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都考入斯坦福,學霸媽媽的忠告:教育的關鍵期在小學階段

2020-10-03 神奇麻麻木小暖

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階段其實是12歲之前。

12歲以前,孩子的自主思考問題能力還不強,自我認識還不全面,人格還未形成。如果在這段時期,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那麼等孩子12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逐步增強後,孩子之前形成的習慣,思想,性格都會按照12歲之前養成的模式繼續延發展,最終影響一生。

有一位叫陳美齡的媽媽,她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將自己的三個孩子培養成材,最終全部送入了著名的史丹福大學。

後來,陳美齡將自己的育兒心得和經驗寫在了《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這本書中。書中,在「培養好學孩子」的部分,陳美齡就提到,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興趣愛好都需要儘早培養,尤其是在小學階段。

陳美齡和三個兒子

那麼,在陳美齡看來,孩子開始上學後,要注重哪幾個方面呢?

一、小學階段,讓孩子愛上學習很重要

陳美齡提到,孩子上學後,她會經常和孩子們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學習會帶來哪些好處」。

她認為,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上學對自己的未來有極大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沒有孩子天生愛學習,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學習非常有束縛感,他們無法立刻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好處。

從寬鬆自由的幼兒園,進入處處被約束的校園;對於孩子來說,是需要比較長的適應時期;從成績優異的一二年級,突然進入到三年級大滑坡;當孩子面對人生第一次升學考試。

小學六年,其實孩子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學習沒有跟上,那麼很容易出現厭惡學習,成績下滑的情況。

尤其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動不動就發火打罵,這些行為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引導,讓孩子將學習和父母的打罵劃等號,厭惡學習。

所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就非常重要了。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愛上學習,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孩子後面才會毫不費力。

二、小學階段,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這是陳美齡對於家長的忠告。她甚至認為,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初中。

很多家長吐槽,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和自己就像陌生人一樣?為什麼孩子大了,總拿自己的話當耳旁風?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孩子12歲之後,步入青春期,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越來越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更在意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叛逆,實際上是一種更尊重自我的表現。

如果想讓孩子12歲之後的思想,價值觀和父母保持一致性,就必須在12歲之前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在12歲時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引導。

小學階段,孩子自主思考問題能力不強,你對孩子教育,他都會心平氣和地接受。一旦這些習慣養成並固化,孩子後面的路就會比較順利了。

所以,小學階段,家長務必要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掌握學習方法,產生學習興趣,擁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行。不要錯過了,才後悔。

三、小學階段,不要過分去補孩子的短板

著名的「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桶裝多少水,由最短的木板決定,所以我們要補短板。

在學習中,孩子總會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科目,父母一般的做法,就是要求孩子拼命將不擅長的提高起來,補短板。


陳美齡則認為應該鼓勵孩子去鑽研擅長的科目,這樣可以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自信,不擅長的科目也會變得更好。好學生,並不是所有科目平均分都高的孩子,而是有一個超擅長,其他科目和大家同樣的回評。

陳美齡的這個理論,其實是被很多老師贊同的。

孩子每天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過分追求補短板,勢必在擅長的科目中精力要減少,很多孩子就會出現短板沒有補起來,長板也受到影響的情況。

所以,不如讓孩子提高長板,增加自信,從而增加學習驅動力,當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時,會自覺將短板提高上來。這也是近年來被更多人認同的「木桶長板效應」。

要記住,優勢才是王道!

四、小學階段,要平衡發展孩子的興趣

教育學家認為,一個人如果能感受到無法言喻的東西,就意味著他擁有深刻的思考能力。

陳美齡非常注重孩子興趣的發展。她鼓勵孩子學習音樂,欣賞藝術,參加運動,鼓勵孩子多方面的發展。在這些過程中,孩子的上進心,忍耐力,領導力都得到了提高。

我們用最現實的方法思考,孩子上初中之後,學業繁忙,除非是準備走特長道路的,否則幾乎是沒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然而一個人的人格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而這其中很大部分的人格,是由孩子在興趣中發展得到的。

李玫瑾教授就曾提出「12歲是人格的塑造黃金期」。在小學,學習任務相對寬鬆的時期,鼓勵孩子多發展自己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的氣質,引發孩子深度思考,而這些都對於後面的青春期成長有著極大幫助!

小學階段,看似不起眼,其實非常重要。

這六年中,孩子要經歷從幼兒到兒童,再到青少年的三個重要成長階段。三個階段中,孩子的認知、思考、性格、行為模式都有很大的變數,家長如果重視了,就會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孩子的成長更加輕鬆。

所以,家長一定要理順小學每一年,孩子不同的成長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孩子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然而,面對孩子的6年,大部分的家長都缺乏整體的認識和規劃,以及具體的操作方式,很多都是隨著感覺走,其實這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針對小學六年的每一年,都給出了非常具體細緻的教養重點。

一年級順利過渡幼小銜接,二年級培養培養學習興趣;

三年級順利度過「滑坡」階段,四年級,提升學習難度;

五年級兼顧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六年級坦然面對小升初。


通過10大主題,從小學六年到假期規劃,從學習方向到心理成長, 從性格培養到品行道德,書中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書中列出了大量的案例,讓家長清晰了解自己和孩子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讓小學六年不再迷茫。

這本書的作者于敏老師,擁有20餘年一線的教學經驗,非常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她站在孩子的角度,向家長指出了孩子真實的成長需求,幫助家長精準抓住孩子的養育重點,解決問題。

此書原價35元,開學活動價格只要29.9元,建議家有小學生的父母好好讀一讀,根據這本書給出的指導意見,陪伴孩子為未來打下穩固的成長基礎。

相關焦點

  • 3個兒子考進斯坦福,博士媽媽教育心得:小學階段是教育關鍵期
    34歲帶著年幼的大兒子,懷著8個月身孕隻身去美國,獲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來精心培養3個孩子,把3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大學,和孩子們成為校友。她把她的育兒理念總結成50個教育法,她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好習慣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她喜歡陪伴孩子學習,坦言是在享受樂趣,而非是迫不得已的任務,尤其在孩子的小學階段陪伴時間最長。
  • 從和鄧麗君齊名,到三個兒子考入斯坦福,她坦言:孩子未來看小學
    許多媽媽都在想:「現在小學都這麼難熬,等到初中高中該咋辦啊。」許多父母都陷入了一個誤區,總覺得孩子的小學只不過是學一些基礎知識,真正能對孩子起到重要影響作用的是中學階段的衝刺期。實際上,小學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分水嶺,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就看這短短的六年。這六年甚至對孩子的性格養成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3個孩子都考上了斯坦福,明星媽媽談養育經歷:關鍵時期在小學
    ,明星媽媽談養育經歷:關鍵時期在小學美國史丹福大學位列「全球TOP100」,是公認的優秀名校,而每年能夠進入這所學校的孩子少之又少,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即便是倒數第一名也足夠優秀。可是,有一位中國媽媽卻成功地把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部送進了史丹福大學,她就是明星「陳美玲」。她是紅及70、80年代的港臺歌星,爆火的兩大唱片《午夜告白》《愛的漩渦》遠銷東南亞國家,甚至可以與鄧麗君媲美。
  • 3個兒子都考進斯坦福,陳美齡談家庭教育:要狠抓孩子小學階段
    被稱為「傳奇媽媽」的斯坦福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卻說: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佔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不管孩子處於幼兒時期,還是學齡時期,亦或是青春期,父母的重要責任所佔比重都是最大的。
  • 把3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青春期沒叛逆,媽媽談教育:關鍵在小學
    文|凝媽11歲到18歲處於青春期,要想孩子不叛逆,教育不要等到11歲才開始,而是從小學階段開始。而有一位媽媽陳美齡,十餘年培養三個兒子,都考進了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她利用自己所學教育理論,傾注心力培養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也先後考進斯坦福
  • 3個兒子都考上世界名校,媽媽大方談心得:要狠抓小學階段的教育
    被稱為「傳奇媽媽」的陳美齡卻說:好老師能影響孩子三五年,但好家長的影響力是一輩子。大家怎麼也沒想到,當年歌手出身的她,紅遍大江南北,和張國榮同臺演出,卻選擇半路出家攻讀教育學,一口氣拿下斯坦福博士學位。緊接著又憑藉自己獨特科學的育兒觀念,連著培養出3個高材生兒子,都被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錄取,讓無數人刮目相看。
  • 3個兒子考上斯坦福,學霸媽媽言:不給孩子報課外班,不做10件事
    有一位傳奇的母親叫陳美玲,是一名教育學博士,憑藉自己一己之力將三個兒子送入斯坦福,今天,我們來看一位媽媽,在她的教育下,3個兒子都相繼考入美國史丹福大學。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神奇的教育秘笈嗎?一起來看看,來自學霸的媽媽分享的: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①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②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③不要制定時刻表
  • 陳美玲送3個兒子進斯坦福,小學階段,陪孩子的重要習慣堅持6年
    文|檸橙媽媽陳美玲曾是70年代當紅女歌星,和鄧麗君齊名。在事業高峰期,卻忽然退出娛樂圈,到國外求學。34歲帶著年幼的大兒子,懷著8個月身孕隻身去美國,獲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來精心培養3個孩子,把3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大學,和孩子們成為校友。
  • 清華學霸姐妹花:學霸爸媽的助力,從孩子小學階段就開始了
    一是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是有堅韌不拔,奮勇拼搏的精神,這不是生來就有的,很多是靠著爸爸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影響貫穿了姐妹倆整個學生時代。小學階段,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毅力媽媽:「她們從小就很有毅力,只要定下了目標,就堅定不移地去努力。
  • 陳美齡:我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
    ,全部考入斯坦福本科,一時轟動社會。我的三個兒子,個性各異,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大兒子處事認真,正義感強。二兒子有藝術氣質,情感豐富。三兒子善於交際,溝通能力強。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增強他們各自的優點。「快向你哥哥學習!」這樣的話,一次都沒有說過。
  • 學霸媽媽蔣佩蓉:兒子15歲被麻省理工錄取,原生態家庭教育是基礎
    作為母親我們是孩子的主要照料人,在小學階段做好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打好基礎、培養良好的習慣、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式,只有做好這三點,花時間教育和陪伴孩子,面對孩子將來的學業父母才能夠省心省力。1、焦慮面前學會控制情緒,保持開放的心態。
  • 一家四口先後考入美國史丹福大學
    3月4日,一家四口全考上斯坦福的傳奇家庭代表徐鬱清女士和她的兒子朱磊在滬接受記者採訪,他們用一家人全是通識教育受益者的親身經歷強調了年輕人成長階段應該「文理不分科」的重要性。據悉,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在前天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開幕式時透露,在剛剛結束的教育部徵集意見工作中,有54%的意見反對文理分科,建議推廣通識教育。
  • 培養了6個博士的牛媽,介紹孩子成才經驗:學霸養成關鍵期在小學
    培養學霸最關鍵的時期在小學金惠星,被韓國媒體譽為首席媽媽,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他的6個孩子全部被他培養成了博士。很多家長都希望向金惠星討教到教育秘訣,金惠星卻說並沒有太多的教育秘訣,只不過她抓住了培養學霸的關鍵期——孩子小學時期。
  • 送3個兒子上斯坦福的博士媽媽總結:開發孩子大腦從3歲開始
    是什麼樣的媽媽能將自己3個兒子都送進史丹福大學?其實這位博士媽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她就是陳美玲,曾經是一位歌手,不少人都聽過她唱的歌,就是這樣一位歌手卻將自己三個兒子都送進了可史丹福大學。不少人聽了之後都暗自嘆息:再不濟人家也是博士,肯定是有獨特的教育方式。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她的這三個教育理念,每個媽媽都該知道
    這兩年,隨著許多人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內國外的各種教育理念也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在這些讓人迷亂的各種教育理論中,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陳美齡教授的教育理念,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枝獨秀。陳美齡女士原本是和山口百惠同時代出道的藝人,甚至還和山口百惠同臺演出過,但是在演藝界大紅大紫之後,陳教授接受父親的建議,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遠赴史丹福大學深造。從斯坦福畢業的陳美齡,眼界和知識層次跟原先做藝人的時候,確實不可同日而語。隨後的幾十年中,她工作之餘,憑著讀博士時學習的教育理論知識,再加上自己的個人經驗和體會,她將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斯坦福念大學。
  • 50個教育方法,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這位媽媽分享經驗
    著名的教育專家說:學生在幼兒園學的是規矩,在小學學的是習慣,在中學求的是方法,而在大學開發的就是創造力。對於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家長抓住小學六年級,讓孩子養成好學的好習慣,孩子學習會非常輕鬆。有一位媽媽,她的名字叫做陳美玲,她沒有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靠著自己邊看邊學的育兒方法,把三個孩子送進著名的史丹福大學。她說:教育需要百分百的愛和正確的方法。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
  • 雙胎胞學霸考上清華北大,如何利用好小學階段,父親說出教育心得
    一、孩子成長的三個年齡階段李玫瑾教授曾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7-12歲的小學階段,如何避免父母的話,從黃金變成垃圾呢?那麼,怎麼把握好小學階段,同時科學的進行教育呢?我們來看看陳定一陳弘一雙胞胎學霸是如何養成的。二、學霸的成長有規律可循有對來自河南的雙胞胎學霸,兄弟倆分別以676分、679分,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所錄取。
  • 3位學霸媽媽家庭教育心得:從小學開始,要保持「不打擾」原則
    處於當今的社會,人們的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家長。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優秀成才,但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們總是在各種摸爬滾打中學習,因為教育方式的磨合,很容易錯過培養孩子學習和習慣基礎的小學六年,錯過了教育打底黃金期。小編之前看過一篇採訪,受訪人是一名高中畢業生鄭雅文的媽媽,鄭雅文畢業於重慶一中,2016年考入清華大學新雅學院。
  • 南京學霸保送復旦,小學培養習慣的方法,正是抓住了3個關鍵期
    黃媽媽的「三不」、「三遍」和「三到」原則 她說: 「北小以素質教育聞名,放學早,作業量不大。 孩子放學後,我把工作重心移到了她的身上,常常陪伴她學習左右,她做語文我看數學,她做數學我看語文。
  • 三個兒子都被她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有哪些成功教育經驗
    她先後在日本上智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2015年,繼大兒子、二兒子後,陳美齡的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她一躍成為話題人物。日前在文化論壇《大家說》,陳美齡和上海觀眾分享了她的求學經歷和教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