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可是個好東西,別看它普普通通的,田間地頭到處都能見到它,它可算得上是野菜中的上品了,因其味道、食用價值及藥用價值,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
平時食用,我們通常只取薺菜的嫩莖葉,它的味道清香獨特,既不會像香椿芽那樣味道濃鬱,難以入口,又有別於普通蔬菜,而且還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用它炒菜、涼拌、煮湯、包餃子、包餛飩、包包子、包餡餅等等,無一不可,無一不美味。
這薺菜生存能力特強,在南方,可以說是一年四季都有,即使在嚴冬也能在野外找到它。如果當菜吃,什麼時候都能採摘。只是從口感上來說,當然是以春季最佳,經過了一冬的孕育,這個時候萌生的薺菜正是最鮮嫩的時候。
所以每到春天,農家人都會去野外採來薺菜做成各種美食,採得多的,就拿到集市上去賣,鮮嫩的野薺菜剛上市時,在陌上花這一帶能賣到十多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三月三,正是盛春時節,此時正是薺菜生長最繁茂的時候。按說春季採摘薺菜並不用單挑日子,但為什麼很多農家人會特特在這一天去採摘薺菜呢?是這一天的薺菜特別鮮嫩?還是這一天的薺菜有什麼獨特的作用?這其中的講究呀,聽陌上花給你嘮嘮。
三月三採摘薺菜和它的藥效有關。
要說三月三的薺菜特別鮮嫩,那倒沒有,這薺菜是否鮮嫩完全是看它萌芽生長了多久,吸收的水分是否充足。
要說這一天的薺菜有什麼獨特作用呢?這也有點勉強了。薺菜具有藥用價值確實不假,在民間,老百姓對它的藥用價值知道的最清楚的應該就是它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及明目的作用了。
自小,陌上花的母親每到春天就會去野外採來薺菜,炒菜、包餃子,然後交待陌上花多吃點,說是吃了不上火,對眼睛好。但薺菜的這個作用,並不是只在三月三這天採摘食用才有的,別說是在春季除三月三之外的其它時間,哪怕是在其它季節食用薺菜,這個作用都是存在的,但關鍵在於效用的好壞和多少。
《黃帝內經》中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如果冬天受了寒氣,沒有及時化解,寒氣在體內積聚,到了春天,寒極生熱,就會應受溫邪而引發外感急性熱病之類的溫病。而薺菜屬性平涼,開春時節多吃點,能調節體內寒熱平衡,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
而古人採藥,都講究個天地靈氣,除了藥草本身之外,天時地利對其效力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古人認為,經過一冬的積蓄,三月春季正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薺菜也不例外,此時的生命力最旺盛,藥效自然也是最強的。
而為什麼又以三月三這天的薺菜為佳呢?因為三月三這天又是上巳節,不僅是漢族的重要節日,也是很多少數民族隆重而盛大的傳統節日。相傳這天是黃帝的誕辰,各族人民在這天有很多的習俗活動,其中有一個就是祈福祛病祛災。老百姓們選擇在這一天吃薺菜,應該也是祈願藥到病除之意吧!
除此之外,三月三吃薺菜,還有一大原因是來自於傳說典故。
每年,母親都會在三月三這天早早的外出去找來新鮮的野薺菜,用它煮了雞蛋給一家人吃下。每次母親都會交待:今天這個雞蛋一定要吃哦!吃了,這一年就都不會頭疼了。
據說,這個三月三吃薺菜的習俗是源於三國時期的神醫華佗,他在沔城採藥時,在三月三這天因遇雨在當地一老人家中避雨,用薺菜煮雞蛋治好了老人多年的頭痛病。之後這一方法就傳了開去,也一直傳到了現在。
還有一個說法,說這三月三吃薺菜煮雞蛋呀是因為上古時期炎帝神農在楚地,將雞蛋和薺菜一起煮了給鄉民吃,以此緩解他們頭痛的毛病。之後,這一習俗就一直延續至今。
薺菜煮雞蛋能不能治頭痛,陌上花沒有頭痛的毛病,所以也不得而知。但從其藥效上來說,春季吃點薺菜煮雞蛋,肯定是有好處的。
母親的做法是,挑揀大棵且鮮嫩的薺菜,洗淨後和雞蛋一起放入鍋中,加水滿過雞蛋和薺菜。用大火將水燒開後轉中小火,燉上半小時左右後,用個鐵勺輕敲雞蛋殼,將蛋殼敲裂,然後再煮上半小時。最後關火燜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吃蛋喝湯了,湯裡可以加少許鹽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