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刊載一篇投稿,0-6歲孩子的撫養經驗——來自把三個娃都送到斯坦福的明星媽媽。
總結看,在早期不要太早逼迫孩子用腦,而是多開發孩子語言能力,多交流,多撫觸,多帶孩子遊山玩水。不要強迫學習。多引導孩子的五官去感受。比如他非要觸摸泥巴玩沙子就要玩夠噢,這也是重要的學習機會呢。
不僅僅是0-6歲的孩子,家有大娃的也可以看看噢,就不要那麼逼孩子學習知識啦。以興趣來引導孩子,慢慢來噢。(寶媽加油站小編敬上)
文| 偷心貓
霍思燕曾經在微博上發表過一條狀態,在嗯哼原本應該上幼兒園的年紀讓他推遲一年再入學。
這條微博下面引來眾多網友的熱評。
有的表示贊同,說男孩子是9月份的生日,晚上一年學更成熟,上幼兒園少受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棒的幼兒園。
有的表示反對,說到了年紀就應該上幼兒園,幼兒園可以教知識,也可以教規矩,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
無論什麼觀點都可以看出,大家對學齡前教育的關注度非常高。學齡前的教育應該如何開展才是對孩子最有益處?
01
學齡前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有深遠影響
陳美齡不僅是一位紅極一時的歌星,更讓大家羨慕的是她的三個兒子都考上了史丹福大學。
她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齡前教育。在《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書中作者分享了她的教育方法。
她說:在孩子幼年的時候每天要給孩子新的體驗。要讓孩子打開感官,儘量去感受,抱他、親他、唱歌給他聽、跟他說話,每天跟他做不同的事兒,唱不同的催眠曲,每天給他不同的刺激。
因為人生出來時,大腦中細胞個數是一樣的,區別在於細胞和細胞之間的「突觸」,突觸多的人,頭腦更靈活。
因此在孩子幼年時,陳美玲注重的並非知識上的灌輸,而是幫助孩子在頭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們的腦部「突觸」更多。
有學者做過對比試驗。一位女士的孩子6個月到1歲期間有意識的進行培養,每天花2分鐘給嬰兒看文字卡片,並耐心讀給她聽,到了2歲後可以認識將近30個漢字,並且對認識卡片,背誦詩歌有濃厚的興趣。
另外一位女士的孩子在5歲後才給他看文字卡片,然而他學起來很吃力也很不喜歡。
早期教育要開始得越早越好,這是孩子潛能發展的遞減法則。
不同時期孩子大腦對新鮮事物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在大腦活躍期讓他習慣學習,愛上學習,對他今後的行為習慣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02
學齡前教育並非知識的灌輸,而是建造大腦接收知識的迴路網
幾乎每位家長都對孩子教育、學業投入巨大的關注。其中不乏一些希望孩子領跑的父母,在孩子學齡前就為孩子報大量的課外班,注入無比的希冀。
但其實家長不必如此焦慮,學齡前教育的重點並非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建造大腦接收知識的迴路網。
《培養優秀寶寶父母必上的7堂課》中講解到:嬰兒腦細胞在出生時相互之間是沒有聯繫的,出生後由於受到周圍的刺激,腦細胞之間開始產生聯繫。
一旦進行重複,細胞與細胞之間聯繫部分會變大,能形成輕鬆傳遞刺激的迴路。若缺乏刺激,腦細胞會發育遲緩,迴路作用也不會很好。等到6歲時,迴路已完全形成,不能修改和增加了。
所以正如陳美齡的教育方法一樣,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開發孩子的大腦,才是明智之舉。
張梓琳在微博上經常曬出帶著孩子胖妹遊山玩水的照片。
接受媒體採訪時她也說過,由於工作的原因會經常出差,但依然會把孩子帶在身邊,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照顧,另一方也希望通過出差讓孩子接觸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
同時表示與其給孩子報早教班,不如用早教班的錢帶孩子旅行,見識廣闊的天地。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用體驗來感受世界,而不是空洞的說教。
與其用所謂的知識性教育禁錮住孩子的童心,不如讓他多走、多看、多接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學齡前教育並不是讓孩子系統的學習知識,而是儘可能的鍛鍊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多吸收新鮮的事物,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03
科學的學齡前教育,讓孩子受益終身
眾多教育專家都在呼籲家長們要重視學齡前教育,在生命的初期,需要家長們投入更多的關心和愛心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家長們可以在以下幾點多投入精力。
1)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如果不儘早教孩子語言,孩子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大腦也就不能很好的發展,而且嬰兒天生對聲音很敏感,所以在早期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是非常容易的。
有些南方地區說話不分l、n,不分前鼻音後鼻音,如果在孩子學語言的時候沒有教對,長大了也很難改正過來。
2)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進行引導,讓孩子勤思考多動腦。若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思維能力就會迅速枯竭。
陳美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關注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對某個事情產生疑問,即使陳美齡在做飯,也會把火關掉,認真的對孩子解答,如果不知道答案,也不會對孩子敷衍,而是帶領他一起尋找答案。
陳美齡以身作則,讓孩子們覺得學習其實是一件非常輕鬆有趣的事情,成長為學霸,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對孩子五官功能的訓練
五官就是感覺、聽覺、視覺、本體覺、前庭覺。其中視覺和聽覺是最重要的,也是接收最多信息的器官。保護好孩子的視覺和聽覺的同時,多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刺激,可以讓孩子的視覺聽覺更靈敏。
華盛頓大學的帕特裡夏教授一直從事聽力研究,他認為:「在1歲前如果沒聽到幾次聲音,那麼嬰兒今後將無法對聲音做出反應。」
在語言方面,有專家做過實驗,一位在嬰兒時期用豐富的語言對他進行交流,另一位在嬰兒時期不與他進行任何語言交流。
兩個孩子在2歲時相比,語言表達能力會相差很大,到三四歲時,差距會更加明顯,之後再對孩子進行語言方面的培養,已經很難挽回了。
因此,對孩子越早開始五官功能方面的刺激,對孩子的成長越有益處。
我們希望孩子的童年是快樂的是無憂無慮的,但是真正能一直輕鬆愉快的孩子,是那些在幼兒時期已經掌握了一定學習基礎,對學習不抗拒的孩子,進入小學後才能在老師的帶領下不慌不忙的繼續深造。
所以,家長們不僅要對孩子的學齡前教育重視,避免揠苗助長,同時要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家長做好學齡前教育,孩子贏在起跑線不是問題。歡迎您一起留言探討孩子教育方面的困惑,我們有智囊團噢~
作者簡介:偷心貓,90後水瓶女,希望通過文字給人帶來知識與力量。
本文為寶媽寶爸加油站原創首發作品,稍後將同步在其他平臺推廣,未經許可不允許轉載。否則直接投訴侵權。
附上文中提到的相關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