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曾經與鄧麗君齊名的歌手陳美齡,將自己第三個兒子送進了史丹福大學,而在這之前,她的大兒子、二兒子和她本人都是從史丹福大學畢業的。
在2015~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全球大學排名表)上,史丹福大學排名第三,劍橋、麻省理工和哈佛,都在它之後。
「好厲害!你是怎麼做到的?」
在不斷被人問起教育經驗後,陳美齡把自己的育兒心得寫成一本書——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
在香港上架的時候,第一周就賣了3000本!
她在視頻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訣,有10件事,家長千萬不能對孩子做:
▼點擊視頻,看一條專訪傳奇媽媽陳美齡
▲聽陳美齡說父母絕對不可以做的10件事
❶ 不要說:看看別人家孩子!
❷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❸ 不要制定每天的時刻表
❹ 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
❺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❻ 不要反對高中的戀愛
❼ 不要打孩子
❽ 不要對孩子撒謊
❾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❿ 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他「等一等」
這10點看似很簡單,但是要做到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是堅持10年,幾十年的時間呢?我們來了解一下視頻中的主角陳美齡女士。
陳美齡是香港人,14歲出道,在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人氣不亞於山口百惠、鄧麗君,是炙手可熱的華人歌手。
不到20歲的她,基本上一天得工作20個小時。
當時她的人氣不遜於山口百惠,連現任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絲。
張國榮也是她的好朋友,他和陳美齡用同一個錄音棚。
當時爸爸去日本看她工作,覺得她太辛苦,大學也不上,朋友也沒有,只是個賺錢的機器,就對她說:
「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會被奪走。但是,知識一旦記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所以在你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
她聽了父親的話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像機器一樣枯燥無味,自己的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呀,她選擇在最紅的時候宣布暫別歌壇,前往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不得不佩服她的這份勇氣和果敢,大概這也是成就她的原因之一吧!
後來,她在結婚生子嫁給了他的經紀人,生下大兒子後,她總是需要帶著孩子去工作。
有人說她太貪心了,工作也要,家庭也要。
這個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行為,在當時還很保守的日本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女人生了小孩還該不該工作」這個話題,日本的新聞差不多討論了一年多,連美國《時代》雜誌也報導了「美齡爭論」。
史丹福大學的教授Myra H. Strober看到報導後,邀請陳美齡去美國念書,當時她肚子裡剛剛懷上老二。
不請保姆、不靠老人,一邊讀書,一邊養兩個孩子,這在我們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然而,陳美齡不僅自己搞定了博士學位,也沒有耽誤工作,同時還把孩子教育得棒棒的。
她說:對孩子教育承擔責任的,絕不是學校和老師,而是爸爸媽媽。
喵七看完這個視頻,特地買了這本書來看,雖然書名起的有點俗,但是內容確實不錯,樸實,有借鑑意義。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位很好學、很有主見的媽媽,她把自己親身實踐的教育方法寫在這本書裡。從50個教育法中選出最打動自己的8個要點,和大家一起分享。
1、孩子的教育是兩個人的事,夫妻間需達成一致。
許多媽媽都認為進名校很重要,陳美齡也曾這樣認為。在大兒子上小學前,她一直在關注東京的一家著名私立小學,希望孩子能到那裡讀書。
可是,當先生在小學的說明會上聽到老師說:「由於應徵者人數眾多,請確保面試那天孩子絕對不能感冒。那是影響一輩子的日子……」
先生回來說,孩子感冒是常事,說這種話,證明他們不會為孩子考慮,那種地方不去也罷。
聽到先生這樣說,陳美齡頓時感到自己想把孩子送進名校,也許只是虛榮心作祟罷了,於是就採納了先生的意見。
2、讓孩子在愛中成長。愛的表達,越誇張越好。
嬰幼兒時,經常抱抱、背背孩子,讓孩子感受母親的體溫和氣味。
即便因為工作原因,只能和孩子呆一小會兒,也應該提高時間的濃度,儘量和孩子親親、玩玩、聊聊天,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被愛意環繞成長起來的人,內心會更自信、更堅強,也更會愛人和周圍的一切。
3、不要體罰孩子,儘量說服教育。
體罰是最差勁的教育方式。
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會誤以為有力氣的人才是偉大的,長大後也會習慣靠武力處理問題。
第一次發現大兒子說謊,是在小學低年級時。因為擔心媽媽責備,兒子把考試卷藏在了書包裡。陳美齡決定好好和孩子聊一次,從「媽媽很愛你,為什麼你不相信媽媽呢?」到過程中的抱一抱,哭一哭,吃點東西,上個洗手間什麼的……整整談了八個小時!
和孩子好好交談,讓他們從心底裡接受父母的意見。
4、不和他人做比較。
兒童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
一顆認同自我的內心,是人格形成的基礎。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做比較」,認可孩子最真實的模樣。
「你要是做好了**,媽媽就給你獎勵哦。」這種附加了條件的疼愛方式,萬萬不可。並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過就是好孩子」。
孩子有了自信以後,才會內心從容,在認可自己的同時肯定別人。
5、要有「出頭」的勇氣。
東方文化喜歡奉行「中庸」之道,家長會希望孩子「乖乖的,不惹眼最好」。
但當今世界上最需要的,就是想像力和創造力。
重視孩子的個性,鼓勵孩子做自己,就算挨打,做個「出頭鳥」也不錯。
和大家不一樣,不單是一種恩賜,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最大的武器。
6、選擇走最難的路。
父親對陳美齡說:「迷茫的時候,選擇走最難的那條路。」
還有作業沒有做完,但是想看電視的時候,哪樣比較難呢?當然是寫作業。這麼一想就不會迷茫,做完作業再看電視。
又比如:「想和別人打招呼但有點不好意思……怎麼辦才好?」當有這樣的不知所措時,也會想起之前的那句話,主動去打招呼。
在心中認定這個道理,始終保持向上的姿態,挑戰自我,是獲得成功的精神基礎。
7、鼓勵孩子多提問。
經常發問的孩子,思慮更加周全,也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不論孩子問什麼,先表揚孩子,讓他們知道提問本身是好事,然後一起尋找答案。
如果孩子在媽媽炒菜時到廚房來問:「媽媽,為什麼***?」先把火關了,聽清楚孩子的問題,為他們指明方向再做飯。
「因為不好意思所以沒問」是最可惜的。學習時放任問題不管,孩子慢慢就會暗示自己「我不擅長這門課」,甚至產生厭惡感。
8、音樂、藝術和運動可以完善人性。
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多才多藝的人。
音樂和藝術,超越了語言和時間,能讓人產生共鳴,並表達自我。
關於音樂,隨便什麼樂器,只要會彈一種就行,沒必要到高超的水平。能夠創造聲音,這本身就是非常好的經驗。不僅可以訓練手、眼、耳的配合,也能加快大腦的運轉速度,還能獲得快樂。
除了藝術以外,運動也不可缺少,既可以鍛鍊身體,又能培養團隊精神。上進心、忍耐力、領導力,統統能在運動中學到。
看完這個視頻,了解了陳美齡的傳奇故事,喵七的感受就是,可能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像她一樣的媽媽,但是我們會努力提高自己,變成那個更好的媽媽,孩子會看到你的努力,也會感謝你的努力。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和健身是僅有兩件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事情,但是我覺得育兒也是一樣的。你會看到一個更加優秀的寶寶的同時,也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世界上所有的雞湯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育兒雞湯不能徹底改變你,但是可以啟發你,溫暖你!
相信最好的你和教育都一樣,還在路上!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遍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愛,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圖片 I網絡
編輯 I 喵七
內容來源 I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繫刪除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