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年後有兩種人,一種是成熟,一種是老。
而大多數人儼然已經成為後者。
年紀輕輕,卻總是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為現狀焦慮,卻沒有勇氣和毅力去改變自己;做任何事都是三分鐘熱度,堅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堅持不下去;整日抱著手機,微博刷到不能再刷,朋友圈裡的消息看了一遍又一遍;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周末只想宅在家裡吃垃圾食品看無聊的電視……
現在的你是否也像這樣:生活習慣凌亂,整日渾渾噩噩,為未來焦慮,但依舊毫無方向和意義地虛度時光。
曾經以為做人就要及時行樂,享受當下,可當懶散成了習慣,不自律成了生活的常態,我卻越來越痛苦,越來越討厭這樣的自己。
當懶惰慢慢吞噬內心,最後只會變得空虛、麻木、自卑和敏感。
王小波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徑。
1、一個自律的人,到底能有多優秀?
自律,是一種無國界的素質。
在阿富汗北部城市阿伊哈努姆的紀念碑上,刻著來自希臘聖地特爾斐(Delphi)的箴言:
"童年時,聽話;青年時,自律;成年時,正義;老年時;智慧;死去時;安詳。不斷鞭策著來往的行人。"
而更多關於自律的倡導,諸如「自律給我自由」等等,很多人都聽過,但入了耳,卻不走心。
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在《自控力》中有一段,「集中注意力,拒絕誘惑,控制衝動,克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人性挑戰。」
所以才有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感覺。
可正因為我們身處於缺乏自律的社會中,自律才顯得特別有意義。
雖然很多事努力了也不見得會有好結果,但還是要堅信厚積薄發的道理,每天堅持精進一點,慢慢靠近夢想。
班傑明·富蘭克林說:「我從未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秀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
你有多自律,就能走多遠,掌控好自己,才能掌控好命運。
2、從此刻開始,告別虛偽
那我們怎樣才能自律?
我認為,只有欲望才能帶來自律。
所有自律的人一定有一個強烈的目標支持他們自律, 自律是很難的,每個人本性就有惰性,能克服惰性是很了不起的。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放棄享受去受苦受難。一個人放下美食走進健身房是因為他對好身材的渴望克服了惰性,學生放下了遊戲拿起了卷子是因為他對好成績,考更好學校的渴望克服了玩心。面對惰性這麼強大的東西,只有用更強大的東西——欲望來克服。所以說欲望並不都是錯的,不是一個絕對的貶義詞,應該下篇推文我們就會說二元論和絕對化的問題。
我一直建議高考生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越具體越好,想去哪座城市,哪個學校,哪個專業,一定要花時間思考,只有明確了才能按照這個目標來要求自己。「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就算你沒有達到目標,也比你漫無目的的成績要好。
同時,自律不是無止境的折磨自己,也不是太過於簡單的犒勞自己,一定要合理,一段時間的堅持以後給自己一些小獎勵,就如同遊戲使人上癮的原理,一定要階段性的獎勵一直激勵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3、你的自律裡,藏著你的福氣
如果在我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有人跟我說要自律,我一定會不屑一顧。
那時候的我,不懂節制的重要性。
認為生活應當豐盛而絢爛,想吃的東西一定要不遺餘力地吃,想愛的人就要不顧一切去愛。
直到不自律成為生活的常態,我才發覺放縱並沒有讓我更快樂。
有段獨居的時光,我經常在晚上點各種外賣。
明明已經點了一份套餐飯,卻仍抑制不住地想吃雞排,就又下單了雞排和奶茶。
我把食物一口接一口地往嘴裡塞,吃到快窒息,吃到最後自己都開始厭惡自己。
第二天卻又開始這樣的惡性循環。
可以支配的時間比在學校的時候多出了很多,一晚上可以將各種綜藝翻來覆去看十幾二十遍。
然而,卻遠遠不如當初自習了一晚上回到宿舍後看一小集日劇來得開心。
和朋友在KTV裡唱歌喝酒到半夜,以為夜夜笙歌才是年輕的證據。
然而,參加再多的聚會,只會讓自己內心更加孤獨與空虛。
周國平說:節制的本質就是認識自己。
只有自律,才能讓你洗盡鉛華,遇見最本真的自己,收穫最純粹的快樂。
我不再暴躁地吃下很多東西,而是學會享受食物最原本的滋味。
慢慢地咀嚼每一口米飯、每一根青菜,只要一點點美味就足以讓我心滿意足。
我不再浮躁地追求別人都有的東西,而是讓心靈真正沉靜下來,做些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我開始傾聽內心的聲音,開始愛上了規律的生活。
我終於明白,人只有懂得了節制、留白的美麗,才能算讀懂了人生。
自律即自由
自律需要常年的堅持,面對種種誘惑,還能堅持如一,這需要強大的內心,讓我們遇事不驚,淡然處之;
自律讓人始終處於向上的姿態,我們的生活更有條理,能真正做到「隨心所欲」的生活,因此會更從容自信,而不是焦慮和不安;
自律讓人想的更多,看的更多,學的更多,玩兒的更多,比慵懶之人不知有趣多少。
自律得來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可以讓你在寬廣的天空中翱翔,可以目光堅定地俯瞰整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