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桃子今天一上班就和我們抱怨,說她昨天又和婆婆吵了一架,她決定這個月就要帶著女兒搬出去住,哪怕是租房子也要和婆婆分開。細問原因後,才知道是因為孩子的吃飯問題,她才和婆婆鬧的不愉快。
小桃子的女兒淘寶4歲了,她有個壞習慣,每次吃飯的時候總喜歡要別人喂,若是自己吃,吃個兩三口就會說吃飽了,小桃子問她:「你真的吃飽了嗎?」,淘寶回到:「媽媽,我吃飽了,你看我的肚子都撐的鼓鼓的了。」,小桃子每次看到女兒這樣回答真是好氣又好笑,明明沒有吃飽,還要裝模作樣的說吃飽了。小桃子想幫女兒改掉這個習慣,於是準備將桌上的飯菜一起收掉,就在這時婆婆跑出來說:「怎麼能收菜呢,淘寶還沒吃飽呢,我來再餵點給淘寶。」,說完便端起碗和勺子去給淘寶餵飯,不一會兒一碗飯就給婆婆餵下去了。孩子的飯雖然吃下去了,但是小桃子非常不贊同婆婆的做法,便和婆婆吵了起來,小桃子覺得婆婆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婆婆覺得自己都是為了孩子,矛盾就是這樣的開始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人生完孩子後並沒有時間帶,只能交給自己的長輩幫忙照看,於是老人溺愛孩子的現象也就開始變得普遍起來,年輕人因與老人教育觀念不同而導致的家庭矛盾也是比比皆是。
1、對孩子無條件的好是自己的責任。
父母將孩子交給了自己的長輩來帶,長輩們總覺得要盡到自己的責任。他們所謂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永遠開心。只要能讓孩子開心,什麼條件都能滿足。老人溺愛的起源就是這樣產生的。
2、孩子是自己的精神寄託。
一些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較枯燥和無聊,加上自己也沒有什麼興趣愛好,所以孩子就成了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為了彌補情感上的空虛,他們會傾其所有的為孩子付出。心理學中有這樣的說法:對孩子拼命的好,其實是內心對自己好的一種表現。與其說他們愛孩子,不如說他們愛自己,同過對孩子的愛來彌補自己的愛,進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3、他們的心中永遠住著一個挨餓的孩子。
長輩們出生的那個年代是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的,很多長輩或多或少的嘗到過吃不飽和穿不暖的滋味,這種滋味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成為了永恆的記憶,在他們的心裡永遠住著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所以他們不希望自己的晚輩們也遭受這樣的境遇,於是就會拼盡所有的對他們好。另外孩子們在溺愛中的反饋使得長輩們更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4、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長輩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死亡的恐懼日益加深,而孩子就像初升的太陽,有活力,有朝氣,長輩們經常更孩子們在一起,會使得自己心態更加年輕,可以減輕甚至打消對死亡的恐懼。
通過對長輩們內心狀態的解讀,我們應該理解老人溺愛孩子並不是一件空穴來風的事情,而是一群特定年齡段人的普遍現象,所以我們在與老人們溝通時,應該多給予理解和寬慰。我們可以先給長輩們講一下溺愛的危害。
1、孩子容易變得自私自利,非常自我。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缺少同理心的發展,不懂得為他人著想,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形成孤立的局面,不利於學業、事業和愛情的發展。
2、孩子容易變得不懂禮節、目無尊長。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培養了華夏兒女對禮儀禮節的重視,而在長輩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這一點是尤其的匱乏。平日裡習慣了對長輩們呼來呼去,哪裡懂得尊老愛幼和尊敬師長呢。
3、孩子很難自我獨立,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在溺愛中的孩子由於受到長輩們的過分關愛,很容易錯過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最佳時期,會養成凡事都要依賴長輩,一旦離開長輩的幫助,就會變得沒有責任感、不自信、不敢嘗試,對孩子以後進入社會是非常不利的。
阿然有個4歲的兒子,平時在家裡很受長輩們的關愛,每當兒子想要嘗試一些稍微危險的活動,都會被他的奶奶和爺爺立即阻止,有的時候就連站在小板凳上去拿一些東西,或是從稍微高一點的地方跳下來,都會被爺爺奶奶嘮叨好久。久而久之,阿然的兒子性格越來越懦弱,不喜歡嘗試新的事物,甚至稍微高一點的滑梯都必須要家長陪著才敢玩,一個人都不敢體驗,這讓阿然很頭疼。
4、孩子會變得性格驕橫、無紀律性。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秩序感、規則感和紀律意識都比較差,不聽從別人的教誨,不願意被紀律約束。
老婆是一名早教老師,她有一個學生叫晨晨,是個4歲的小男孩,晨晨的家裡人對晨晨十分的溺愛,從來不捨得打罵,晨晨要什麼就給晨晨買什麼,所以晨晨的紀律感十分的差勁,每次來中心上課,總是隨意的把教具亂堆亂放,從不把使用過的教具還回原位,及時老師批評了他,他也無動於衷。有的時候老師也會和晨晨的家長反映這個問題,可是晨晨的家長總是說:「孩子還小,把教具弄亂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老師們見狀也只能搖搖頭表示遺憾了。
5、孩子容易變得營養不良或者肥胖,健康和發育出現問題。
家長對孩子溺愛最簡單的表現就是在飲食上,只根據孩子的喜好為孩子提供食材,不考慮孩子的營養健康,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孩子吃什麼,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挑食和偏食,進而孩子不是變得肥胖就是瘦的可憐。長此以往,孩子的健康即使沒有大礙也會小病不斷的。
去年11月份,papi醬在日更的短視頻中,宣布了自己懷孕的消息,但是更為精彩的是,在視頻裡,她還隔屏喊話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公公婆婆,diss爺爺奶奶隔代親,提醒他們千萬別把孩子給慣壞了。
現在的年輕父母對於長輩們的隔代親,總是有些焦慮的,因為時代的進步,年輕家長和長輩們的教育觀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面對長輩們對孩子的愛,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呵護過程中,漸漸就跑偏了,進入到了溺愛的迷林之中,無法自拔。作為晚輩的我們,該如何引導長輩和老人走出溺愛的陷阱,確實是值得年輕的家長們去深思和探索的。
1、主動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孩子的父母因為要上班,所以請長輩幫忙照看孩子,長輩們只是替代性的照顧者,主要的照顧者,父母責無旁貸。上班或者有事的時候,請老人們幫忙照看一下,一旦下班或者事情解決完,就應該主動的將照看孩子的責任接過來。
有些年輕的家長,覺得上完班又要回家帶孩子,真的好辛苦。確實是的,但是也只有吃盡了帶孩子的苦,你才能享受堅持自己教育理念的權利。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只有辛勤的播種,才會有甜蜜的收穫。如果上班無法帶孩子,下班又想逃避帶孩子,那你憑什麼能培養出一個好孩子呢。
2、和長輩們一起學習。
如今線上和線下的親子育兒課程十分豐富,年輕的家長很有必要和長輩們一起學習和進修。通過老師的案例分享,可以在長輩們心中造成更深層的影響。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有的時候自己和父母說一件事情,他們說什麼都不會相信,但是別人的話,他們卻能聽的進去。通過老師的嘴巴,引導長輩們樹立正確前衛的教育觀。另外,老師們分享的案例,可以給我們和長輩們提供實用的教育方法,減少了不必要的彎路。
3、和長輩們誠懇的溝通。
可以選擇和長輩們進行家庭談話,談話態度一定要誠懇,不能用指責的語氣,要讓長輩們覺得是在和他們商量事情,可以先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再說出你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懇切的請長輩們和你一起完成教育孩子的目標。
有些事情可以實現進行規定,比如:孩子犯了錯誤,年輕家長在教育和批評孩子時,長輩們千萬不能插嘴,不能夠幫孩子說話,否則無法樹立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4、平時應多體貼和感恩長輩們。
長輩們對孩子的愛都是發自內心的,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他們即使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我們要肯定長輩們對我們和孩子的付出,平時要多關注長輩們的身體和情緒狀況,盡所能的為他們減壓,給他們更多自我放鬆的時間,別人帶孩子佔據了他們晚年生活的全部,有的時候適當的出去走走,也是非常棒的。
跟長輩們的育兒紛爭,每個家庭都有,作為年輕的家長,站在孩子和長輩們的中間,應該起到是橋梁作用,傳遞整個家庭的親情和關愛,維繫著家庭的溫暖。千萬不能起到拆臺的作用,阻礙了愛的延續,還埋下了家庭矛盾的種子。年輕的家長們應該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懷著感恩的心,持著求同存異的包容態度,和長輩們一起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