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唱二首.其一》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皆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們所讀的詩並不總是關於兒女情長,憂國憂民的,也可以是對事物的詠嘆,比如小到青苔蟲豕等,大到高山流水,古木花草;可以是性情品味,比如嗜酒愛茶,弈棋垂釣,彈琴作畫,遊山玩水,四季風情等等。而今立秋,讓我們讀一讀關於秋天的詩歌吧。等我們讀一下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其一,我們就應該會感覺到,原來秋天並非是一貫的老氣愁悲的,也可以是另外一番與眾不同性情。
劉禹錫傳下來的詩詞一共有八百多首,世人都稱他為劉賓客,因為他在暮年曾經做過太子賓客的官職。劉禹錫的詩歌以精煉含蓄著稱,詩句多豪邁之氣,盡顯古時侯儒生士子威武不屈,百折不撓的氣節和精神,因而被後世之人譽為「詩豪」。劉禹錫這個雅稱中的「豪」字,便可以在《秋詞二首》裡體現出來。
白馬獨家譯詩:每當秋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總會有悲涼孤獨的感覺,從古時候到現在都這樣。可我卻想說:秋天要比春天好!晴朗的日子裡,一隻白鶴翻振著翅膀,奮力地推開身邊的雲朵,向天空深處飛去。這景象便把我高昂的詩情引領到九霄雲外去了。
悲是悲嘆,悲觀的認為。寂寥,蕭條,荒涼,寂寞。春朝就是春天的意思。「朝」本來是指早上,後人用它代指一天,比如:一朝,明朝,就是分別指一天,明天。排,分開,劃開。排雲上,指劈開雲層,奮力向上飛。詩情,有人解釋為是作詩的情緒或者興致;白馬認為這樣解釋有失偏頗。詩情其實可以是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可以是一種對個人心中唯美主義的嚮往,可以是某一特定時刻在特定的環境下的殊妙感受,會不會作詩都無所謂的。它是一種情懷和志向。就像我們現代人經常說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個詩和遠方就是我們心中的詩情之一。碧霄指的是藍天。
讀這一首詩時,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詩人劉禹錫在寫它時的個人遭遇和時代背景。詩人寫下這首詩前是已經遭受了兩次貶官的經歷。他在長安初登科後先任監察御史,後當上屯田員外郎等官職。再後來參與了唐順宗時的永貞革新,即二王八司馬事件。由於唐順宗李誦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並實行一套針砭時弊,振興經濟,奪宦官軍權的辦法,得到了人民的極大歡心。但不久順宗患風疾不能講話,上下溝通出現偏頗,革新集團內部起訌,這場行動進行了僅六個月多就被迫終止了。同時唐順宗被迫下臺,在宦官威逼之下,禪位給太子李純,李純就是唐憲宗。憲宗上位後立即把王伾,王叔文等十人流放下貶,更慘的是王叔文,竟被賜死。
這十人裡包括了劉禹錫。劉禹錫當過監察御史等官,此刻外放被貶為連州刺史。但宦官及其黨羽又通過朝議,認為對劉禹錫懲罰太輕,於是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市一帶。仕途上遇到這麼大的變故,對其他來說定是痛不欲生的,可對劉禹錫來說,這反而更加激發了他昂揚向上的精神:我不服!於是乎他就像踩不死的小強,頑強的在那裡生存了下來。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就拋出人們一貫的思想,一到秋天就會感嘆這個季節的蕭瑟悲涼,並且從古時候到現在都這樣。人們都這樣想,而詩人卻不這樣想:我言秋日勝春朝。我認為秋天比春天要好得多。第一句擺出來常人的觀點,第二句擺出了自己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詩人不贊同人們悲秋的思緒。這是詩人以議論開頭,開宗明義,闡明自己的觀點。
那麼怎麼證明自己「秋日勝春朝」觀點呢?接下來詩人便像寫議論文一樣,找事物以佐證自己的觀點了:晴空一鶴排雲上。你們瞧:在天高氣爽的晴朗日子裡,正有一隻白鶴振動著雙翅向遠方飛翔,並且它越飛越高。它穿過疏淡的雲層,扇動著的翅膀像乘風破浪的舟楫一樣,分開雲朵,引頸前衝。這一句讓我們可以感到神清氣順,興致博發,大展宏圖,前程在望,心靈震撼。其力道如滿弓飛鏃,激越不息。
詩人在這一句裡用上了一個「排」字,鏗鏘有力,發人深省。這隻鶴的形象其實就是詩人自己的形象,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正如鶴立雞群,鳳鳴碧霄。白馬覺得,詩人用這個「排」字是因為在唐順宗時期王叔文朝政變革失敗的背景下,詩人仍然是在堅持這次變革的主張。他在詩中以文字為靈魂,力排眾議,砥礪奮進,不認輸!真正的體現了一位傲骨錚錚的士大夫形象。
白鶴在我國古代文化裡本來是吉祥長壽,仙氣沖天的象徵。在這首詩裡詩人卻用來作為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意象,給人以灑脫不羈,銳意進取的啟發。一如三國裡的那個先主劉備,屢戰屢敗,依然屢敗屢戰,終於克成大業。對了,那劉備還真和劉禹錫同祖呢,他們兩個都系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只是恐怕劉備要輩分高些了。不過白馬覺得這一族劉姓人都挺隱忍的。
詩的最後以「便引詩情到碧霄」作為結句,是從客觀到主觀角度的轉換。也就是詩人由第三句所見的雄壯景觀,引領著自己詩情盎然地意識,到那藍天上去了。晴空一鶴排雲上,既是對「我道秋日勝春朝」的有力佐證,也是對詩人意氣蓬髮,鬥志昂揚的自我鼓勵,這就是自勉。
詩評家都說詩仙李太白的詩詞是「純以氣象勝」,而在劉禹錫的這一首《秋詞》也可以這樣講。整首詩明淨豪放,壯烈奔騰,浩然之氣不覺溢於讀者和詩人所處的不同時空裡,令人胸襟開闊,心神激蕩。
其實,讀詩的時候,我們在和詩人的作品進行心意會合,共同感知詩情畫意的同時,固然可以從中受到啟發鼓舞,滌心洗神,使我們的性情得到愉悅,頓悟,開脫。我們還可以在讀完時這首詩後,再靜下來想一想: 在生活裡我們受到一些挫折和失敗後,能像詩豪劉禹錫一樣頑強不屈嗎?還有,其實春天和秋天的景物其實是各有擅場,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倘若我們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境界,是否比劉夢得的境界更上一層呢?
劉禹錫的《秋詞二首》的第二首寫的是秋天顏色的明麗,神清骨秀,同樣拿春色來和秋色作對比,其詩如下: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白馬覺得第一首詩意要更好一些。好了我親愛的詩友們,今天的詩詞欣賞就說到這吧。讀了這兩首《秋詞》絕句,大家有什麼感受呢?歡迎詩友們不吝賜教,多抒己見,白馬熱忱期待您的留言!更歡迎大家關注白馬侃詩詞,同約我們的詩和遠方,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