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8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居家群眾依法調處矛盾糾紛913宗,解決困難訴求4360件,進行心理疏導3651人次,宣傳教育84359人次,查找問題隱患262件,整改落實254件……有效預防和化解了社會矛盾糾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哈密市伊州區城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法書記張斌如數家珍、一一道來。
城北街道轄區面積11.9平方公裡,與兵團、鐵路既是鄰居又形同一家。該街道總人口33454戶、78201人,其中鐵路人口就達19401人。街道自今年被確定為哈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單位以來,抱著「首試必成」的信心、決心迎接「大考」,努力蹚出一條具有時代特點、城北特色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
綿綿用力方能久久為功!年初以來,哈密市委政法委針對近年來平安建設中的各項工作進行了認真梳理、拓展、整合和升級,重點對城北街道進行了精準指導,目前該街道的醫療糾紛、金融消費糾紛、勞動爭議、家庭糾紛等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普遍建立,基本形成了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商事調解有機銜接,政法委、法院、司法、公安、民政、婦聯等單位和部門協調聯動,逐步形成了社區吹哨、「三家」報到、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以民安護民生,城北街道正向著良法善治、文明暖城目標砥礪前行。
謀劃「一盤棋」工作聯動
有31棟居民樓的碧綠花園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民生問題的焦點,這個由兵團第十三師開發、伊州區管理的小區矛盾重重,從徵遷工作、物業管理、房屋質量到水電暖都令居民不滿。城北街道祥和社區雖是這裡的「大管家」,但也只是孤軍奮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一直治標不治本。有些居民氣憤地說:「啥也幹不了,還管我們?」
被「懟」的城北街道班子成員決心以問題為導向,深刻理解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開展試點工作是建設高水平平安哈密的必然要求、保障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高標準補齊短板的難得機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於是,城北街道經過一次次摸排、調查,以融合治理、法治治理為切入點,及時召開「兵地聯席會」,到會人員有街道班子成員、祥和社區幹部、兵團第十三師火箭農場相關領導、房地產開發商、居民代表等20多人。把問題擺在桌面上,傾聽民意,各抒己見,現場氣氛熱烈,最終達成共識。兵團施工隊很快進入碧綠花園,修建道路、建設綠地等,9月8日完工。與此同時,主要是兵團第十三師居民的萬家樂平房區由祥和社區管轄,也通過「兵地聯席會」解決了道路修建問題,市政公司施工人員於9月5日進入該平房區。居住在這裡的居民欣聞此舉落地,紛紛奔走相告,「泥巴路」終於要變成「水泥路」了!
祥和社區的幹部和志願者在進行平房區衛生整治活動。(資料圖片)
城北街道陽光社區的「鐵地議事廳」「老鐵說事點」在轄區人人皆知。由於主要住戶是鐵路職工,為此專門設計了新穎的標誌「陽光下行駛的和諧號」,以體現鐵地高效聯動,無微不「治」的鄰裡情誼。
據陽光社區黨總支書記胡冬玲介紹,「鐵地議事廳」和「老鐵說事點」是該社區的兩張名片,「鐵地議事廳」目前已累計開展各類議事活動36次,參加人數達720餘人次,解決熱點難點問題110多件。另外,「老鐵說事點」由社區調解員、法律顧問、老黨員、德高望重人士等擔任說事員、信息員,採用開門說事、評理調事、便民答事的方式解決群眾身邊事。
陽光社區居民王秋愛是「哈密精神」的代表人物,她在33年前為滯留旅客免費送水送飯的感人故事家喻戶曉,如今她是該社區「家庭黨校」校長,從黨建知識到法治宣傳,課堂內容生動而豐富,已成為轄區居民的「必修課」。在該社區黨委的關心支持下,王秋愛還組建了「七彩陽光」義工服務團,分為「紅色文明勸導」「綠色環衛保潔」「橙色扶貧濟困」「白色醫療送診」「金色宣傳教育」「藍色安保巡防」「紫色調解糾紛」,隊員達140多人,大多是鐵路退休黨員及職工、家屬,努力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理念運用到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為哈密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平安建設、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等錦上添花。
精織「一張網」初心為民
城北街道黨工委下設2個社區黨委、10個社區黨總支、1個村黨總支,33個網格黨支部,14個黨小組。據了解,1個網格黨支部大概服務1000戶左右,縱到邊、橫到底的社區網格化管理,讓社會治理的綜合職能下沉到最前沿,並在街道12個社區全面推開,暢通了社區服務的「神經末梢」,初步形成一套黨建統領、融合治理、法治治理、改革賦能、社會參與的「城北特色」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六心」服務:
健全普法工作機制,發揮領導作用「核心」;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聯合普法宣傳「強心」;深入開展依法治理,聯動法律服務「暖心」;突出重點法治宣傳,助力普法教育「攻心」;健全法律服務體系,聯手調解矛盾「舒心」;建立協調聯動機制,聯勤聯防聯控「融心」。
6月26日,社區幹部進行禁毒日宣傳活動。(資料圖片)
「六心」服務與民「心心相印」。城北街道整合了「黨的建設、綜合治理、綜合執法」等信息資源,不斷升級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程度。
在城北街道機輛路社區,社區法官工作室已籌建完畢,現任伊州區人民法院審判員的丁卜海成了這裡的第一任「網格法官」,他的簡歷上醒目地印著八個字——「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在機輛路社區,還有一直為千家萬戶免費提供法律援助的蔡萬鵬律師和李蓉律師。機輛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柔鮮·圖爾遜說:「這些法律顧問都非常熱心,他們主要開展法律宣傳、協助調解糾紛、解答法律諮詢、實施法律援助、指導法治建設等工作。」由於兵鐵地人口密集,機輛路社區為補充力量,又專門聘請了一名律師,共同為社區群眾提供法律保障,讓法治之光時刻守望公平正義。
市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盈今年7月經組織安排,成為城北街道躍進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目前,她正在做「三件事」。第一件是與市正信公證處籤訂協議,約定每年為村民提供3000元法律援助資金;第二件是與君始律師事務所籤訂包年協議,為村民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第三件是依法解決了1名村民與城北街道多年來關於村集體土地使用的糾紛。短短1個多月,劉盈及「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以時不待我的精神,不舍晝夜地開展工作。
今年,哈密市智慧調解系統逐步完善,城北街道人民調解員全部成功註冊帳戶,並及時錄入調解案件,正向著機構人員模塊錄入完成率實現100%、每月案件的錄入率比照紙質報表100%完成、街道調解案例模塊按時上報率100%的「三個百分之百」目標努力。
用好「一根線」匯聚力量
「社區幹部+市、區、街道三級下沉幹部+『訪惠聚』工作隊+網格長+小區長+聯戶長+志願者」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打響後,城北街道因地制宜用好這「一根線」。人們說「社區守住了,街道就守住了,城市也就守住了。」一席話道出了基層社會治理重心要向下沉的重要性,城鄉社區處於黨和群眾連接的「最後一公裡」,一定要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網格作戰成為核心。一切聽黨指揮,一切工作都要精、嚴、細、實和有條不紊。城北街道採取「定人、定崗、定時、定職、定責」五定工作法,實現組織動員在網格、任務執行在網格、問題發現在網格、防控服務在網格、責任追究在網格,真正將「最嚴」管控從「紙上」落到「地上」。同時,充分發揮小區業委會監督作用,壓實物業對小區居家隔離、人員流動管控、公共場所、樓道及電梯防疫責任,推動網格化管控力量進一步提升。
陽光社區老鐵志願者服務隊為轄區老人免費維修下水道。(資料圖片)
在疫情防控最艱難的時刻,經與中鐵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溝通,城北街道與哈密各站段建立聯繫機制,積極開展門口值守、居民勸導、法律宣傳、核酸檢測人員信息核實等工作,協助包聯村、社區開展網格化排查,挨家挨戶登門了解居民外出及發熱情況,同時做好小區居民全方位的服務保障工作,幫助居民購買蔬菜糧油、購水購電、清理垃圾,測量登記體溫,晚上輪班值守,共同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場疫「考」,考出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城北街道除居住著兵鐵地的群眾外,流動人口、外來人員較多,「城北阻擊戰」團結了轄區所有力量,實現「人防+技防+物防」戰「疫」格局,生動展現了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機輛路社區轄區居民田先生說:「我們居家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務、得到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期間,因孩子吵鬧、養狗等一些瑣事,鄰裡之間產生糾紛,社區工作人員調解得妥妥的,讓我們能安心居家!」四川籍外來務工人員張德勝說:「本以為自己是外地人,沒想到社區把我們當自家人一樣關心,家裡有沒有米麵油、勞動合同籤了沒有、娃兒上學有沒有著落……一件件事都想到問到、安排好。太暖心了!我也要為哈密做點事兒。」
一個個創新的「微」治理載體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形成了強大合力。在城北街道,我們看到一個個生動的鏡頭,映射出轄區居民平安、和諧、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