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陳美齡
孩子上學以後,家長會感到放鬆,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就可以了,家長不需要承擔教育責任。前幾天,有位家長憤而退群,就是因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家長認為是老師沒有盡到責任。
被稱為「傳奇媽媽」的斯坦福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卻說: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
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佔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不管孩子處於幼兒時期,還是學齡時期,亦或是青春期,父母的重要責任所佔比重都是最大的。
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未來成正比,父母現在的辛勤努力,給孩子的正面影響,會換來孩子更好的未來。
陳美齡曾是80年代一名當紅歌星,與鄧麗君齊名,卻選擇暫時隱退,結婚生子。後獲得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並將3個兒子先後全部送進史丹福大學。她完成了從偶像歌手——教育學博士——傳奇媽媽的轉變。
陳美齡不僅養育孩子,還帶兒子去電視臺上班,一度引發以她英文名命名的「Anges爭論」,並登上了美國《Times》周刊。
陳美齡經常被問到有什麼特別的教育,為了解答眾人的疑問,她將自己的育兒心得形成了50個教育法。她強調: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好習慣要趁早培養,尤其在小學階段。
01父母給孩子傾注無限的愛
陳美齡談到身為家長的8個覺悟,其中一個是:父母給孩子傾注無限的愛,被愛,才會信任他人。
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最直接、最純粹的母愛,陳美齡每次工作完回家都要緊緊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就是父母的幸福源泉。
夫妻二人因為工作繁忙,會精打細算、節約時間留給孩子,買東西會選擇送貨上門、網購,去美容連頭髮都不吹。幾乎沒有二人世界,也不去和朋友聚會。
父母努力給孩子無私的愛,三個兒子感覺從小都被愛意圍繞,在生活中互相帶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教育孩子時,夫妻通力合作,尤其是擇校類關鍵決定,要聽對方的建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兩個人協商溝通,預見未來,才能做出有利於孩子的明智選擇。一個人的時間也是侷促的,不可能參與孩子的全部生活,需要另一半的參與,讓孩子永遠不會感到落寞。
孩子上小學以後,學習模式、學習環境都和幼兒園大相逕庭,孩子很難一坐45分鐘、很難每次都能全部聽懂老師的指令、很難輕鬆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作業,都需要家長全力以赴陪伴孩子,而不是只把責任推卸給老師。
小學期間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進行自我肯定、需要學習獨立社交、需要培養好的性格,都不能獨立完成。
12歲之前的孩子還崇拜父母,聽父母的話,在這期間,父母使把勁,塑造好孩子,為未來幾十年打好基礎。
02培養好學孩子,要講究方法
陳美齡認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愛學習。孩子不愛學習,是覺得學的東西沒用、沒意思。或者學習跟不上,越學越困難,慢慢就不喜歡學習了。
陳美齡經常和孩子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意義、學習的好處,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從而愛上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短板,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培訓班彌補不足,但陳美齡反其道而行之。她不會讓孩子刻意多花時間在不擅長的科目上,而是鼓勵孩子研究擅長的科目,並提供有利條件。孩子在擅長的科目上獲得自信,不擅長的科目也隨之好轉。
陳美齡認為孩子在小學期間沒有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一直陪著孩子寫作業,不僅是檢查孩子會不會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學習一點都不難,是很快樂的」。
她和孩子一起預習、複習,還教孩子一些背誦的方法,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的學習生涯,拼的就是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如果小學期間不愛學習,基礎打不,升入初中、高中,科目增多、難度加大,學習就會越來越吃力。
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家長就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學習是有方法的、學習是快樂的、學習能讓好的更好不好的也不會掉隊。
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看黑板、聽老師講課、記筆記、複習、預習、寫作業、坐姿端正、書寫工整。不論是一二年級,還是三四年級,家長都不要鬆懈,防止三級滑坡現象。抓好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就會輕鬆很多。
03抓住孩子人格形成關鍵期
陳美齡認為,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有責任讓他們相信自我,並拓展自己的潛力。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多鼓勵孩子、欣賞孩子、關注孩子,不和別人比較,讓孩子喜歡自己,從而喜歡他人。
陳美齡不允許孩子在12歲前接觸電子遊戲,更建議孩子看書、通過網際網路學習有用知識。希望孩子擁有爸爸媽媽都不敢想的夢想,督促孩子為了夢想而努力。
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讓孩子博覽群書、具體實踐。讓孩子學會感恩,認識到自己是幸運的。想做的事情盡情挑戰,不懼怕失敗。
擁有堅韌人格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但是很多家長卻信奉「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把孩子送入學校,撒手不管,走一步看一步,等到老師反饋了,才著急去管理孩子,其實很多時候都來不及了。即使來得及,也要花費小時候多倍的心力,勞心費力,很多家長都感覺無藥可救,想任其隨波逐流。
很多問題發生於青春期,但是形成於兒童期,防微杜漸才是正確之道。
埃裡克森認為,6-12歲童年期,是勤奮對自卑的衝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無能。
6-12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但是孩子白天的時間主要在學校,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在家。影響孩子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都有很多變數,需要父母做好引導,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小學階段不能重來,關係到孩子將來是不是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品質健全的人。
大量育兒案例背後,都有一個共性,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別是6-12歲這6年。這6年還是家長最能使上勁的時候,到了初中以後,孩子的主要影響者將不再是父母,而且很多孩子會住校,和父母相處的機會少之又少,留給父母的教育機會不多。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很無奈地表示,孩子叛逆不聽話,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因為孩子更需要歸屬感,在父母身上不能滿足。
這就意味著,父母必須在孩子12歲之前,打造好孩子的學習、習慣、人格基礎,到了青春期,孩子才能更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才不會走偏。
要不然,家長面臨的就是,孩子無休止的叛逆,自己的情緒處於人生最低谷。
小學階段,孩子到了學習、社交、習慣、人格的飛躍期,一切都有不確定性,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確立三觀。
小學這6年,如果家長缺乏整體認識、沒有可行方法,只是跟著情緒走,跟著感覺走,下意識教育孩子,就會耽誤孩子的成長。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家教書,專門針對孩子小學六年,提出每一年的教育重點,給出具體的操作辦法。
一年級幫孩子孩子做好幼小銜接,二年級培養孩子興趣和習慣。
三年級防止出現滑坡現象,四年級幫助孩子提高學習難度。
五年級兼顧成長和學習,六年級為孩子小升初減壓,迎接青春期。
全書11章,5個要點,對小學整體介紹、不同年級特點、假期規劃、品德和能力培養、溝通方式等幾個方面系統展開,引用大量案例,讓家長容易代入其中,清晰把握每個階段的要點和做法,小學6年不會迷失方向。
這本書原價35元,開學活動價29.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本書的作者于敏,是有20餘年一線教學經驗的老師,她很懂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精準把握養育重點,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家長一定要認真讀一讀,指引自己6年的教育方向,和孩子一起成長。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