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猞猁與狼獾誰怕誰?動物學家實拍猞猁打跑狼獾

2020-12-22 百家號

狼獾,又名貂熊,或者更準確的名字應該叫熊貂,金剛狼實際上就是狼獾。它是鼬科貂亞科最大的一種,也是該科除水獺亞科外最大的成員。歐亞猞猁不僅是貓科猞猁屬的老大,也是僅次於美洲獅的第二大貓亞科動物。它們是體型相仿的食肉動物,在北歐,雌猞猁平均重16.4公斤,雄猞猁為22.1公斤,雌狼獾為10.2公斤,雄狼獾為14.5公斤,可見猞猁多少有些體重優勢。下圖為猞猁的側臉,一臉的高貴氣質。

然而,早在十幾年的老中恐論壇時代,就流傳著一種說法,即狼獾壓制著猞猁。近幾年這種觀念又為鼬科的"平頭哥"蜜獾、"戰神"漁貂的驚人表現所加強。去年白俄羅斯的資料面世以來,歐亞猞猁打敗大灰狼的表現也漸漸深入人心。那麼,作為漁貂和蜜獾的"大表哥",狼獾能否力壓高緯度地區最大的貓科歐亞猞猁?猞猁是精緻的獵手,而狼獾是敏銳的清道夫,它們的之間的競爭將如何展開?今天,動物志結合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生態學院的珍妮·馬蒂森教授的三篇論文,一探該問題的究竟。

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存在相互迴避

在瑞典北部,狼獾的家域(動物的活動範圍/領地)面積為雌性195平方千米,雄性733平方千米,比猞猁小得多。猞猁為雌性777平方千米,雄性1776平方千米。狼獾與猞猁的家域完全重疊,任一隻狼獾都完全生活在猞猁的地盤之中。它們經常光顧相同的地點,但極少(0.1%)同時出現,同一時刻平均相距16千米。這說明二者之間直接的相互幹涉性競爭很不激烈。

下圖為瑞典2005-2007年雌狼獾(黑點)和雌猞猁(灰點)的分布,顯示狼獾的分布區完全被猞猁覆蓋。

猞猁與狼獾的日活動節律也基本相同,它們都主要在夜間活動。但狼獾比猞猁活躍得多,雖然它們家域要小,但平均移動速率卻比猞猁大很多。這意味著它們能快速巡視其全部領地,再加上其敏銳的嗅覺,它們很容易發現領地內的任何動物屍體,包括猞猁獵物。

生境選擇:高度相似

狼獾與猞猁也選擇相似的生境。在地貌構造不那麼複雜的山區,狼獾和猞猁都偏好陡峭、崎嶇的地形。猞猁和活躍時的狼獾都喜歡落葉林和石楠叢生的植被。偷獵是猞猁和狼獾成體的最主要死因,這種棲息地中雪地摩託車難以通行,因而能保護它們免遭人類傷害。狼獾選擇的棲息地也是猞猁獵物出現最多的地區,還是小型獵物數量豐富的地區。

儘管二者偏好相同的生境,但猞猁總是生活在其優選生境中,而狼獾則要多變的多。當不活躍時,狼獾選擇崎嶇地帶,並迴避其活躍時所喜歡的落葉林,這是因為它們要到林線以上的多巖地區尋找休息之所。下圖為出現在裸巖地帶的狼獾。

當兩種食肉動物同域棲息,佔劣勢的一方獲取資源會受到限制。但我們今天的兩位主角不存在這種情況。它們各自選擇食物資源豐富、遠離人類的生境,而沒有相互幹擾。

猞猁:高效的馴鹿殺手

在瑞典北部,猞猁最重要的獵物是半家養的馴鹿,佔70%。所有猞猁都會捕殺馴鹿。甚至在冬天馴鹿因遷徙而密度非常低的時期,猞猁仍有15%的獵物是馴鹿。冬天捕殺馴鹿的主要是帶仔雌猞猁,因為她們要養育幼仔,能量需求很高。單身雌猞猁和雄猞猁這時候以野兔、鳥類、赤狐和家貓為主食。

在馴鹿密度高的季節,也有29%的猞猁暫時性地完全以小動物為食。這些個體主要是單身雌猞猁,以及夏季時的帶仔雌猞猁,因為此時幼猞猁非常小,猞猁媽媽還不能走遠,活動限制在哺乳穴周圍。

猞猁是眾所周知的高效捕食者,即使在有蹄動物密度非常低的時候,猞猁對其的捕殺頻率仍然很高。如下圖,猞猁對馴鹿的捕殺頻率主要取決於季節和馴鹿密度,但猞猁性別、是否帶仔也有影響。總的說是冬季比夏季多,雄猞猁比雌猞猁多。但是,夏季馴鹿犢所佔比例很高(65%),這時候雄猞猁捕殺馴鹿最多。

狼獾:狡猾的清道夫

與猞猁相比,狼獾的狩獵能力相形見絀。研究期間猞猁和狼獾共捕殺了馴鹿192頭,其中179頭為猞猁所殺,只有13頭為狼獾所捕殺。

狼獾最主要的食物也是馴鹿,佔85%。它們主要通過食腐獲取,最主要的是猞猁捕殺的馴鹿,佔其中的61%。

值得注意的是,以數量計,猞猁捕殺的馴鹿佔狼獾食用獸屍總數的52%,但狼獾在這裡花的時間只有28%。相反,狼獾自己捕殺和死於意外事故(墜崖、雪崩或困死在植叢)的馴鹿只佔總數的10%多一些,狼獾吃它們花的時間卻都達到了近四分之一。

這可能是因為,相對狼獾自己捕殺的和死於事故的馴鹿,猞猁獵捕的馴鹿剩的肉量較少,畢竟猞猁已經吃了一部分。然而,動物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當發現猞猁獵物,狼獾常常將肉咬下來運回貯藏場所,並在鹿屍和貯藏場所之間來回跑,短時間內就能轉移大量的肉。這種策略使狼獾獲取了更多肉,同時最大限度避免了與猞猁直接衝突的風險。

猞猁與狼獾,誰怕誰?

前面我們講到,狼獾和猞猁同域棲息但不存在相互迴避。相反,狼獾大量取食猞猁捕殺的馴鹿。那麼,狼獾是如何獲取猞猁獵物的呢?如果它們在鹿屍旁邊遭遇,會發生什麼呢?

為搞清楚這些問題,動物學家在每次猞猁捕獵之後,對猞猁和狼獾監控了2-8天。在此期間,兩種食肉動物共光顧馴鹿屍體122次,其中猞猁46次,狼獾51次,還有25次兩者同時出現在鹿屍周圍650米內。通過GPS定位發現,猞猁的位置有36%位於鹿屍1000米以內;有趣的是,雖然是猞猁的獵物,狼獾也有29%出現在鹿屍1000米以內,這說明了狼獾具有很強的發現獸屍的能力,以及其對猞猁獵物非常渴求。猞猁主要在獵殺後的頭幾日去吃獵物,而狼獾則在猞猁丟棄獵物以後很久仍去啃食。

狼獾和猞猁近距離接觸不常見,只有9.7%出現在1000米以內,4.4%出現在500米以內。如下圖所示,當狼獾察覺到猞猁在馴鹿屍體附近,就傾向於不去靠近;反過來猞猁也一樣。二者相互迴避,說明它們彼此都有傷害到對方的能力,相互忌憚。

猞猁與狼獾之間直接碰面很少見,只有21例(佔1%,n=2133)。直接碰面時通常是猞猁佔著獵物(96%),有80%是狼獾離開,10%是猞猁離開,還有10%二者都離開。研究人員在瑞典曾觀察到過雄猞猁返回獵物,趕跑了正在偷食的雌狼獾。在挪威,另一位動物學家拍攝到了一隻雄猞猁與一隻雄狼獾打鬥的視頻,狼獾被打跑了,而獲勝的猞猁也受了輕微傷,剛打完的時候腳有點跛。戰後不久猞猁通過噴射尿液和磨蹭腦袋重新標記了領域,以宣示自己才是這片領地的真正主人。

當猞猁與狼獾碰面,狼獾是更敏感的那個。如果狼獾察覺到猞猁在附近,會立即做出反應,以避開猞猁。如下圖,狼獾對猞猁做出反應的距離為45-1059米,平均383米,高峰出現在100-400米。

上述研究結果已經充分說明,狼獾對猞猁的迴避是即時反應的,而不是預先準備的,即狼獾不會預先在時間和空間上迴避猞猁,而是察覺到附近有猞猁時再即時進行躲避。狼獾往往離猞猁非常近才逃離,它可能是對一些即時信號,如視野中出現猞猁做出反應,即使在此之前它已經聞到了猞猁的氣味,通常也不會預先離開。

猞猁捕獵後的幾天,其與獵物的平均距離為84±10米,回到獵物處的平均時間間隔為662±158分鐘;而狼獾與獵物的平均距離為204±22米,光顧獵物的平均時間間隔為167±27分鐘。可見,雖然狼獾離獵物平均距離比猞猁遠一些,但光顧更頻繁。

當猞猁和狼獾同時出現在鹿屍附近,猞猁會減少活動(體現在距離方差變小),縮短返回獵物的時間間隔(縮短了3倍),這是為了更好地守衛獵物。而狼獾則沒什麼變化,仍保持活躍,可能是為了更好地追蹤猞猁,滋擾猞猁,以獲取獵物。此外,這可能與狼獾採取的"時間最小化策略"有關,當狼獾發現猞猁或狼的獵物,會在獵物現場和食物貯藏點之間來回往返,搬運獵物,以避免與更大的食肉動物發生直接衝突。

綜上所述,狼獾與猞猁的實力皆不容小覷。猞猁能打跑狼獾,但自身也要冒受傷的風險,對捕獵高手來說這並不划算。狼獾大量偷吃猞猁的獵物,但當它直面猞猁的時候也懂得退讓。看來,這兩種食肉動物都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它們之間的這場較量無法用簡單的誰輸誰贏來概括。下一篇,動物志將詳細探討猞猁與狼獾彼此對對方的影響,以及它們究竟是敵是友?請大家持續關注動物志。

有關貓鼬大戰更多內容,可閱讀:比平頭哥厲害百倍,小漁貂把大一倍的貓科猛獸爆頭

相關焦點

  • 老虎追不上狡猾而又擅長爬樹的猞猁?看東北虎是如何捕殺猞猁的
    老虎追不上狡猾而又擅長爬樹的猞猁?看東北虎是如何捕殺猞猁的在俄羅斯遠東以及中國東北地區,生活著3種有名的貓科動物:西伯利亞虎(東北虎)、遠東豹(東北豹)和歐亞猞猁(猞猁)。在以往,東北虎殺死遠東豹的行為曾被動物學家觀察到過,但是卻沒有觀察到東北虎殺死猞猁的事件。一些學者通過調查東北虎的糞便發現了猞猁的毛髮,但這不足以證實東北虎殺死了猞猁活體。有人認為,猞猁狡猾而又擅長爬樹,而東北虎體型龐大,身體不夠靈活,也不擅長爬樹,是追不上猞猁的,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來看下東北虎是如何詮釋自己是「靈活的胖子」的。
  • 猞猁到底有多厲害?在一片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猞猁是一隻可愛的野生貓科動物,耳朵上有自己的"天線"。它看起來像一隻家養的貓,但它的尾巴很短,體型是貓的兩倍多。世界上有三種貓科動物叫猞猁,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雖然短尾貓屬於猞猁,但它們通常不被稱為山貓。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猞猁是一種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的中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特點是尾巴很短,不畏嚴寒,最喜歡吃兔子。猞猁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歐洲(除伊比利亞半島)和亞洲北部,生活著歐亞猞猁;在北美洲靠北,生活著北美猞猁;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生活著伊比利亞猞猁;在北美洲靠南,生活著短尾貓。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
  • 漫威英雄名字直譯過來,薩諾斯是誰?狼獾又是誰?網友:神翻譯
    漫威英雄名字直譯過來,薩諾斯是誰?狼獾又是誰?我們一說到x戰警,就想到了金剛狼,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金剛狼如果英文名字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是叫做「狼獾」,大家肯定會想「狼獾」是誰?也就是「金剛狼獾」,這樣聽上去是不是顯得非常的奇怪?於是就把獾字給去掉了,直接變成了金剛狼,非常的霸氣,也比較是符合這個金剛狼的特性,擁有金剛不壞的能力。
  • 對西班牙猞猁你了解多少?西班牙猞猁知識大全
    西班牙猞猁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貓科、貓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Spanish Lynx,命名人為Temminck,命名時間在1827年。西班牙猞猁與歐亞猞猁在外貌上分別不大,非常相似,除了體形較小,體色較淺,斑點較深外,其他幾乎沒有區別。尾粗,尾端黑色。耳尖、觸鬚和鬢角各有一束黑色的毛。西班牙猞猁長腿短尾,臉龐上掛著一圈珠子似的毛髮。耳朵豎起,上有黑毛。和印記暗淡的歐亞猞猁相比,它身上有著很明顯的斑點,更像豹的樣子。不過,它的臉部則比其他猞猁更像貓。西班牙猞猁耳上的毛髮幫助它辨別聲音的來源。
  • 猞猁寶寶被媽媽拋棄,動物園找家貓來陪伴,第一課不會是抓老鼠吧
    畢竟動物園裡不存在生存競爭的問題,誰也不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動物幼崽被母親拋棄,坐等餓死吧。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動物園,就出現過一隻被母親拋棄的猞猁寶寶,它的名字叫妮卡。剛開始工作人員還在慶幸動物園又誕生了新的寶寶,然而沒幾天人們卻發現猞猁妮卡被母親丟在一旁不聞不問,就算人們把它放回猞猁媽媽的懷抱,它又被猞猁媽媽再次無視,人們只好對妮卡進行單獨照顧。
  • 猞猁被美洲獅追到樹上,情急之下,猞猁從7m高的大樹一躍而下!
    猞猁被美洲獅追到樹上,情急之下,猞猁從7m高的大樹一躍而下!一隻黑熊遭到一隻老虎的捕殺,黑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爬到了一棵樹上。老虎雖然也能爬樹,但看到黑熊的氣勢不減,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就放棄了對黑熊的捕殺。
  • 賀蘭山現猞猁捕食巖羊,公羊為救羊群,設計引開猞猁
    這隻猞猁從對面的山坡上慢慢跑了下來,還裝作漫不經心,眼睛卻緊緊地盯著懸崖下一群巖羊。也許是幾天沒吃肉了,口水四溢。其實,它正賊頭賊腦以崖頂的石頭作為掩護,慢慢靠近崖邊,向巖羊群接近。到了巖石後面,就俯下身來,等待時機。
  • 狼見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在森林裡到底有多恐怖?
    像狼這樣兇殘的動物,它也怕一種動物發現它,這種動物既不是老虎,也不是豹子,而是猞猁。猞猁是一種像貓一樣的動物,根據其種類可分為4種類型:歐亞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但體形以歐亞猞猁體形最大,有15千克—30千克。耳尖具黑色聳立簇毛,兩頰有下垂的長毛,使它看起來很是威嚴。脊背的顏色較深,呈紅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黃白色。
  • 猞猁真的是狼的天敵嗎?教你正確使用天敵的概念
    對「天敵」這個詞不宜太敏感那麼,猞猁是狼的天敵嗎?在白俄羅斯的研究非常清晰地表明,猞猁會積極殺死幼狼,而且殺的非常多。當猞猁密度很高的時候,大部分狼仔都被猞猁殺死了,近幾年已經導致納利博基森林狼繁殖的停滯。雖然猞猁殺死幼狼不是出於捕食目的,而是為了消除未來的競爭者,但也符合廣義的predator這一概念。
  • 狹義上如何區分短尾貓與猞猁?它們有何異同?
    短尾貓與猞猁間的親緣關係猞猁、短尾貓都是屬於貓科、貓亞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該屬裡面又分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猞猁與短尾貓4個物種,其中猞猁種指的是分布在歐亞地區,大多數集中在歐洲的猞猁品種,所以我們在提到猞猁的時候,一定要分狹義與廣義來討論,廣義上即便是加拿大、西班牙的種群,甚至是短尾貓,亦可歸類為猞猁,如果是狹義的話
  • 貓科裡面的雜食性動物:逮誰吃誰是它的天性,兇猛程度堪比猞猁
    導讀:貓科裡面的雜食性動物:逮誰吃誰是它的天性,兇猛程度堪比猞猁一般來說,野生的貓科動物基本上都是純肉食性的,比如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就是吃肉,只有極少數的情況下會吃一些草,這點在生物上可以用自我療傷來形容,比如養過貓狗的人都知道,狗狗有時候會吃草
  • 【動物百科】雪地中的獨行俠——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Canadian Lynx)加拿大猞猁是歐亞猞猁的親戚,也是分布緯度最高的貓科動物。它的外貌酷似家貓,但比家貓體型要大,體長通常為90~110釐米,體重為4.5~18公斤,雄性比雌性略大。通體灰色或紅棕色,有時會出現淡雅的「藍色型」,斑點不明顯。
  • 「猞猁天團」短尾貓,樹上捉鼠、海捕鯊魚,常獵食大自己數倍的鹿
    不叫「猞猁」的短尾貓,短尾貓:我尾巴是最長的!短尾貓(學名:Lynx rufus,英文名:bobcat),又叫北美山貓、赤猞猁、美國山貓,屬於貓亞科猞猁屬動物,是北美大陸上分布最廣的、數量最多的貓科動物。
  • 成年的狸花貓和同體型猞猁相比,誰的戰鬥力最強?看了你就知道
    成年的狸花貓已經是一隻性成熟的動物了,而和狸花貓一樣大的猞猁,應該還沒有斷奶吧,在體型上沒有差距,但是,在戰鬥經驗和技巧上面,是完全比不過成年的狸花貓的!狸花貓的原產地是中國,屬於自然貓,是在千百年中經過許多品種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品種。
  • 猞猁能大肆捕殺狼幼崽,竟與狼父母的「不負責任」有關?
    長久以來,猞猁都是被低估的對象,在不少網絡文學作品當中,猞猁的生存境況被描繪得很慘,常常要依靠爬樹和裝死來躲避灰狼的捕殺,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猞猁,尤其是猞猁屬裡體型最大的歐亞猞猁,是非常兇猛的存在。歐亞猞猁狼在北半球的分布範圍很廣,橫跨了歐亞大陸及北美,但並非所有的狼都如北美地區的灰狼般強壯和高大,尤其是歐亞地區的一些森林狼,由於獵物水平較低、競爭因素等,其體型甚至都不如猞猁大
  • 從皮毛農場救下兩隻大猞猁,和哈士奇養在一起,拴上皮帶就能遛
    幾個月過去了,小猞猁很快長成了大猞猁。因為被女孩購買的緣故,它成了受全農場寵愛的寶寶,而不是一件皮大衣。有了第一隻猞猁的飼養經驗,女孩決定再養一隻猞猁給它作伴,這次她帶回來的是一隻雌性猞猁,取名為bulochka,是小麵包的意思。主人表示,兩隻猞猁相處十分愉快,傑洛特似乎把小麵包當成了它的女兒來疼愛。
  • 猞猁, 「大聖歸來」的貓科版!?
    由於父母死的早,老大兔猻含辛茹苦照顧弟弟,缺衣少食,一副武大郎樣,老三雪豹嬌生慣養,實足的高富帥公子哥,猞猁則再次捍衛了二哥的造型:低調。 猞猁被低估的原因可能很簡單,這傢伙實在太神秘了。號稱有12次雪豹目擊紀錄的北大博士肖凌雲同學在三江源也只有一次的猞猁目擊紀錄,在這一點上就連「趙不祥」都能和她打平,因此在北美猞猁甚至有「幽靈貓」、「鬼貓」的別名,妖氣重重。
  • 一種被稱作貓的猞猁,只看標題試試能不能答對?
    短尾貓的分類曾出現爭論:究竟應該是屬於猞猁屬或是貓屬,這亦是應否成立猞猁屬爭論的縮影。不過猞猁屬現已被接納,而短尾貓亦屬其中。有指猞猁屬是與美洲金貓屬、豹貓屬及貓屬於715萬年前是源自同一分支的。猞猁屬最先約在324萬年前分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