死。
想起不久前一位寶媽還在班級群裡訴苦:你們孩子都做完作業了嗎?我家的現在拼命趕作業呢。
這件事讓我不禁陷入思考: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拖延症狀,明明當下可以解決的問題,偏偏要留到最後一刻做。
比如:
放學回家丟了書包去看電視,臨睡前又急急忙忙拿出作業來寫;
削鉛筆的動作可以持續很久很久,削的又尖又細,好像這樣時間就能停止一般;
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
對此,昨晚播出的《圓桌派》中,竇文濤老師有兩種解釋。
第一、他說人實際上是一種此在的動物,也就是活在當下,對於還未到來的事件或者挑戰,寧願選擇鴕鳥的應對政策,把自己「埋」起來。反正還沒來,就先拖著,拖到不得不做為止。
第二、有心理學家認為,拖延是自信心不強的表現,因為懼怕壓力、懼怕挑戰和競爭,不想去面對困難,所以選擇逃避。
但是,壞消息不會因為你不聽就不存在,困難也不會因為你不面對就消失。
孩子會拖延,除了平時習慣沒養成以外,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他們內心抗拒著作業,因為完成作業就代表了臨近開學,開學了就不能再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女兒小學以前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隔代親也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說的一點不誇張,可以說照顧的無微不至,以至於我女兒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什麼事都等著別人給她弄好,沒有自己主動的意識。
所以當她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對我要求的今日事今日畢,下意識的選擇了逃避,因為她沒有信心能把事做好,害怕失敗,所以拖延著,潛意識希望它晚點到來。
拖延症們的口頭禪通常是:「明天開始我要......」
一個有行動力的人,秉承今日事今日畢,而有拖延症的人想的都是明天、以後,因為未來是未知的,沒有壓力。拖延症總是對自己撒謊,寬慰自己這件事也許下次做會更好,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和焦慮。
那麼,拖延症會對人產生什麼樣的不好影響?
1、焦慮恐慌
試想一下,當你看到別人都完成了工作,只有你還沒開始,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恐慌,焦慮恐慌的心態讓人更自暴自棄,進而繼續拖拉,進入惡性循環。
2、被人輕視
拖後腿的人總是會被責怪,就像一個團體項目獎,其他人都迅速完成了任務,只因一個人未完成,導致獎項沒拿到,那麼其他人就會自然而然地將過錯歸咎於他,被他們輕視。
3、無法實現目標
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出現意外,留有充足的時間,就能更好的應對突發的狀況,如果拖到最後一刻,一旦出現了緊急情況,目標就可能完成不了。
所以,治癒拖延症,也是刻不容緩的。
竇文濤老師說,戒掉拖延最重要的是:嘗試不斷地告訴自己這些沒什麼了不起的。
要治癒孩子的拖延症,只需要做到這三點:
方法一:心理疏導
《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不拖延》這本書中提到,孩子拖延是為了引起注意、為了追求完美,心中沒有頭緒,對未來恐懼。
其實仔細分析,每一個原因都和父母息息相關,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開導,使孩子充滿自信,不懼怕困難,而不是訓斥他,讓孩子更加茫然無措。
試著多一些鼓勵的語言,常常對孩子說:「你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這次比上次好太多了」,「真棒啊,繼續加油」,這些語言能讓孩子有所感觸,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他會下意識的提醒自己不要拖拉。
方法二: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就是讓孩子的生活規範,規劃合理的時間安排。同樣需要父母多加指導,孩子缺乏的是細節方面的經驗,和一個榜樣的力量。
老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善於模仿,容易受到身邊人的感化,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把要有時間觀念的思想傳遞給孩子。
方法三:改變環境
環境的影響因素也很關鍵,你看孩子在學校老師的管理下,就能老老實實守規矩,一旦回到家中,就會變得懶散,這就是環境不同的原因。
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一個不被打擾的安靜場所,把所有幹擾的物件都放的遠遠的,比如平板、手機、漫畫書等等,這樣排除一切,就能好好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情。
總之,對待孩子的拖延症,要先找對原因,再針對性的糾正,不要操之過急。相信在家長們的耐心和愛心中,孩子會慢慢改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