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層的孩子,興趣班的鄙視鏈排名,鋼琴排最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中產家庭標準是:年收入10-50萬元,有車有房
但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二線城市,年收入要更高恐怕才能擠進中產的門檻。
御貓老師不知道這個鄙視鏈是從何而來,不過家長之間互相攀比孩子上什麼興趣班,確實是一件現實中常見的事情。
御貓老師見過某位家長,從周一到周日,給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都報滿了興趣班,從周一的英文戲劇表演,到周末的跆拳道、手作DIY創意班。
有朋友心疼孩子,從幼兒園就沒有玩的時間,但是家長反駁「孩子才學這麼幾門特長就不能吃苦了,以後怎麼跟別人競爭?」。
在他們的眼裡,其他孩子「什麼都會」,從體育的射箭、騎馬、花滑、高爾夫,到藝術的美術、毛筆字、小提琴、揚琴,再到「常規學習」的拼音、英文、法語、日語。
正是這樣的虛榮心,在骨子裡作祟,在這些家長耳邊如同惡魔的耳語一樣,讓他們咬緊牙關,「自己再苦」,也要讓孩子多上幾個興趣班。
本來參加一些興趣班,激發孩子對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學到新本領的快樂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但是為了攀比,為了爭面子而爭搶興趣班,甚至互相比較誰高誰低,只能說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這類家長給孩子報名興趣班的「目標明確」,就是為了「有用」。
無論孩子喜不喜歡,孩子擅不擅長,孩子感不感興趣,只要能考級,能增加升學優勢,能曬朋友圈,能上臺表演搶鏡就行。
御貓老師勸這些家長朋友一句,功利心只能害了這些可憐的孩子。這樣的攀比型興趣班,只能讓孩子今後對這些「興趣」深惡痛絕。往往是家長花錢,孩子受罪,而且還會讓家長埋怨孩子不懂事,孩子厭惡父母對自己「虐待」,造成很不良的家庭親子關係。
很多興趣班純粹在迎合家長望子成龍、急功近利的心態,進行所謂的超前教育、貴族教育,仿佛進了這個興趣班,孩子轉身就是貴族、小天才了。
孩子的學習過程,主要是構建自我,發展獨立個性,保護學習樂趣與創造性,而不是學習某些技能技巧。對孩子來說,騎馬會和不會;畫畫像或者不像;彈琴快或者慢,都不是最重要的。
興趣班如果只是讓孩子「學會」了某件技術,那麼這個興趣班,家長應該早點取消。
孩子學興趣,要堅持「適量」「合適」的原則,要知道沒有人可以學會所有的技術、藝術、學習,盲目跟風看朋友家孩子學什麼,自己孩子就一定要學這種行為更是不可取。
希望家長朋友能發現、保護孩子的真正興趣,不要被虛榮心蒙蔽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