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推翻封建清政府後,為什麼沒有恢復漢服,反而流行了中山裝?

2020-12-14 魏青衣

說起來漢服,或許許多人對漢服的印象就是漢朝的服飾,是一種非常唯美的服飾。

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女性對漢服也是極其喜愛的,相對而言,漢服確實有漢服的美感,但漢服的缺陷也很明顯,太臃腫,不方便運動。這是中山裝流行起來的理由嗎?因為漢服行動不便,所以曾經席捲華夏大地的漢服遭到了抵制,而靈活得體大方的中山裝卻流行了起來。當然不是這個原因,其實在很久以前,古人怎可想不到設計出方便運動的漢服呢?只是現在流行的漢服早已經與曾經不一樣了。

現在流行的漢服,其實在幾十年之前,還不叫漢服,衣服就是衣服,封建兩千年來,雖說華夏大地上的百姓穿著風格一直在變,但除了關乎禮儀祭祀的服飾以外,百姓的穿著也都是隨著時代變化的,是一種傳統服飾,卻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

那麼,中山裝這種服飾,就是孫中山引進的一種新概念,一種新的服飾,推廣會不會顯得有點唐突了?

當然不會,雖然中山裝與百姓穿著的傳統服飾差別不小,但中山裝卻很受某些人的歡迎。

清朝的時候,中國就派出去過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大多對國外先進文化有一種嚮往,無論是國外的文化,還是國外的服飾,都是這群人追捧的對象。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國內穿西裝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大多都是出過國,留過學的,這些人引導的是中國的走向,因此,西服逐漸的成為了一種中國上層人物在聚會時穿著的標準禮服。

對於外國文化,孫中山先生自然是既喜歡又討厭,中國需要變革,但卻又不能完全照搬洋人那一套,從服飾上說吧,西服在中國的影響雖然變大了,但中國人真的能夠完全照搬外國那一套嗎?當然不可以,特別是西裝的價格還極其昂貴,不是普通人消費得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孫中山先生設計出了中山裝。

中山裝使用的是外國廉價的布料,在樣式上與西服有類似的地方,卻又不完全相同,是一種新時代的服飾,既方便實用,價格還低廉,最是適合當時的中國人穿著。

與中山裝一起流行起來的,還有旗袍之類的女子服飾,這些服飾無不得體大方,既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思想,又受到了中華傳統思想的影響,一時間風靡了整個中國。

傳統的漢服畢竟是封建傳統的代表,若是恢復傳統的漢服,便是顯得有點開了歷史倒車的樣子,若是直接套用西服,又顯得太過崇洋媚外,兩相比較之下,穿著新時代的中山裝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相關焦點

  • 民國為何不恢復漢服,而是流行中山裝?四大原因表明漢服不佔優勢
    漢服是古代中國的傳統服飾,從產生以來,就一直經歷著歷朝歷代的革新,因此漢服也有明制、襦裙之分,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在清朝時流行的服裝是滿族的傳統旗服,漢服被取締。 清朝流行滿族服飾可以理解,但是在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清政府被推翻後,漢服卻沒有被恢復,社會上流行的卻是新出現的中山裝,這是為什麼呢?
  • 清朝滅亡後,為什麼漢服沒有得到復興,原因就一個
    但是現在漢服卻很難得到恢復,更不要說是流行了,所以很多人對這些問題就非常好奇,畢竟喜歡漢服的人這樣多,中國又有這麼多的人口,那為什麼漢服得不到推廣呢?很多人覺得漢服不能流行,就是因為漢服在現在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現在有商家對漢服進行大幅度的改良,讓漢服並不能像秦朝和漢朝那樣。
  • 網絡上爆火的漢服,曾被中山裝所取締,四個因素指出漢服不佔優勢
    在滿清時期流行他們民族的服飾可以理解,但是在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何漢服卻仍然沒有被恢復,反而另一種服裝流行起來,那便是中山裝,這到底是為何呢?在民國政權成立以後,為了解放群眾的思想,便捨棄了漢服。並且在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就立馬頒布了《服制條例》,大力推崇衣服上的變革,這也是國家體制和國民相貌一同發生變化。
  • 日本印度等國都有「國服」,我國也該推出「漢服」或「中山裝」
    武昌蛇山麗人行在我國,商、周興上衣下裳,秦、漢興漢族袍服,隋、唐興高腰襦裙,清朝興長袍馬褂,民國興中山裝。據我淺見,「唐裝」不過是唐代改制的「漢服」,和「漢語」接軌,還應該稱「漢服」。國人現在穿的「漢服」甚至所謂日本的「和服」,都不可當真。因為無論從面料、印染和做工,都不屬2000多年前那個時代。所以我認為,現在的「漢服」,充其量屬於「改良式」,只能算是眾多服裝中的一個「品牌」。說起「品牌」,現代、當代男性(甚至女性)穿著年代最長、最普及的,當數「中山裝」。
  • 漢朝是清朝的「禁服」,乾隆為什麼卻對漢服情有獨鍾?原因有2個
    關於漢服的來源,其「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最後定型於周朝,可以說歷朝歷代的帝王、大臣們及民眾都要穿愛穿的服裝,可是到了清朝卻遭遇了「黑白轉換」。眾所周知,清朝統一天下,正式立國後,清朝皇帝下了一道剃髮易服令,想讓所有漢族人變成滿族的樣子。
  • 漢服、唐裝、長袍、中山裝……到底哪種才是真正的「國服」?
    我們習慣把這樣的傳統服飾叫做「漢服」。漢服的主要形制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在一起)、「襦裙」制(襦為短衣)、「通裁」制(長衫、外披)。這樣的服飾特點始於周朝,止於明朝。期間3000多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制度改變並不大。
  • 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為什麼中國人沒穿漢服?
    那麼我們中國人數最多的漢族,為何沒有繼承下來穿漢服的習俗呢?其實服裝作為一個民族精神的外在體現,如果不是遭受外力的強烈衝擊,民俗不會輕易改變,為什麼中國人不穿漢服,只因這個歷史原因,導致這個傳統丟失……中國封建王朝在清朝之前,其實就是不斷漢化的過程,而在清軍入關當家作主後,我們尊崇的漢族文化逐漸被拋棄。
  • 美國華人流行拍漢服或民國風全家福
    中新網4月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全家福絕對不再是攝影棚正襟危坐那麼簡單,美國一些華人年輕人喜懷舊風,拍攝漢服或民國風全家福,展示傳統中國人的風骨。華人Vivian王一家六口拍攝漢服全家福。
  • 好好的一件中山裝,為什麼這麼多人把它認成日本校服?
    記得小時候祖父總是在出門前把衣服燙的平平整整的,然後不苟言笑的訓斥著我們這些不聽話、不懂事的後輩,所以在我印象中「中山裝」就深深的烙下了嚴肅、老派、不近情理的色彩。但其實以中山裝為代表的民國服飾,大有講究。
  • 中國· 新文藝復興,始於「漢服」
    直到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下達剪辮子令,「剃髮易服」才正式宣告終結。中山裝那麼,在剪掉辮子之後,中國人重新穿起漢服了嗎?沒有。時代的特性直接帶動了中國人的著裝需求,當中國人推翻了腐朽的滿清政府時,剪掉了辮子。當中國人提倡勤儉街與發奮自強時,穿上了中山裝。當求發展需求被提上日程時,又搖身一變穿上西服以接軌世界。可以說,近百年的中國是一個將務實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國家,這在以前封建王朝時是難以想像的。
  • 民國之後,該穿什麼衣服才能符合新潮流?旗袍和中山裝由此而生!
    民國之後,該穿什麼衣服才能符合新潮流?旗袍和中山裝由此而生!在民國時期,風俗的轉變帶來的是很多觀念以及生活上的變化,除了剪辮子還有廢止纏足等陋習之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了極大的改善,也是讓中國逐漸步入一個現代化社會的步調。
  • "中山裝"因孫中山成政治符號 曾是革命時尚的服裝
    (資料來源:陳蘊茜《身體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學術月刊》2007年第9期;中山日報《中山裝:國服?民族服?》)  因孫中山而成政治符號  作為反清革命的領袖,孫中山深諳改易服裝的政治象徵意義,也將斷髮易服視為革命性標誌。
  • 「漢服熱」背後的身份焦慮 中式服裝今安在?
    這也是作為中國社會主體的漢族,始終沒有一套嚴格意義上流傳下來的民族服飾的原因。  儘管圍繞著「漢服」是否能代表中國人的服裝、是否僅是形式主義、以及「漢服運動」背後的商業動機等等,各方爭論不下,但有一點各爭論方基本認同,即「服裝是人的第二張皮膚,人類通過服裝系統來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認同和自信。這樣的行為也是青年人的一種民族文化的自覺。
  • 如何識別「中山裝」和「日本學生裝」?
    文 | 春梅狐狸我有時候會驚異於世人的健忘,「學生裝」並非多久遠之前的事,甚至曾經全國流行,結果我們現在看到卻都喊作了「中山裝」。而「中山裝」似乎是多麼普遍的東西,可是我們就是看不對、穿不對、做不對……為啥呢?本文只說一件事——「中山裝」和「學生裝」還有其他類似的「XX裝」要怎麼區分?
  • 科普:中山裝口袋數量,扣子數量,每個口袋和每顆扣子的含義
    ,而中國傳統的服裝卻是在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定下,不管是漢服、唐裝等,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直到民國年間,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以前服裝的基礎上,設計出來。我國很多的政治人物都穿這件衣服,在1980年之前,中山裝是中國民眾最主要的服裝樣式,而如今中山裝也成為了國家的正式禮服。那麼大家對於中山裝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它有多少個口袋,多少顆扣子和每個口袋、每顆扣子有什麼樣的含義嗎?
  • 趨洋與求新,保守與融合:細說民國初期衣著服飾的特徵與流變!
    民國禮帽二、民國政府剪辮令頒布後,理髮業開始發展,各式各樣的帽子開始流行開來剪辮風行後,講究式樣的理髮業逐漸取代單調的剃頭業。帽子的功能和式樣也有了改變。在傳統社會,帽子用於保暖、防曬。士大夫的帽子也是地位、官階的標誌。民國以後,帽子不再顯示官階之別,而裝飾性作用明顯增強。
  • 人文周刊·百家:穿中山裝的民國荷蘭大使館
    荷蘭大使館舊址  在南京,頤和路街區已經成為一張城市名片,數百座民國時期的西式建築被列入歷史風貌區,作為建築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然而,就在這片被譽為「萬國博覽會」的超級街區中,鳳毛麟角地散落著幾幢採用西式建築材料和結構體系,卻呈現出中國傳統外觀式樣的建築物,猶如出現在一場西裝革履派對中的幾位身著中山裝的紳士。  位於老菜市路和水佐崗路交叉口東南角的荷蘭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就是一座身著「中山裝」的老房子。
  • 話說中山裝的歷史淵源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將許許多多事物薰陶得紋彩絢爛,折射著自身的博大精深,有關中山裝的文化就是如此。中山裝,又稱中山服,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命名,流行於世。中山裝的造型頗為講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都是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的內容而來,並且還有一定寓意。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指治國的綱紀禮、義、廉、恥。
  • 漢服照到底能不能上結婚證?還得看你對漢服,有沒有誤解!
    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清末民國初消失在西化大潮中,漢族傳統服飾已經在風風雨雨中,綿綿延續數千年。毫不誇張說,漢族傳統服飾,不僅僅是一件衣服,它記載了漢族的歷史與文化。其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 春梅狐狸:從「中山裝」到新「中式禮服」,我國外交新時代的禮服華章
    推翻帝制以後,中華民國的第一份《服制》就顯得平民許多,只分為了大禮服和常禮服。其中大禮服照搬了西式禮服,常禮服裡才出現了中國傳統服飾,並且另外還是列了西式服裝的選擇。這種中西服飾並行的路線,到了民國十八年和三十一年時期再次修訂《服制條例》依然被保留,所變化的是,禮服被進一步簡化只保留了常禮服,而西式服裝開始出現「詰襟」和「中山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