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之初,洪秀全冊封了六個王,既「天國六王」,分別是天王、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
天王一聽就知道最大,不用說,這是洪秀全給自己封的,其他五個王分別是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
這樣問題就來了,除了天王洪秀全,其他幾個王是地位平等的,還是說也有高低之分?有的話,誰大誰小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東王,楊秀清,九千歲
楊秀清生於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家境貧苦,父母早逝,由其伯父撫養長大。由於沒有田地耕種,楊秀清以種山燒炭為業,賣碳時還要承受商人的壓榨,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這種出身環境使他深諳世故,在家鄉一代頗有人緣。
1843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創立了拜上帝會,並在兩廣傳播教義。1845年,馮雲山來到紫荊山區,以私塾師的身份在這裡宣傳教義,在馮雲山的影響下,楊秀清於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 。
起初,楊秀清只是個普通人員,1847年2月,馮雲山在桂平率領會眾搗毀廟宇入獄,洪秀全回廣州營救,地主勢力趁機迫害拜上帝會,此時會中群龍無首,人心動搖。楊秀清在這時站了出來,他自稱「天父下凡」,假裝神靈附體來傳達天父的「旨意」,一時穩住了人心。
馮雲山出獄後與洪秀全回到廣西,二人看到了楊秀清的旁門左道的作用,認為可以加以利用,於是,楊秀清成為了替「天父」傳旨的專人,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拜上帝會的領導者之一。
從1847年到1850年,楊秀清多次藉助「天父下凡」組織隊伍行動,並促使金田起義取得成功。1851年,永安建制,楊秀清被封為「東王」,擔任太平軍統帥,稱「九千歲」,22地位僅次於洪秀全。
西王,蕭朝貴,八千歲
蕭朝貴是廣西宣武人,與東王楊秀清情況差相差無幾,蕭朝貴家境貧困,以耕山燒炭度日。馮雲山於去桂平傳教時,蕭朝貴受其影響,加入拜上帝會。
在馮雲山被捕入獄,教中人心不穩之時,蕭朝貴同楊秀清一起假託天父天兄下凡,穩定了教中人心,在既成事實面前,洪秀全承認了蕭朝貴代言「天兄」的身份,《天父天兄聖旨》中記載了二人之後的一段對話:
天王曰:天兄,太平時軍師是誰乎?天兄日: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俱是軍師也! 洪秀全胞弟,日頭是爾,月亮是爾妻子。馮雲山有三個星出身,楊秀清亦有三個星,蕭朝貴有二個星。楊秀清、蕭朝貴他二人是雙鳳朝陽也!
蕭朝貴本人極具頭腦,他參與了營救馮雲山出獄,動員同族兄弟參與起義,對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他都以天兄下凡的名義做出決策,取得軍事的地位後,他更成為了太平天國名副其實的重要領導者。
洪秀全分封諸王時,蕭朝貴被封「西王」,稱「八千歲」,地位僅次於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
南王,馮雲山,七千歲
馮雲山生於廣東花縣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他自幼熟讀經史,博覽群書,但屢試不第,因反感剝削階級的生活,馮雲山去當了一名私塾師。
馮雲山是洪秀全的老鄉,自幼同學,二人志趣相投,他與農民接觸頻繁,深知農民階層的疾苦,鴉片戰爭後,民間反清聲勢越來越浩大,馮雲山看出清朝的腐朽難以改變,便與洪秀全走上了起義之路。
為了宣傳教義,準備起義活動,馮雲山一直跟隨洪秀全,不離其左右,《天情道理書》有記載:
南王籍錄廣東,家道殷實,前隨天王遨遊天下,宣傳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歷山河之險阻,賞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僕僕風塵,幾經勞瘁,……歷盡難辛,堅耐到底。
在紫荊山區的平在山,馮雲山憑自己一人之力,向這裡的一群燒炭者宣傳上帝才是獨一真神,使這些人對現存制度產生了憎恨,馮雲山把他們組織起來,創立起了拜上帝會,平在山的這群燒炭者,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運動的骨幹力量。馮雲山可以說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奠基者。
1851年,洪秀全宣布建立太平天國,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永安封王時,馮雲山被封為南王,所有官禮制度都有其制定。後世有史學家這樣評價馮雲山:「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 」。
北王,韋昌輝,六千歲
韋昌輝家境殷實,「少讀詩書,知文義,有才華」,馮雲山出獄後曾借宿韋家,與韋昌輝很談得來,韋昌輝由此加入拜上帝教。「金田起義」的成功與韋昌輝也是分不開的,他曾獻盡家財,舉家參加團營,為起義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1851年,韋昌輝被封為右軍主將,不久封后護又副軍師,永安建制時韋昌輝被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次於洪、楊、蕭、馮。
在起義早期,韋昌輝參與了很多軍事政治決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以至於清朝官府把他列為「逆首」,把他的地位放在洪秀全之上。在太平軍出廣西、入兩湖、下兩江、克南京的過程中,韋昌輝也建有戰功,馮雲山與蕭朝貴犧牲後,韋昌輝和石達開成為洪秀全和楊秀清的主要助手,當時軍務先「稟」韋昌輝,再「稟報」石達開,最後「稟奏」楊秀清裁決,韋昌輝的地位僅在楊秀清下一等。
翼王,石達開,五千歲
石達開生於廣西貴縣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但家境在其父親石昌輝去世後大不如前,此後石達開奔走江湖,廣交豪傑,與農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847年,石達開以傳播基督教為名在廣西反抗清朝,洪秀全與馮雲山慕名來訪,協商「共圖大計」,石達開欣然應允,三年後率四千人參與金田起義,被封為左軍主將。
石達開戰功赫赫,他多次率軍擊敗來犯的清軍,他曾二十八天挺近一百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清軍聞風喪膽,曾逼得湘軍首領曾國藩投河自盡,稱其「石敢當」。
石達開被封為「翼王」,意思是「羽翼天朝」,稱「五千歲」,對享樂主義抬頭,石達開潔身自好,佔國庫、選美女等事他從不參與,石達開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封五王詔書》
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在永安發布了《封五王詔書》。其詔書云:
……今特褒封左輔正軍師(楊秀清)為東王,管治東方各國;褒封右弼又正軍師(蕭朝貴)為西王,管治西方各國;褒封前導副軍師(馮雲山)為南王,管治南方各國;褒封后護又副軍師(韋昌輝)為北王,管治北方各國;又褒封達胞(石達開)為翼王,羽翼天朝。以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永安建制的封王詔書中可以看出,東王楊秀清的地位僅次於洪秀全,其他諸王依次位列其下。而天王洪秀全幾乎不理朝政,由此,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很長時間被掌握在東王楊秀清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