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齡,曾經是和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歌星。現在是兒童心理學專家,也是斯坦福教育學博士。
她將三個兒子相繼送入了史丹福大學,並且獲得了博士學位。
陳美玲曾經說過:「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性格品行都是在12歲之前養成的。」所以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長要學會這些技巧,幫助孩子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我把她的育兒技巧整理了四個「不要」和四個「要」,來給家長提供幫助。
育兒的四個「不要」
1、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陳美齡在看到朋友教育孩子時氣急敗壞的情形時,對她朋友說:「媽媽的焦慮其實是會傳染給孩子的。」
當孩子不寫作業時,家長的情緒一般都是焦慮的。同時也會對孩子沒有耐心,導致孩子更加厭煩學習,甚至厭惡學習。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家長的影響,會變得焦慮,做事不耐煩。
2、不要拿孩子同別人比較
陳美齡坦言,她雖然有三個兒子,但是從來沒說過他們三個誰比誰好一點,都是各有各的長處。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別人家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你要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 一些家長經常把類似的話掛在嘴邊,最優秀的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家長把這當做鼓勵孩子的話,其實這是讓孩子自卑的根源。
3、不要限定孩子每天必須做的事
在一次採訪中,有人問陳美齡:「你的三個孩子能真麼優秀,他們每天都時間表你是安排的?」陳美齡回答說:「我從來不安排他們每天該做什麼事。」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年齡太小,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於是提前幫孩子安排好每天的日程安排。孩子就像被設定好了程序一樣,只能按照家長的計劃來完成,沒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會形成依賴感,做事會缺乏獨立性。
4、不要只要求孩子的成績
很多人認為,陳美齡的三個兒子之所以能考上名牌大學,其中的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要求孩子的成績必須優秀。其實不然,在她看來,「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
在當今社會中,許多父母判斷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是考試成績。孩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認為,分數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導致忘記了學習的初衷,只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家長而學習。
試問,以上的四個「不要」,有多少家長正在用「要」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呢?
育兒的四個「要」
1、要讓孩子邊玩邊學
學習的確是一件枯燥的事兒,但陳美齡的三個兒子卻都認為「讀書是最好玩的事兒。」
在父母眼中,優秀的孩子都是埋頭苦讀學出來的。但是在陳美齡看來,孩子應該釋放天性,在玩中學習。例如,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雨中玩耍,並向孩子提問:「雨是從哪裡來的?」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會自己尋找答案。家長要傾聽孩子找到的答案,並進行指點。
2、要培養孩子把自我肯定放在第一位
在陳美齡看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孩子「自我認同的內心。
有自我認同心的孩子一般都是自信的孩子,自信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家長要儘可能的尋找可以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的機會。假如孩子有跳舞天賦,就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班級裡的文藝活動,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更容易找到自信。
3、要培養一個有原則的孩子
「想要教出優秀的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理解原則的重要性。」
在孩子簡單的世界裡,原則問題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深奧了。不過家長可以從小事培養孩子的原則意識。為孩子犯錯誤的次數制定一個標準,同樣的錯誤最多允許孩子犯兩次,當孩子犯第三次,就是原則問題了,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4、要及時回答孩子的問題
陳美齡說:「教育是給孩子們一點工具讓他們去尋求夢想」
有時候,父母就要成為孩子的「工具書」,隨時解答孩子的問題,這樣才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家長在給孩子解釋問題時,要做到有耐心。如果有自己不會的問題,不能敷衍過去,要陪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陪孩子一起進步。
相信很多人心中都存在著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何陳美齡放棄了當年娛樂圈的事業了呢?其實,她也是受到了她父親的影響。
有一次,她的父親看到她工作情況後說:「明星、金錢就像是流水,人家可以把它搶走。但是,進了腦袋的知識是沒有人可以搶走的,你可以用這些知識過一生,還可以幫助自己,甚至幫助人家。」
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當時正處於事業高峰期的陳美齡,從此,也相信了知識不但能改變命運,還能豐富自己。
她教育孩子也像他父親教育她一樣,遵循自己的本心。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家長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同樣,每個孩子也都會是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