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韋昌輝稱「六千歲」,楊秀清稱「九千歲」,其他人呢?

2020-12-24 觀今昔

太平天國運動之初,洪秀全冊封了六個王,既「天國六王」,分別是天王、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

天王一聽就知道最大,不用說,這是洪秀全給自己封的,其他五個王分別是楊秀清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

這樣問題就來了,除了天王洪秀全,其他幾個王是地位平等的,還是說也有高低之分?有的話,誰大誰小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東王,楊秀清,九千歲

楊秀清生於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家境貧苦,父母早逝,由其伯父撫養長大。由於沒有田地耕種,楊秀清以種山燒炭為業,賣碳時還要承受商人的壓榨,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這種出身環境使他深諳世故,在家鄉一代頗有人緣。

1843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創立了拜上帝會,並在兩廣傳播教義。1845年,馮雲山來到紫荊山區,以私塾師的身份在這裡宣傳教義,在馮雲山的影響下,楊秀清於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 。

起初,楊秀清只是個普通人員,1847年2月,馮雲山在桂平率領會眾搗毀廟宇入獄,洪秀全回廣州營救,地主勢力趁機迫害拜上帝會,此時會中群龍無首,人心動搖。楊秀清在這時站了出來,他自稱「天父下凡」,假裝神靈附體來傳達天父的「旨意」,一時穩住了人心。

馮雲山出獄後與洪秀全回到廣西,二人看到了楊秀清的旁門左道的作用,認為可以加以利用,於是,楊秀清成為了替「天父」傳旨的專人,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拜上帝會的領導者之一。

從1847年到1850年,楊秀清多次藉助「天父下凡」組織隊伍行動,並促使金田起義取得成功。1851年,永安建制,楊秀清被封為「東王」,擔任太平軍統帥,稱「九千歲」,22地位僅次於洪秀全

西王,蕭朝貴,八千歲

蕭朝貴是廣西宣武人,與東王楊秀清情況差相差無幾,蕭朝貴家境貧困,以耕山燒炭度日。馮雲山於去桂平傳教時,蕭朝貴受其影響,加入拜上帝會。

在馮雲山被捕入獄,教中人心不穩之時,蕭朝貴同楊秀清一起假託天父天兄下凡,穩定了教中人心,在既成事實面前,洪秀全承認了蕭朝貴代言「天兄」的身份,《天父天兄聖旨》中記載了二人之後的一段對話:

天王曰:天兄,太平時軍師是誰乎?天兄日: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俱是軍師也! 洪秀全胞弟,日頭是爾,月亮是爾妻子。馮雲山有三個星出身,楊秀清亦有三個星,蕭朝貴有二個星。楊秀清、蕭朝貴他二人是雙鳳朝陽也!

蕭朝貴本人極具頭腦,他參與了營救馮雲山出獄,動員同族兄弟參與起義,對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他都以天兄下凡的名義做出決策,取得軍事的地位後,他更成為了太平天國名副其實的重要領導者。

洪秀全分封諸王時,蕭朝貴被封「西王」,稱「八千歲」,地位僅次於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

南王,馮雲山,七千歲

馮雲山生於廣東花縣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他自幼熟讀經史,博覽群書,但屢試不第,因反感剝削階級的生活,馮雲山去當了一名私塾師。

馮雲山是洪秀全的老鄉,自幼同學,二人志趣相投,他與農民接觸頻繁,深知農民階層的疾苦,鴉片戰爭後,民間反清聲勢越來越浩大,馮雲山看出清朝的腐朽難以改變,便與洪秀全走上了起義之路。

為了宣傳教義,準備起義活動,馮雲山一直跟隨洪秀全,不離其左右,《天情道理書》有記載:

南王籍錄廣東,家道殷實,前隨天王遨遊天下,宣傳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歷山河之險阻,賞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僕僕風塵,幾經勞瘁,……歷盡難辛,堅耐到底。

在紫荊山區的平在山,馮雲山憑自己一人之力,向這裡的一群燒炭者宣傳上帝才是獨一真神,使這些人對現存制度產生了憎恨,馮雲山把他們組織起來,創立起了拜上帝會,平在山的這群燒炭者,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運動的骨幹力量。馮雲山可以說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奠基者

1851年,洪秀全宣布建立太平天國,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永安封王時,馮雲山被封為南王,所有官禮制度都有其制定。後世有史學家這樣評價馮雲山:「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 」。

北王,韋昌輝,六千歲

韋昌輝家境殷實,「少讀詩書,知文義,有才華」,馮雲山出獄後曾借宿韋家,與韋昌輝很談得來,韋昌輝由此加入拜上帝教。「金田起義」的成功與韋昌輝也是分不開的,他曾獻盡家財,舉家參加團營,為起義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1851年,韋昌輝被封為右軍主將,不久封后護又副軍師,永安建制時韋昌輝被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次於洪、楊、蕭、馮。

在起義早期,韋昌輝參與了很多軍事政治決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以至於清朝官府把他列為「逆首」,把他的地位放在洪秀全之上。在太平軍出廣西、入兩湖、下兩江、克南京的過程中,韋昌輝也建有戰功,馮雲山與蕭朝貴犧牲後,韋昌輝和石達開成為洪秀全和楊秀清的主要助手,當時軍務先「稟」韋昌輝,再「稟報」石達開,最後「稟奏」楊秀清裁決,韋昌輝的地位僅在楊秀清下一等。

翼王,石達開,五千歲

石達開生於廣西貴縣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但家境在其父親石昌輝去世後大不如前,此後石達開奔走江湖,廣交豪傑,與農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847年,石達開以傳播基督教為名在廣西反抗清朝,洪秀全與馮雲山慕名來訪,協商「共圖大計」,石達開欣然應允,三年後率四千人參與金田起義,被封為左軍主將。

石達開戰功赫赫,他多次率軍擊敗來犯的清軍,他曾二十八天挺近一百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清軍聞風喪膽,曾逼得湘軍首領曾國藩投河自盡,稱其「石敢當」。

石達開被封為「翼王」,意思是「羽翼天朝」,稱「五千歲」,對享樂主義抬頭,石達開潔身自好,佔國庫、選美女等事他從不參與,石達開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封五王詔書》

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在永安發布了《封五王詔書》。其詔書云:

……今特褒封左輔正軍師(楊秀清)為東王,管治東方各國;褒封右弼又正軍師(蕭朝貴)為西王,管治西方各國;褒封前導副軍師(馮雲山)為南王,管治南方各國;褒封后護又副軍師(韋昌輝)為北王,管治北方各國;又褒封達胞(石達開)為翼王,羽翼天朝。以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永安建制的封王詔書中可以看出,東王楊秀清的地位僅次於洪秀全,其他諸王依次位列其下。而天王洪秀全幾乎不理朝政,由此,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很長時間被掌握在東王楊秀清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韋昌輝發動天京事變,殺害東王大批下屬,給太平天國帶來多大危害
    後人評價說,東王楊秀清在的時候,太平天國有日闢千裡之勢,但是,楊秀清一死,太平天國,疆土日促。這就是這個危害的顯露。那麼,韋昌輝發動天京事變,殺死楊秀清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殺死他的這麼多的下屬?甚至石達開回到天京的時候,譴責韋昌輝的時候,韋昌輝還要殺死石達開。石達開逃走後,韋昌輝殺了石達開一家,使得石達開率軍回來勤王。
  • 為何誅殺楊秀清的是韋昌輝,而不是手握重兵的石達開?
    1856年九月,太平天國攻破清軍向榮統帥的江南大營後,天京之圍即告解除,太平天國達到了最強盛時期。戰爭的勝利推進卻隱含著權力的爭奪,天國內部矛盾不斷趨於白熱化,楊秀清逼洪秀全封「萬歲」的做法震驚朝野,洪秀全也對東王楊秀清起了殺心。
  • 太平天國「開國六王」的結局:兩位被凌遲處死,無一善終
    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歲生日,拜上帝會的數萬教眾齊聚金田村,誓師起義。之後洪秀全自稱天王,又在攻下永安城後,分封諸王。其中楊秀清被封為東王,稱九千歲;蕭朝貴被封為西王,稱八千歲;馮雲山被封為南王,稱七千歲;韋昌輝被封為北王,稱六千歲;石達開被封為翼王,稱五千歲。
  • 歷史名人: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傳奇的一生……
    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參與發動金田起義,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為東王,稱九千歲,是太平天國重要領袖之一。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後,楊秀清已經集教權、政權和軍權於一身,是太平天國實質上的首領。1856年9月,楊秀清在天京事變中被殺害,家人僚屬幾無倖免。
  • 太平天國二把手楊秀清,只是一個燒炭工出身,哪來的軍事指揮能力
    永安建制時洪秀全自稱「天王」,以楊秀清為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幾個月之後,洪秀全又以天王的名義加封以上五位統帥,分別為:東王、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不僅如此,洪秀全還明確了楊秀清的地位: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 天京事變中的韋昌輝:本是「奉詔勤王」,卻成眾人討伐之對象
    說起北王韋昌輝,估計大夥印象不是很好,為啥呢?因為他是「天京事變」的劊子手,1856年9月至11月的那場慘案,與其脫不了干係。9月,韋昌輝接到「誅楊密詔」後,率所部3000精銳星夜兼程趕回天京勤王,誅殺楊秀清。
  • 太平天國中諸王的實力如何,為何東王楊秀清被稱為天國第一名將?
    但太平天國運動其興也快,其亡也速,在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攻破,這也標誌著天平天國運動徹底失敗,不過在這過程中,天平天國內部卻湧現出了一群極為「出色」的人,其中的代表就是天王洪秀全分封的諸王。那麼太平天國中諸王的實力如何,為何東王楊秀清被稱為天國第一名將呢?
  • 他是太平軍裡的「張飛」,被當槍使,一手造成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此時的韋昌輝,就和桃園三結義的張飛差不多,散盡家財,為兄弟們打造武器,史載:開爐火打刀槍,共除妖魔。金田起義爆發後,韋昌輝的職責是軍政合一,而且拿人手軟吃人嘴短,大家對韋昌輝是畢恭畢敬,以致滿清官府,一度認為韋昌輝才是逆首,上報奏摺的名字排位,還在洪秀全之上。太平天國的前期發展很快,韋昌輝的位子,也一直很靠前。
  • 太平天國內訌詳細講解
    按太平天國的宗旨理論,天王洪秀全是上帝之子,是上帝派來解救人間的最高代表,而楊秀清在起義前,會眾思想動搖的危機時候,和西王蕭朝貴聯手搞了「天父天兄」(註:拜上帝會稱上帝為天父、稱耶穌為天兄)下凡的把戲,也就是說,一旦楊秀清「
  • 定都天京後,手握實權的楊秀清,為何卻鬥不過洪秀全?
    說起太平天國,就繞不開東王楊秀清。他的生死,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分成了氣質秉性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楊秀清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定都天京後,更是掌握著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實力還要在天王洪秀全之上。可是,手握軍政大權的東王不但沒能取洪秀全而代之,反而被洪秀全先下手為強,一夜之間,殺了個乾乾淨淨。
  • 165年前的今天,太平天國第一人,七千歲南王馮雲山中炮身亡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165年前的今天,1852年6月10日,太平天國第一人,七千歲南王馮雲山中炮身亡(馮雲山畫像)馮雲山(1815—1852年),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他與洪秀全是同學好友,共同創建了上帝會。
  • 太平天國諸王中 為何只有楊秀清能威脅洪秀全的地位?
    1856年發生的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高層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的結果,也是導致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關鍵事件。天京變亂的導火索,為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二人之間的矛盾。比如我們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提到,太平天國舉辦「科舉」,由楊秀清出題,早期的題目尚是「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制策」,後來則變成了「四海之內皆東王」。此為楊秀清企圖自抬身價而貶低洪秀全的一個例證。關於迫使洪秀全先發制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天王與東王間的稱號之爭。
  • 太平天國的5大王結局如何?無一善終,而且還有一位被凌遲處死
    在金田起義後不久,洪秀全就在武宣東鄉登基,自封天王;在勢力壯大一點後,洪秀全便開始分封諸王,其中楊秀清被封為東王九千歲,蕭朝貴被封為西王八千歲,馮雲山被封為南王七千歲,韋昌輝被封為北王六千歲,石達開被封為翼王五千歲;這五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五大王,但這五人的結局卻都很慘,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個慘法吧。
  • 權傾天國的楊秀清怎麼那麼容易就被殺死?背後的真相讓人驚恐
    說起歷史上的權臣,沒有人比太平天國的東王楊秀清。因為其他權臣最多掌握政權軍權,哪怕把皇帝當傀儡,表面上也得稍微尊重一下。而楊秀清,在這個以拜上帝教為號召起義的太平天國中,他除了掌握政權軍權之外,還掌控了最高的神權——天父代言人。
  • 楊秀清明明掌握實權,卻被無權的洪秀全輕易打倒,這是為什麼
    (楊秀清劇照)我們知道,太平天國的教權、軍權、政權,實際上都是由楊秀清在掌控。洪秀全天王的名頭,只不過是一個虛銜。那麼,真正的領導人楊秀清,為什麼會被手中無權的洪秀全輕易除掉呢?「天父」問洪秀全:「你和東王都是我的兒子,如今東王立下大功,為何還只是稱九千歲?」洪秀全會意,迅速回答說:「東王立下大功,也應當是萬歲。」「天父」繼續問:「那東王世子也還是千歲嗎?」洪秀全繼續老實的說:「東王既稱萬歲,那麼世子也當是萬歲,世代都是萬歲。」「天父」滿意地回答說:「我回天了。」此事之後,洪秀全已經完全明白了楊秀清的野心。
  • 韋昌輝以自己的「自私」,生動地闡釋了什麼叫「豬隊友」!
    通常,糧食過完稱之後,會領取一張收據,以證明自己已經納糧,可是,當時納糧人多,韋家父子已是疏忽竟然忘了。倆人累死累活快要走到家時,才想起此事,急忙忙趕回納糧點時,當地官員矢口否認,並認定韋家還未交稅,令其補繳。這件事給韋昌輝帶來極大的震動——手裡再有錢,在官爺的面前也得裝孫子。
  • 太平軍水兵「譁變」,韋昌輝被杖責數百大板,原因何在?
    此時,楊秀清為平息眾怒,表演「天父下凡」,在公眾場合杖責北王韋昌輝數百大板,讓他幾天走不了路。韋以成《天國志》記載:「東王杖北王數百以謝唐正才(水兵將領),至不能起。」可知,楊秀清下手非常狠,韋昌輝很痛苦,也很沒面子。韋昌輝,上帝「第五子」,冊封北王六千歲,地位僅次於東王楊秀清。水兵「譁變」,主管水兵工作的韋昌輝應當負責,但不一定非要杖責不可。那麼,楊秀清為何要杖責韋昌輝呢?
  • 韋昌輝的殘忍是如何煉成的?
    方孝孺不是跟朱棣爭奪帝位的人,也不是手握重兵威脅朱棣帝位的人,也沒有提起筆像駱賓王罵武則天一樣把朱棣罵一頓,怎麼算是朱棣的敵人呢?不跟你合作就把人家殺掉滅門? 再一個值得說道一下的人是太平天國的北王韋昌輝。 都說農民勤勞、勇敢,也有人說老實巴交,或有些小狡黠,總之不壞。不壞是因為沒到那位置。
  • 此人因遭人侮辱,毀家紓難參加太平天國,卻被說成是投機分子
    永安分封時,太平天國一共有六王,但是和代表天父的楊秀清、代表天兄的蕭朝貴以及代表天父次子洪秀全比起來,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三人的權力稍微還是要弱了點。 從楊秀清的行為來看,他也的確不是個念舊情的人。在天國之中,地位僅次於天東南西北翼六王的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都曾因為一點小事兒受到過他的懲罰,甚至天王洪秀全之兄洪仁發、北王韋昌輝以及洪秀全本人,都被他拿著天父下凡的令箭受到了杖責。
  • 太平天國的首領居然是一個西洋人?清軍當年的情報搜集有多糊塗!
    再加上當時會內其他人,名聲都比洪秀全響亮,如馮雲山是拜上帝會創始人,韋昌輝父子是金田富戶,胡以晄出身廣西著名富戶胡家,金田起義的實際組織者也是蕭朝貴,他們幾個人的名頭,自然要比廣東花縣「外來戶」、又經常深藏不出的洪秀全響亮得多。 李星沅畢竟是道光朝的名臣、能臣,他總算在金田起義之後不久的1851年1月,得到了「首逆」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