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臺語民族祈雨儀式的口頭敘事隱喻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論文摘要:在壯族民間師公教祈雨儀式中經常被唱誦的壯族英雄史詩《布伯》塑造了一個多次與雷公鬥爭、為人間解除乾旱的人間英雄形象。在泰國東北部,解釋芒飛節起源的神話《青蛙神的故事》在「智鬥」的情節上與《布伯》極其相似。通過比較二者的內容,可發現侗臺語族群口頭敘事與儀式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外在張力,其背後是深厚的越巫傳統、稻作文化與蛙崇拜。

  關鍵詞:祈雨儀式 口頭敘事 壯族 侗臺語族 越巫傳統 稻作文化 蛙崇拜

  作者:李斯穎(1981——),女,壯族,廣西上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壯族文學與文化研究。

 

  一、壯族英雄史詩《布伯》及祈雨儀式

  壯族民間師公教有群體性的祭天祈雨活動,被稱為「打醮」。祈雨儀式使用的經文是民間頗為聞名的富的英雄史詩《布伯》唱本。在祈雨儀式中,師公不但要吟誦經文,還要設壇祈雨,完成各種儀式舞蹈、動作等。除了史詩的形式之外,在民間也流傳著散文體的神話,在壯族人民心中,布伯是鬥雷的英雄。在此介紹梁庭望先生在廣西南寧市馬山縣搜集到的史詩《布伯》文本,以和泰國東北的神話進行比較。

  在該《布伯》[1]版本中,雷神有兩個兄弟,「娘生雷公三兄弟,三個天下最逞狂。第一先生風伯兄,第二才生雨師郎。第三生你為小弟,兩目四瞳似月圓。頭上戴個天庭帽,右手鐵杖左金剛。你三兄弟會變化,天上人間樣樣強。大哥入山變成虎,二弟入海變龍王。三郎太陽當中坐,坐鎮太陽當雷王。太陽變化來復去,早東升晚落西方。」雖然雷王做了天上的主宰,可以變化出風、暈、雨、水,但卻不關心人類疾苦,不體察人間苦難,一天到晚遣妖作法,為害人間,使得人間病魔、瘴癘作怪,民不聊生。但雷王還以功自居,「你在天上做老大,人間肥牛歸你嘗。六月祭雷嫌牲少,不讓雨水落塵凡。天上雨池歸你管,氣急敗壞做天旱。」人間大旱三年,田裡的水稻沒有水,杆子比韭菜還小,山上的樹木也都枯死,動物們也都遭了殃。老人家卜過卦,才知道是雷王造成的災難。「天下頻傳布伯強,讓他求雨必應驗。牲禮紙錢眾人備,布伯開壇誦雷章。唱第一章求要水,唱第二章求雨降。唱第三章求雷公,人間久旱亂發狂。」但布伯求雨並沒有效果,雷王並不答應下雨,人間依然處處暴曬於太陽之下,「天邊紅得像血漿」。布伯氣得怒髮衝冠,把廟中雷王的塑像扳倒在地,用鐵杖去鏟塑像的鼻梁。等到第二天,天上還是沒有一滴水,布伯氣得臉發脹,直接提著斧頭就往天上奔去了。他「第一先到東門望,雷京金光亮閃閃。第二又到西門望,雷兵雷將站滿崗。第三才到雷王殿,雷王飲酒在殿堂。布伯瞪眼斥雷王:『誰不給雨行蠻強?』雷王蹺腳放酒杯:『是我大人不給放!』布伯一聽氣沖天,臉紅脖粗怒發狂。想扳雷王拿來剁,氣衝喉管又忍讓。布伯舉斧高過頂:『要頭要水任雷選!』雷王見斧臉煞白:『明天定給雨下凡。』雷王聽了下雲端:『我在人間瞪眼望!』」沒想到,布伯一走,雷王就變卦了,他恨得咬牙切齒,磨刀磨斧,準備到人間和布伯決戰。雷王在天上磨刀磨斧,人間則感覺到天上雷鳴不已,天地動搖。布伯聽見聲音,知道事情不好,趕緊撈來水草,鋪滿了自己的房頂。水草又溼又滑,無論是放火燒還是用雷劈,都不管用。雷王的五雷將奉命捲風而來,弄得人間到處霧氣籠罩,到處陰陰沉沉。他們劈來劈去,也沒辦法把布伯的房子劈倒,就回天庭去稟告雷王。雷王大發脾氣,再派兵將來輪番劈砍,天地昏暗,蒙昧不清,但不論兵將如何劈砍,布伯的房子依然穩固如初。雷王見此情景,氣得連連跺腳,引起天地晃蕩。「布伯聽見雷公怒,拿網簷下等雷王。雷王舉斧跳出殿,大地九天都震蕩。閃第一下到雲頭,閃第二下到半空,閃第三下斧猛劈,左摔右滑腳朝天。跌落簷下身未起,布伯已跳到近旁。雙手一揚網一撒,撒開收攏捉雷王。布伯拍手哈哈笑:『看你雷魔回天上?』雷王馬上就變化,變做公雞把頭揚。布伯立刻就識破:『拿谷餵你好來劏(左為當)。』雷公第二又變化,變做懶豬往下躺。布伯便叫伏羲兒:『鐵鉤鉤住送屠場!』雷公第三又變化,變做駿馬把頭昂。布伯立刻又問兒:『配上馬鞍騎它逛!』雷公第四又變化,變做水牛角彎彎。布伯又叫伏羲兒:『你拿繩子穿鼻梁。雷變水牛我也殺,雷變駿馬我也劏(左為當)。』」抓住了雷王,大家對著他怒目圓瞪,連聲咒罵。布伯把雷王關到穀倉裡,拿稻草讓雷公搓草繩。布伯還把蜘蛛放進穀倉裡,雷王每搓出一段草繩,蜘蛛就把它偷走。因此雷王咬牙切齒,發誓只要看到蜘蛛就把它劈死。布伯準備到集市上買金壇,把雷王殺了吃肉,臨走前叮囑自己的兒女說:「伏羲兄妹聽我講,雷公問水莫答腔。討茶你們不能給,要粥你們不能讓。給水喝了它有勁,發作起來化道光。」雷公知道布伯要殺他,害怕得淚流滿面,向伏羲兄妹討茶喝。他最後討到一點豬潲水,「伏羲拿潲到倉邊,倉中樂壞了雷王。喝第一口得解渴,喝第二口透心涼。喝第三口猛一噴,吹散穀倉飛四方。雷王拍手哈哈笑:『不被殺掉又生還。』」得救的雷神送給伏羲一顆牙齒做獎賞,讓兄妹倆將牙齒種下,等著牙秧長成大葫蘆,等到發洪水的時候躲進葫蘆裡。雷王回到天上,往人間降下幾個月的大洪水,把人類都差不多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葫蘆裡呼喊,讓雷王停止下雨。雷王聽到後伸腳測試水面,卻被騎「礱」的布伯砍去一隻腳。之後,洪水盡消,流進了崑崙歸入海洋。人間只剩伏羲芝妹兩個人。經過金龜、烏鴉、竹篁的勸說和驗證,兄妹倆結為夫妻。三天之後生下一個磨刀石一樣的孩子,雷王用匕首剁碎肉團灑四方,天底下的人類才繁衍起來。

  這部史詩的內容情節主要分成兩部分,整合了英雄鬥爭與洪水神話的情節。第一部分的主要核心是布伯鬥雷王,逼迫雷王下雨。其敘述又可分為以下6個母題:1、雷王因嫌棄祭祀牲品少,不願降雨給人間;2、布伯開壇請雷王降雨,被雷王拒絕;3、布伯奔往天上逼迫雷王降雨,雷王假意同意;4、雷王帶兵三次攻打布伯的屋,沒有獲得成功,第三次自己反跌落簷下,被布伯用網網住;5、雷王與布伯鬥法,雷王四次變化都被布伯識破,被關進穀倉;6、雷王問伏羲討得豬潲水,逃離穀倉返回人間,並放水淹天下。第二部分的主要核心是洪水後,伏羲兄妹婚配繁衍人類。這部分敘事可分成以下5個母題:1、伏羲兄妹種下雷王贈給的牙齒,牙秧長成了大葫蘆;2、雷王下了幾個月的大雨,把人類都淹死了,只有伏羲兄妹和布伯還活著;3、雷王伸腿探水深,被布伯砍掉一隻腳;3、洪水退去,只剩下伏羲兄妹2人;4、經過金龜、烏鴉和竹篁的勸說和驗證,伏羲和芝妹結成夫妻;5、伏羲兄妹剩下一個磨刀石一樣的孩子,被雷王剁碎撒四方,繁衍了天下的人類。

相關焦點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韋遠誠:借鑑語音類型學 深化侗臺語研究
    因此,侗臺語也亟須引入語音類型學的這一範式,以使用其技術方法全面描寫語音系統的結構特點,並藉助歷時音變的跨語言共性來推動語音史的研究。目前來看,侗臺語的語音類型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學界關注度不高,研究成果數量較少,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 李錦芳 | 語言的呼喚——著名侗臺語專家李錦芳教授訪談錄
    語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口頭語料、口碑文獻(神話、故事傳說、諺語熟語、歌謠等)中蘊藏著大量的信息,包括語言結構要素、借詞、語言關係、語言變遷、民族起源和遷徙、道德和價值觀、生產生活知識技能、重要人物事件傳說以及民族心理等等,多有研究價值呀,而這些東西歷史典籍的記載卻十分缺乏,我們唯有多到民間調查,多做田野工作,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去原原本本記錄、翻譯整理出來
  • 臺語原來和臺灣沒什麼關係?
    問題就在於,語言學上的臺語和臺灣民間所說的「臺語」,根本就不是一碼事。侗臺語曾經被我國的語言學界認為是漢藏語系下面的一個語族,但有爭議。侗臺語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及南亞的部分地區,包括我國的壯語、布依語、侗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及南方鄰國的泰語、阿薩姆語等等,在基本詞方面,侗臺語和南島語(爪哇語、馬來語、臺灣高山族諸語之類的語言)也有不少聯繫。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如何解讀曾皙的政治隱喻
    學屆對於曾皙的描述所隱喻的政治理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使得不少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採取時無所適從。本文嘗試從文本釋義入手,結合孔子「復禮」思想和「周禮」祈雨祭典儀式,探尋曾皙隱喻所可能傳達的政治理想。    本章可以視為一篇記敘文,緊緊圍繞交流政治理想這個主題,從起因、經過到結束,記敘生動而完整。
  • 黃行 | 中國民族語言識別:分歧及成因
    侗臺語族升級為「臺-卡岱語系」(Tai-Kadai),其下再分侗臺語族[Kam-Tai,含侗水(Kam-Sui)、臺(Tai)、拉珈(Lakkia)語支],黎語族[Hlai,含黎(Hlai)和加茂(Jiamao)語支],卡拉語族(Kra,含中部、東部和西部語支,所謂「仡央語支」諸語言即包含於卡拉語族各語支)。
  • 民間口頭傳統中的禳災與治療
    書寫媒介偏愛「白紙黑字」的表述,不重視倚重口頭表述的文類。事實上,文字產生以前,當文學純粹以自然舒展的聲音「敘事」時,文學的力量同樣直擊人心。與「倉頡造字」的神話相較,「驚天地,泣鬼神」的描述與大聲呼喊的「號子」更為吻合。即使在文字產生以來,史詩、寶卷的念唱,民俗儀式的敘事與歌詠,藏戲的演述等民間口頭傳統中的文類依舊具有強大生命力。
  • 四世同堂家庭包含5個民族:壯、苗、侗、瑤、漢
    至此,四世同堂的侯家,包含了壯、苗、侗、瑤、漢五個名族,成為龍勝各族自治縣民族和諧的縮影。  31日上午,76歲的侯正榮穿著一身正裝,在家中迎接鄉親們的祝賀,因為當天不但是他的生日,也是他最小的孫子侯光源娶媳婦的大喜日子。
  • 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工作正在進行
    並根據需要組建了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學術委員會、民族諮詢委員會和藝術委員會組成。     2018年10月10日,雲南省文化廳會議室裡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座談會,來自人口較少民族典藏計劃工作組的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們、民族諮詢委員會總召集人茸芭莘那、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成員、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非遺中心、蘭坪縣、寧蒗縣非遺中心的相關領導以及普米文化研究學會和普米族學者等參加了此次會議,這次座談會的召開預示著普米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工作進入第二階段。
  • 解析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主題隱喻與敘事技巧
    原標題:《隱秘的角落》的主題隱喻與敘事技巧最近熱播的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既無流量明星,更無高調宣傳,卻憑藉精良的內容逆勢而順、以隱而顯,備受好評。從紫金陳的原創小說《壞小孩》,到改編劇《隱秘的角落》,故事主線都可以表述為「三個小孩在一個暑假目睹了一起殺人案」。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 中國少數民族:水族
    民族族源:民間的江西安徽遷移說這是「江南」遷移說。據調查,三都水族自治縣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這反映主流說法。有些說祖先來自安徽。這種說法在水族民間流傳甚廣,主要來源於水族中幾個大的姓氏的族譜和某些志書記載,如三都水族自治縣廷牌鎮甲王村定華寨的蒙澤明,46歲,水族,平時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歷史。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具有新時期的歷史影響意義,《米花之味》以詩意化的鏡頭對少數民族地區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建構,細微入致地將傳統村寨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與衝突深度體現出來,構建了「女性」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現代性,並試圖以女性性別隱喻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
  • 貴州天柱:樂享侗戲度暑假
    暑假期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第四中學組織開展「樂享侗戲度暑假」活動,聘請侗戲非遺傳承人、戲班藝人對喜愛侗戲的學生進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指導,讓孩子們感受民族傳統藝術的魅力,度過一個充實又有意義的假期。 天柱侗戲是當地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藝術形式,主要通過口手相傳的方式,代代傳承至今。2019年6月,天柱侗戲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心理學思想演進和理論構造中的隱喻
    隱喻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是對邏輯演繹和科技理性的一種超越,是對事物以另外視角進行的深層次理解和求索。其創造、代替、表達及模式等作用,越來越以一種豐富性、內隱性和不可窮盡性等特徵,使心理學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
  • 臺南進入枯水期 水利官員三跪九叩祈雨(圖)
    現場圖據中評社報導,「中央」到地方水利官員3日在臺南安平開臺天后宮舉行祈雨儀式。人手一柱清香,三跪九叩向諸神祈求媽祖、水仙尊王與四海龍王等眾神庇佑,天降甘霖,恩澤萬民。(原標題:臺南進入枯水期 水利官員三跪九叩祈雨(圖))
  • 最神秘的日本5元硬幣……還能作為祈雨用?
    在日本毀損貨幣可能被判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20萬日圓以下罰金 然而有些熟悉民俗儀式的日本網友看了毀損的硬幣照片,突然想起這可能不是出於惡作劇,而是一種古代在日本少數地區流行的「祈雨」的道具!
  • 培養時代新人的敘事路徑探析
    一、編纂和規範培養時代新人的敘事「話語」  敘事「話語」是指講述、呈現一個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書面或口頭的「話語」。它是「每個社會和時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全部文字材料、圖片和禮儀儀式的綜合」,它產生了「一個群體的認同性和獨特性的意識」,[3](P432)「以類似於集體靈魂的價值觀念體系為核心」,「外化為文本和儀式」,共同「塑造起一個民族的整體意識和氣質」。[4]可見,編纂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敘事文本乃是敘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 助力文化傳承 雲南省持續推進「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
    「雲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是一項由國家圖書館、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組織推進的記錄典藏工作。該計劃是對以民族語言和方言為載體,以各種民俗節慶活動為應用場合,以各種藝術形式為表現形態的口頭傳統進行系統性地記錄與典藏的工作,其目的是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保存,對民族的記憶進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