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有兩面像:一面是碩果纍纍的豐收,一面是寒霜枯草的悲寂。這個循環交錯的季節,歷來被人們賦予各種涵義:杜甫眼裡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漢武帝口中則是「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王維筆下又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千百年來,吟誦秋日的佳句各式各樣,但唯獨缺少一種勃勃生機。在人們看來,秋是伴隨著白露、 寒霜,終結作物生機的開始。秋是悲涼的,又是枯寂的,是充滿悲傷氣息的季節。但劉禹錫的《秋詞》,僅是開篇10字,就為秋天下了新的定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秋詞》
自古以來,你們一遇到秋天,想到的就是悲寂、悽涼,可我劉禹錫卻說秋天比春天更有朝氣。仔細品味之後,劉禹錫目空一切、直指本源的執念令人動容。太多的時候,我們認識一件事物,往往從他人評價開始。而又局限於他人的認知之中,無法做出自己的獨立思考,這就是國人的盲從性。
在王叔文改革中,牽連貶官朗州的劉禹錫。人生失意時,寫出的《秋詞》不僅沒有絲毫蕭瑟之意,反而說秋天遠比生機勃勃的春天都要美好。那麼劉禹錫眼中的秋天,是什麼樣的呢?
晴空一鶴排雲, 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
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一隻仙鶴衝破雲層飛向晴空而去,也激發了我的詩情飛揚向那碧落雲霄。劉禹錫的筆下,沒有秋日的蕭瑟、枯寂,而是一派秋高氣爽、晴空萬裡的宏偉景象。這種打破長期固有認識,選擇秋天另一面的立意,就是劉禹錫《秋詞》別具一格的原因。
而且,在描寫秋高氣爽景象時,劉禹錫也抒發了「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個人情感。時年34歲,剛剛經歷王叔文改革失敗,貶到朗州作司馬的劉禹錫。不僅沒有任何哀怨、不忿,反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秋日的景象,這就是《秋詞》中劉禹錫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思想態度。
在《秋詞》的後兩句,劉禹錫對秋的理解和個人情感融為了一體。他眼中的秋,不再是枯澀、蕭條的秋日,而是秋高氣爽、晴空萬裡的美景。仕途失意,流落朗州也不再讓人心中煩悶、頹廢,詩情也能讓他開懷大笑、面對人生起起伏伏。
《秋詞》的後兩句,景與情交融為一體,兩者互為表裡。樂觀地看待秋天的景色,察覺蕭瑟之外秋高氣爽的另一面;積極看待仕途的失意,盡情舒展詩意上的才華,這就是劉禹錫《秋詞》的真意。
什麼是秋?秋又有什麼含義?這一切本就是由人規定的。人們將一年劃分為四季,第三個季節命名為秋,那就有了秋;很多人覺得秋天霜露降溫、草木枯黃,這種氛圍很悲寂、悽涼;那久而久之,這種秋的自然時刻,就被人為賦予了悲寂、悽涼的含義。
從根源上說,秋和秋的含義,都是長久以來的一種人為的普遍認識。劉禹錫認為,這種普遍認識,不符合自己的認知,所以就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而後一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出了自己仕途受阻後,足以將詩情引上碧霄的豪情。
整篇《秋詞》寫秋的背後,最璀璨的就是劉禹錫不拘於常理的灑脫,而這份灑脫不羈,為枯寂的秋意賦予了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