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早教很有必要。但早教≠早教班,早教班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在早教中的絕對中心位置;
2、早教的核心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與互動」,重點在於「親子」。最優質的早教場所是「溫馨的家庭」,最好的早教老師是「媽媽和爸爸」;
3、上早教班有利有弊,總體而言弊大於利。最大的弊端是「滋生、助長攀比」
4、早教班並非絕對不能上。但綜合國內現狀,不建議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去上早教班
對於孩子來說,「早教」到底有多重要?
美國有個非常著名的、研究跨度長達35年的早教實驗,或許能給你答案。↓↓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們,對111名新生嬰兒進行了長達35年的早教跟蹤研究(「啟蒙方案」),研究結果表明:受了早期教育刺激的孩子普遍學習比較快,說話比較流暢,智商測驗的分數也比同儕高。
3個月、6個月時,孩子們沒有任何差別;15個月大的時候,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開始不同;到了2歲大的時候,這兩群孩子出現戲劇性的差異;到了3歲,「我們就知道……等到3歲才介入(早期教育)已經太遲了!」
5歲之後每一年,無論這些孩子被送到那所學校,都會回來做測驗。真正令人驚訝的地方出現了:受過早期教育的孩子們一直維持智商上的優勢,他們都取得了不錯的學歷,找到了不錯的工作。
——早期教育,確實對孩子的人生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一般而言,早教的最佳年齡為0~6歲——這是孩子們大腦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黃金時期。
當然,也有很多人如視頻中認為早教的最佳年齡為0~3歲。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認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總之,業內的共識就是:早教很有必要;並且,越早越好。
2
這裡還想更正很多家長的一個觀念:早教的含義是「早期教育」,而非「上早教班」。
所謂的「早期教育」,是指陪伴孩子玩耍,而不是提前教授孩子知識。
早期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是「無時不刻,高質量的親子陪伴與互動」,著重點在於「親子」——而這,絕不是每周一兩節課的早教班能夠替代。
(這裡的「親子」指的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
之所以很多家長對上早教班那麼熱衷,是因為早教班給他們營造了一種錯覺:早教班那些身體平衡技能、上下肢力量、墊上運動之類的課程,似乎真的是「針對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深入研究出來的課程」。孩子上過一段時期的早教課以後,好像是真的有所提高……
拜託,那些只是商人的包裝而已。其實說白了,很多課程就是我們傳統的「三抬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換一種說法而已。
——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遲,但無論遲早都一定會來。你如果硬要說這就是早教班的功勞,我只能暗自感嘆早教機構的洗腦真成功。
也有的家長說,「其實我帶娃上早教班,不是要學什麼,就是為了能多和小朋友們接觸。上了一年半之後,現在寶寶非常開朗,也變得合群了。」
關於這傳說中的「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我只想問問家長們:難道您沒見3歲以內的孩子一般跟別的孩子在一起時,除了爭搶玩具就是自己單獨玩嗎?
0~3歲的孩子是沒有社交需求的,所以他們一般各玩各的;但3歲之後,找玩伴的需求就會從他們的身體裡「蹦」出來——他們不用你早教班教,自己都會主動去找玩伴。
3
上早教班還有個最大的弊端,「容易滋生、助長攀比之風」。
早教班將一群同齡的孩子聚在一起,客觀上給家長們創造了攀比的條件。
「誰誰誰十個月就走得很穩了」,「誰誰誰才一歲口齒就很清晰了」……看多了這樣「天賦異稟」的孩子,家長很容易就會變得焦慮。
如果家長內心不夠強大,抵禦不了這種壓力,就很容易將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用各種方法去「補課」,以期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4
當然,上早教班並非絕對不能上。
如果你是自己帶著孩子去上早教班,並且把早教課看成是玩的一種方式而非抱著功利的目的,在經濟允許(早教班是有名的「貴得離譜」)的條件下,花錢買個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也還算值得。
——Of course,前提是早教機構必!須!靠!譜!
但最現實的問題,由於早教班本身是一個非常市場化的東西,說白了就是以賺錢為第一目的。
在大的社會環境促使下,各類早教機構層出不窮,卻又良莠不齊。
而絕大多數家長,根本就沒有分辨早教班好壞的能力。
5
以上,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你的孩子去上早教班的原因。
與其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挑選、甄別早教班上,不如省下時間來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引導孩子。
然後,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