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一位朋友的生日,但她告訴我,面對這個生日,她整個人其實是抗拒的。
抗拒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害怕和焦慮。
一個月前,我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為此我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章——《23歲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丨我的焦慮》。
其實我理解這份焦慮的產生。
回想我們父母這一輩,很多在這個年齡就已經結婚生子,比如我媽媽,在我當下的年齡,就已經有了我。
如果無法正確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程,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滯後感。
但事實上,對於許多人而言,二十三歲左右的年紀,不過是和社會正式打照面的時候。
現在的時代發展太快,我們接受的信息過載,突破傳統認知的也多。
世界上的職業多樣化,進入職場的人的年齡跨度也變大,幾歲的孩子,耄耋老人,在這個時代,都能夠在這個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作為年輕人,焦慮是正常的。
總是把自己的年齡放在個別領先者的年齡進度上去對比,自己只會越來越焦慮不安。
與其把目光放在這個年齡該是什麼模樣上,不如想想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
別人花五年完成的事情,我們大不了花十年。
人生進度本身就是可以調整的,步伐的快慢可以由自己決定。
我現在回想起五年前,我剛成年,進入了大學,那個時候沒有傍身技能,也沒找到具體確切的目標,面對未來很是茫然。
而五年後的今天,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有自己愛的人,有自己的夢想和堅持,比起五年前,成長了很多。
再往前推,十年前,我十三歲,剛進入初中,和麋路成為了同班同學。
那時的我,還沒有萌生靠文字生活的想法,更沒有靠文字生活的能力,也絕不會想到多年以後,陪在我身邊的人會是自己的同桌。
人生很奇妙的,走過才知道,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要去經歷的。
上學時候,哪怕是在一個班,大家的年齡也是不一樣的。後來,有人高中讀完就進入社會,早早結婚生子,有人專研學術,想一路讀研讀博。
年齡不該被定義,沒有硬性規定一個人必須在哪個年齡愛情美滿事業有成。
所以,適度焦慮就好,給自己一份前進的動力,別陷入年齡的怪圈。
沒有實現某個年齡段的理想本身就很正常,因為理想是高於現實的,是讓我們去慢慢靠近的,如果輕輕一碰就能夠著,那就不是理想,而且今日待辦了。
所以,停止盲目焦慮,腳踏實地做自己的事情,去接近自己的理想,久而久之,等我們回頭看時,會發現,原來過去的那些焦慮點,跨過去了,都沒什麼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