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都被她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有哪些成功教育經驗

2021-02-08 澎湃新聞

「我覺得教育是教孩子們怎麼做夢,不是閉著眼睛做夢,是張開眼睛做夢。首先我們要打開窗,要讓他們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機會,有很多可能性,要讓他們想像到自己的夢,然後我們給他們一點工具,比如教他們讀書、學習,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教他們堅強,跌下來可以站起來再做,要是很幸運他們成功了,我們要教他們謙虛,要跟別人分享。」

她曾經是歌手,也是學者,更是母親和教育家,如今她還有一重身份是全球公民,每年世界各地到處飛,不斷探索生命裡的可能性。她是陳美齡。

1955年出生於香港的陳美齡在六兄妹中排名第四,曾以歌手身份在日本出道。她先後在日本上智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

2015年,繼大兒子、二兒子後,陳美齡的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她一躍成為話題人物。日前在文化論壇《大家說》,陳美齡和上海觀眾分享了她的求學經歷和教育經。

「自學」「好學」「活學」: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很好玩的

問:

你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談到教育,很多孩子和家長都有壓力,你能理解中國父母的焦慮和揪心嗎?

陳美齡:

焦慮是好的,為什麼?如果什麼都很順利,沒有問題的話,你就不會覺得你要改變現狀,你也不覺得你要成長。教孩子需要家長參與,家長的成長就是幫助孩子成長。

問:

小孩的教育要分年齡段,0-3歲、3-6歲、6-12歲、12歲到青少年,每一段的側重是什麼?

陳美齡:

心理學的看法,孩子的第一個一千天非常重要,就是從你懷孕到孩子兩三歲。懷孕之後你就不要太緊張,不要太憂慮,要睡得好,吃得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在發育,還有最基本的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發育。人生出來時,腦袋裡的細胞是差不多分量的,分別在哪裡?就是細胞和細胞之間的「突出」,就是那個神經元突出多少,突出特別多的人,你會覺得他的頭腦很快。

怎樣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很多的「突出」呢?這是很容易的。突出是怎麼發生的?有新的體驗就會發生、就會成長,所以我們每一天要給孩子新體驗,我們看到的、吃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會給他帶來刺激。我們要讓孩子打開感官,儘量去感受,抱他、親他、唱歌給他聽、跟他說話,每天跟他做不同的事兒,按摩、看東西、聽音樂,不要重複,你教他睡覺也不要用同一個歌,最少可以有五六個歌,總之就是每天給他不同的刺激,突出就會多。

問:

現在很多孩子的語言發展都很快,兩三歲左右會有比較多言語上的對話,語言重要嗎?

陳美齡:

重要,語言越早越好,因為我們是受語言保護的人,我們是這種動物,我們的感覺很多時候就是你說出來就可以感覺到,你說不出來你就感覺不到。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多聽一點語言,他們的感受會特別豐富,理解力也會提高。

有人認為,人選擇母語的機會只有一次,而多種語言的成長環境會影響孩子的思維。這種想法是錯的。爸爸說一種,媽媽說另外一種,兩種語言都會變成孩子的母語。比如在我家裡,我基本講英語和中文,先生說日語,所以我小孩的母語是英語和日語,第三語言是中文。母語不一定只有一種,可以有兩三個。歐洲也是,很多地方的小孩都可以說兩三種語言,完全沒有問題。

問:

你的三個孩子上小學前的狀態是怎樣的?你是完全散養,還是像很多學霸媽媽一樣為他們排好什麼時候該幹什麼?

陳美齡:

我反對這樣的安排,我希望小孩每天都有不同的生活。就像剛才我說的,你希望孩子多一點「突出」,最初的一千天很重要,孩子3-8歲成長得很快,然後8歲開始每個孩子會有點不同了,不用的突出慢慢會減掉,到了青春期,孩子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都定了,做得好和做不好的東西也定了。所以到孩子8歲為止,我們每天就是儘量去玩兒。

要讀書,可是讀書也是玩兒,我就灌輸給小孩,讀書是最好玩的事兒。這事從小鍛鍊比較好,因為小時候的功課沒那麼重,比如他們把教科書帶回來,我會從頭到尾先看一遍,看看今年要學什麼,在他們學之前做一些預習。

比如書裡說到下雨,剛好那天下雨,我們就什麼都不做,穿著雨衣跑到街上跳水。他們就玩瘋了,去公園找蝸牛和青蛙。你問為什麼會下雨?我們就把教科書打開,原來這樣會下雨,他們很有興趣了,好機會,我又打開地圖,哪個國家下雨最多,哪個國家下雨不夠,慢慢把下雨這件事情立體化,而不是在書本上的平面化。單就下雨就有很多事兒可以學習,國際問題、天氣問題、環境問題、人的生活問題、種什麼的問題、吃什麼的問題,下雨就是一個出發點,很多事都是連在一起的,我就是用立體的方法去教他們。

他們學得很高興,是因為我給了他們好奇心的出發點,他們知道學習是很好玩的。首先,我教他們「自學」,給他們自信自己去學;然後,教他們「好學」,喜歡去學;最後,教他們「活學」,學的東西都可以在生活中用得到看得到。這三個學習方法灌輸給孩子,就容易教很多了。

問:

你是怎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閱讀習慣的?

陳美齡:

喜歡閱讀、喜歡文字的同學是贏在起跑線的。他們回家後我就開始給他們看書,他們什麼書都喜歡看的話,就不會覺得功課難,也不會覺得溫書苦,所以我是很用心地去訓練他們喜歡讀書。

每一個小朋友喜歡的書都不同,要慢慢找到他最有興趣的書。我時常帶他們去圖書館、去書店,讓他們選擇,每天同一套日程——回家之後就做功課、吃飯、洗澡,然後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上興趣班——我是不贊成的,理由剛才我說過,要鍛鍊他的腦力,就要讓他的每一天不同,讓他們覺得每一天都是很好玩的,無論什麼時候都期待明天是更好玩的一天,對生命有熱情。

可無論什麼情況,我都希望他們把應該要做好的功課做完,所以我要鍛鍊他們有一個集中力、有一個開關,要有關注力的時候就開,不管旁邊唱歌、跳舞、開Party,面前的工作都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做完。

方法有很多,比如給他一件可以一個人完成的事兒,給他一張紙叫他剪三角形,這個三角形可以做很多事兒,放在頭頂可以變帽子,放在嘴上可以是鬍子,他完成工作之後會很快樂。

積木和拼圖也是很好的遊戲,還有做菜。做菜可以鍛鍊集中力,切東西不小心會受傷,炒東西不小心會燙傷,小朋友是很緊張、很集中的,而且做好後可以吃,也可以分享,他們是很高興的。你可以從很容易的東西開始教,比如把糖攪完然後放冰箱,慢慢教他們做越來越難的事兒,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他們的集中力會越來越長。我就是這樣教我的大兒子,他真的是集中力很好。

讓爸爸單獨帶孩子去旅行,加入教育孩子的隊伍

問:

我陪女兒的時間特別少,所以面臨一個問題,不知道如何跟女兒有親密的親子關係。你說陪伴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並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她。

陳美齡:

陪伴不是身體的陪伴,是心靈的陪伴。我也很忙,不是每天都可以跟孩子在一起,可是我做了很多小功夫。比如有時候我去其他國家,沒有電話,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想媽媽,怎麼做呢?我每一天做一個小袋袋,裡面有一點吃的、一點小書、一點小玩具,交給奶奶,奶奶每天晚上把它藏起來,他們起來就去找,找到了就可以在路上玩。他們可以看字了我就寫一些字,還不會讀書我就畫一些畫。這是我現在還做的事兒,媽媽不在,他們也知道媽媽每天都在想他們。最重要的是讓你女兒知道,媽媽很愛你。

因為文化關係,我們不是很會表達愛的人。可能我在加拿大、美國學習過,所以我回家會像雨點般親孩子,按著他們從頭親到腳,他們都喜歡的不得了。我回來會說,快點給媽媽一個快樂的荷爾蒙,他們就跑過來,我擁著他們唱歌,很開心,可能過一兩分鐘他們都去睡覺了,可是我一天的寂寞都沒有了。

我晚上很晚睡覺,可我早上會給他們做便當,每天還會加一點驚喜,有時候是他們喜歡吃的東西,有時候是貼紙,有時候是一封信。你可以有你的表達方法,比如帶她去散步,兩個人去公園坐鞦韆,跟她跑來跑去,什麼都可以,就是去玩兒。

問:

有什麼辦法能讓爸爸加入教育孩子的隊伍,讓爸爸不反感甚至是快樂的,而不是始終拿著手機。

陳美齡:

媽媽做得多,爸爸就容易了,所以很多時候交給媽媽做了。要讓他覺得很有興趣,就讓他積極一點,其中一個方法是讓他們相處兩三天。

我們家有一個習慣是讓爸爸單獨帶孩子去旅行。第一次去,我擔心得要死,各種想法都有,可是爸爸慢慢發覺,原來小孩依賴自己是非常有滿足感的一件事兒,回來後他的自信高了很多,後來每年都去了。要鍛鍊爸爸的話,媽媽要大膽一點。

問:

中國傳統教育方法一般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你提倡引導、讚美、鼓勵,怎麼才能平衡和兼容?

陳美齡:

不要打,我是不贊成打、不贊成罵的。從兒童心理學來說,打和罵是最不好的教導方法,為什麼?你打他,你罵他,他覺得痛,他覺得害怕才會聽你的話,就是基於力量,有力量的人就可以管他,這是權力的問題、體力的問題。他也會誤以為,只有你有權力、你有體力,你就可以去攻擊人,這也是錯的。

有一個方法是以身作則。有很多家庭,比如媽媽做不到的事兒為什麼我要做,小孩會覺得不服氣。我當女兒時有點驕驕女的感覺,也會偷懶,但是當了媽媽後,我不想孩子像我一樣,所以我改變了很多,我丈夫也改變了,不吸菸了。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兒,你也不要做。

問:

孩子一直痴迷於電子產品和遊戲,親子關係因此變得很糟糕,有什麼方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消除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

陳美齡:

手機這個問題真的很大,不單中國,在外國也是。手機是可以「中毒」的,就像吸菸、喝酒、吸毒一樣,它讓人興奮,有荷爾蒙反應,這是身體的反應。那個遊戲他習慣了,那種很高興、很興奮的感覺,他每一天都希望再有,何況他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小朋友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荷爾蒙比我們多幾十倍,所以很難控制自己。

如果沒有手機,還有什麼辦法讓他們開心?一個是運動,比如跑步、踢球、打桌球,打得很高興,身體就會分泌出荷爾蒙,就會很興奮。有些小朋友喜歡聽音樂、跳舞也是可以的,就是幫他找另外一個興趣,讓他感覺到那個興奮點、開心點。

相關焦點

  • 陳美齡:我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
    陳美齡生下3個兒子,全部考入斯坦福本科,一時轟動社會。估計很多朋友都被「刷屏」過。斯坦福是競爭度最高,錄取率最低的大學之一。不僅考察孩子成績而且還要統覽孩子整個人生,然後才能決定是否錄取,因此家長要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一流大學,就必須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學習優秀,又有能力和個性魅力的人。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她的這三個教育理念,每個媽媽都該知道
    這兩年,隨著許多人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內國外的各種教育理念也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在這些讓人迷亂的各種教育理論中,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陳美齡教授的教育理念,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枝獨秀。陳美齡女士原本是和山口百惠同時代出道的藝人,甚至還和山口百惠同臺演出過,但是在演藝界大紅大紫之後,陳教授接受父親的建議,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遠赴史丹福大學深造。從斯坦福畢業的陳美齡,眼界和知識層次跟原先做藝人的時候,確實不可同日而語。隨後的幾十年中,她工作之餘,憑著讀博士時學習的教育理論知識,再加上自己的個人經驗和體會,她將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斯坦福念大學。
  • 把3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陳美齡:讓孩子主動學習,小學做好這件事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有上進心,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很多時候孩子經常不愛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為此非常苦惱,如何可以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呢?這裡不得不提到一位曾經家喻戶曉的歌手—陳美齡,她的人生可以稱之為傳奇。
  • 陳美齡《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斯坦福》給我們3個育兒啟示
    這兩年,隨著許多人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內國外的各種教育理念也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在這些讓人迷亂的各種教育理論中,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陳美齡教授的教育理念,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枝獨秀。陳美齡女士原本是和山口百惠同時代出道的藝人,甚至還和山口百惠同臺演出過,但是在演藝界大紅大紫之後,陳教授接受父親的建議,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遠赴史丹福大學深造。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提高孩子內驅力,小學做好一件事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提陳美齡的故事。著名歌手陳美齡,出道的時候人氣很高,曾跟鄧麗君齊名,和張國榮同臺演出過。但是她卻激流勇退,出國讀書,最後攻讀斯坦福的教育學博士。雖然學習和工作很繁忙,她依然堅持不懈地教育孩子,10多年的辛苦付出,把把三個兒子全部送入史丹福大學,和她成為校友。
  • 從和鄧麗君齊名,到三個兒子考入斯坦福,她坦言:孩子未來看小學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明星媽媽陳美齡就清楚地認識到了小學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從和鄧麗君齊名,到將三個兒子送進史丹福大學,她表示:小學定一生「34歲前,我是和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歌星。」陳美齡,這個出生在中國香港的女孩,第一次走紅卻是在日本。清純甜美的嗓音讓她紅透日本歌壇,成為當時日本當之無愧的歌壇新星。
  • 3個兒子都考進斯坦福,陳美齡談家庭教育:要狠抓孩子小學階段
    被稱為「傳奇媽媽」的斯坦福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卻說: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佔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不管孩子處於幼兒時期,還是學齡時期,亦或是青春期,父母的重要責任所佔比重都是最大的。
  • 把3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青春期沒叛逆,媽媽談教育:關鍵在小學
    而有一位媽媽陳美齡,十餘年培養三個兒子,都考進了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她利用自己所學教育理論,傾注心力培養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也先後考進斯坦福陳美齡將自己的教育心得形成了50個教育法,其中特別提到「應對青春期孩子的6個提示」,介紹了她陪孩子度過青春期的經驗,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孩子的教育不是到青春期才開始,而是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準備,青春期教育關鍵在小學。
  • 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將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大學,育兒技巧在這
    陳美齡,曾經是和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歌星。現在是兒童心理學專家,也是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她將三個兒子相繼送入了史丹福大學,她雖然有三個兒子,但是從來沒說過他們三個誰比誰好一點,都是各有各的長處。不要」,有多少家長正在用「要」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呢?
  • 三個兒子都考入斯坦福,學霸媽媽的忠告:教育的關鍵期在小學階段
    如果在這段時期,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那麼等孩子12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逐步增強後,孩子之前形成的習慣,思想,性格都會按照12歲之前養成的模式繼續延發展,最終影響一生。有一位叫陳美齡的媽媽,她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將自己的三個孩子培養成材,最終全部送入了著名的史丹福大學。
  • 把3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媽媽傳授成功經驗: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
    「把3個孩子全都送進去,好厲害!」「怎麼做到的? 有什麼秘訣嗎?」陳美齡曾是一名歌手,身為一名職業女性,在她最忙碌的時候,都不忘把大兒子帶在身邊親自撫養;她用五年時間,取得了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隨後二兒子和小兒子陸續誕生。
  • 將三個兒子送入世界排名第七的史丹福大學,這個媽媽有何過人之處
    說到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很多,失敗的案例也很多,可有這樣一個媽媽,在教育孩子之路上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她先後將她的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大學,這個世界第七名的學校。如果以孩子的成功作為百分比來算,可以說在育兒之路上這個媽媽的成功率為百分之百。由此可見,這樣的成功並非運氣使然,而是這位媽媽的教育有道。
  • 陳美齡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她的建議值得所有中國父母深思!
    關於孩子的教育方針,夫妻間必須達成一致。 在我們家,丈夫對我表態,「即使我們之間有各種意見,關於教育方面,最後還是由你決定吧。」 雖然他經常說「是因為我不及你那麼關心教育啦」,但現在回過頭想想,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提出非常棒的意見。從結果上來看,似乎大部分也是採納了丈夫提出的。
  • 陳美齡:教育孩子不要只交給學校
    目前很多幼兒園開設有「家長學校」,家長可以和學校共同探討怎麼培養孩子。一開始我是不信的,直到看到陳美齡的故事,我才不得不信。看到她是因為一個視頻,年過60歲的她一如當年,笑靨如花。「為人父母,都希望兒女成才。」陳美齡的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這位媽媽說:這10件事絕對不能做
    1986年,陳美齡在日本結婚嫁給了自己的經紀人之後三個兒子相繼出生要讀書,要工作,要照顧孩子……她的負擔更重雖然很忙>她卻總是儘可能陪伴三個兒子在陳美齡的教育下三個兒子也都考進了美國史丹福大學她還很自豪地告訴說:我的三個孩子都會做家務哦對女朋友也都很好的!
  • 一門三子考入斯坦福,陳美齡的育兒經:孩子小學,父母別佛系
    兒子剛上一年級沒兩個月,我已經被老師找了三次家長,說得最多的問題都是孩子上課總是開小差。當初把孩子送去小學,還以為能輕鬆下來,沒想到現在更累了。可最近聽了斯坦福教育學博士陳美齡的育兒經驗,我才發現很多人都錯了。說起陳美齡,她這個人可不簡單,和鄧麗君一起唱過歌,和張國榮一起演過戲。娛樂圈順風順水時,卻選擇出國留學,讀得就是教育學。更讓人敬佩的是,她還把學到的教育知識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三個兒子的成績都很優異,先後進了史丹福大學,這可是全球頂尖學府。不得不佩服,她的家庭教育的確很成功。
  • 3個兒子都考上世界名校,媽媽大方談心得:要狠抓小學階段的教育
    緊接著又憑藉自己獨特科學的育兒觀念,連著培養出3個高材生兒子,都被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錄取,讓無數人刮目相看。每當被問到育兒秘訣時,她總會大方拋出心得,「父母的育兒觀念裡,藏著孩子20年後的樣子。從他們讀小學起,我就在做同一件事,把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學習心智必須從小狠抓陳美齡分享了「兩個不原則」,不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不說孩子笨。
  • 她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這位媽媽說:這10件事絕對不能做
    1986年,陳美齡在日本結婚嫁給了自己的經紀人之後三個兒子相繼出生要讀書,要工作,要照顧孩子……她的負擔更重雖然很忙她卻總是儘可能陪伴三個兒子在陳美齡的教育下三個兒子也都考進了美國史丹福大學陳美玲和三個兒子她還很自豪地告訴說:我的三個孩子都會做家務哦對女朋友也都很好的!
  • 聰明的媽媽這麼做,把3個兒子送入斯坦福
    作為70年代風靡一時的歌手,陳美齡不僅與鄧麗君齊名,紅透東南亞,還是史丹福大學的博士,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而她覺得自己最大的成績是養大了3個孩子,並且教育得很成功。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書中講道,陳美齡一直告訴兒子不要勉強和別人一樣,不要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而迎合別人,更不要歪曲自己的意見而妥協。不要變成大樹底下好乘涼的人,就算被打擊,也要做個出頭鳥。
  •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曾紅極一時、和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陳美齡的傳奇人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歌唱得好、人氣頗旺,在上世紀的日本是獨立女性背負家庭走入社會的先鋒,此外還身具社會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高等學歷,陳美齡女士的這些成就已然使人驚嘆;但是,她最令人矚目的成就卻是以母親的身份一手培養三個孩子考入美國名校斯坦福。下雨天和孩子一起比賽「流水飄樹葉」;做飯時被孩子的問題「天為什麼是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