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獾,又名貂熊,或者更準確的名字應該叫熊貂,金剛狼實際上就是狼獾。它是鼬科貂亞科最大的一種,也是該科除水獺亞科外最大的成員。歐亞猞猁不僅是貓科猞猁屬的老大,也是僅次於美洲獅的第二大貓亞科動物。它們是體型相仿的食肉動物,在北歐,雌猞猁平均重16.4公斤,雄猞猁為22.1公斤,雌狼獾為10.2公斤,雄狼獾為14.5公斤,可見猞猁多少有些體重優勢。下圖為猞猁的側臉,一臉的高貴氣質。
然而,早在十幾年的老中恐論壇時代,就流傳著一種說法,即狼獾壓制著猞猁。近幾年這種觀念又為鼬科的"平頭哥"蜜獾、"戰神"漁貂的驚人表現所加強。去年白俄羅斯的資料面世以來,歐亞猞猁打敗大灰狼的表現也漸漸深入人心。那麼,作為漁貂和蜜獾的"大表哥",狼獾能否力壓高緯度地區最大的貓科歐亞猞猁?猞猁是精緻的獵手,而狼獾是敏銳的清道夫,它們的之間的競爭將如何展開?今天,動物志結合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生態學院的珍妮·馬蒂森教授的三篇論文,一探該問題的究竟。
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存在相互迴避
在瑞典北部,狼獾的家域(動物的活動範圍/領地)面積為雌性195平方千米,雄性733平方千米,比猞猁小得多。猞猁為雌性777平方千米,雄性1776平方千米。狼獾與猞猁的家域完全重疊,任一隻狼獾都完全生活在猞猁的地盤之中。它們經常光顧相同的地點,但極少(0.1%)同時出現,同一時刻平均相距16千米。這說明二者之間直接的相互幹涉性競爭很不激烈。
下圖為瑞典2005-2007年雌狼獾(黑點)和雌猞猁(灰點)的分布,顯示狼獾的分布區完全被猞猁覆蓋。
猞猁與狼獾的日活動節律也基本相同,它們都主要在夜間活動。但狼獾比猞猁活躍得多,雖然它們家域要小,但平均移動速率卻比猞猁大很多。這意味著它們能快速巡視其全部領地,再加上其敏銳的嗅覺,它們很容易發現領地內的任何動物屍體,包括猞猁獵物。
生境選擇:高度相似
狼獾與猞猁也選擇相似的生境。在地貌構造不那麼複雜的山區,狼獾和猞猁都偏好陡峭、崎嶇的地形。猞猁和活躍時的狼獾都喜歡落葉林和石楠叢生的植被。偷獵是猞猁和狼獾成體的最主要死因,這種棲息地中雪地摩託車難以通行,因而能保護它們免遭人類傷害。狼獾選擇的棲息地也是猞猁獵物出現最多的地區,還是小型獵物數量豐富的地區。
儘管二者偏好相同的生境,但猞猁總是生活在其優選生境中,而狼獾則要多變的多。當不活躍時,狼獾選擇崎嶇地帶,並迴避其活躍時所喜歡的落葉林,這是因為它們要到林線以上的多巖地區尋找休息之所。下圖為出現在裸巖地帶的狼獾。
當兩種食肉動物同域棲息,佔劣勢的一方獲取資源會受到限制。但我們今天的兩位主角不存在這種情況。它們各自選擇食物資源豐富、遠離人類的生境,而沒有相互幹擾。
猞猁:高效的馴鹿殺手
在瑞典北部,猞猁最重要的獵物是半家養的馴鹿,佔70%。所有猞猁都會捕殺馴鹿。甚至在冬天馴鹿因遷徙而密度非常低的時期,猞猁仍有15%的獵物是馴鹿。冬天捕殺馴鹿的主要是帶仔雌猞猁,因為她們要養育幼仔,能量需求很高。單身雌猞猁和雄猞猁這時候以野兔、鳥類、赤狐和家貓為主食。
在馴鹿密度高的季節,也有29%的猞猁暫時性地完全以小動物為食。這些個體主要是單身雌猞猁,以及夏季時的帶仔雌猞猁,因為此時幼猞猁非常小,猞猁媽媽還不能走遠,活動限制在哺乳穴周圍。
猞猁是眾所周知的高效捕食者,即使在有蹄動物密度非常低的時候,猞猁對其的捕殺頻率仍然很高。如下圖,猞猁對馴鹿的捕殺頻率主要取決於季節和馴鹿密度,但猞猁性別、是否帶仔也有影響。總的說是冬季比夏季多,雄猞猁比雌猞猁多。但是,夏季馴鹿犢所佔比例很高(65%),這時候雄猞猁捕殺馴鹿最多。
狼獾:狡猾的清道夫
與猞猁相比,狼獾的狩獵能力相形見絀。研究期間猞猁和狼獾共捕殺了馴鹿192頭,其中179頭為猞猁所殺,只有13頭為狼獾所捕殺。
狼獾最主要的食物也是馴鹿,佔85%。它們主要通過食腐獲取,最主要的是猞猁捕殺的馴鹿,佔其中的61%。
值得注意的是,以數量計,猞猁捕殺的馴鹿佔狼獾食用獸屍總數的52%,但狼獾在這裡花的時間只有28%。相反,狼獾自己捕殺和死於意外事故(墜崖、雪崩或困死在植叢)的馴鹿只佔總數的10%多一些,狼獾吃它們花的時間卻都達到了近四分之一。
這可能是因為,相對狼獾自己捕殺的和死於事故的馴鹿,猞猁獵捕的馴鹿剩的肉量較少,畢竟猞猁已經吃了一部分。然而,動物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當發現猞猁獵物,狼獾常常將肉咬下來運回貯藏場所,並在鹿屍和貯藏場所之間來回跑,短時間內就能轉移大量的肉。這種策略使狼獾獲取了更多肉,同時最大限度避免了與猞猁直接衝突的風險。
猞猁與狼獾,誰怕誰?
前面我們講到,狼獾和猞猁同域棲息但不存在相互迴避。相反,狼獾大量取食猞猁捕殺的馴鹿。那麼,狼獾是如何獲取猞猁獵物的呢?如果它們在鹿屍旁邊遭遇,會發生什麼呢?
為搞清楚這些問題,動物學家在每次猞猁捕獵之後,對猞猁和狼獾監控了2-8天。在此期間,兩種食肉動物共光顧馴鹿屍體122次,其中猞猁46次,狼獾51次,還有25次兩者同時出現在鹿屍周圍650米內。通過GPS定位發現,猞猁的位置有36%位於鹿屍1000米以內;有趣的是,雖然是猞猁的獵物,狼獾也有29%出現在鹿屍1000米以內,這說明了狼獾具有很強的發現獸屍的能力,以及其對猞猁獵物非常渴求。猞猁主要在獵殺後的頭幾日去吃獵物,而狼獾則在猞猁丟棄獵物以後很久仍去啃食。
狼獾和猞猁近距離接觸不常見,只有9.7%出現在1000米以內,4.4%出現在500米以內。如下圖所示,當狼獾察覺到猞猁在馴鹿屍體附近,就傾向於不去靠近;反過來猞猁也一樣。二者相互迴避,說明它們彼此都有傷害到對方的能力,相互忌憚。
猞猁與狼獾之間直接碰面很少見,只有21例(佔1%,n=2133)。直接碰面時通常是猞猁佔著獵物(96%),有80%是狼獾離開,10%是猞猁離開,還有10%二者都離開。研究人員在瑞典曾觀察到過雄猞猁返回獵物,趕跑了正在偷食的雌狼獾。在挪威,另一位動物學家拍攝到了一隻雄猞猁與一隻雄狼獾打鬥的視頻,狼獾被打跑了,而獲勝的猞猁也受了輕微傷,剛打完的時候腳有點跛。戰後不久猞猁通過噴射尿液和磨蹭腦袋重新標記了領域,以宣示自己才是這片領地的真正主人。
當猞猁與狼獾碰面,狼獾是更敏感的那個。如果狼獾察覺到猞猁在附近,會立即做出反應,以避開猞猁。如下圖,狼獾對猞猁做出反應的距離為45-1059米,平均383米,高峰出現在100-400米。
上述研究結果已經充分說明,狼獾對猞猁的迴避是即時反應的,而不是預先準備的,即狼獾不會預先在時間和空間上迴避猞猁,而是察覺到附近有猞猁時再即時進行躲避。狼獾往往離猞猁非常近才逃離,它可能是對一些即時信號,如視野中出現猞猁做出反應,即使在此之前它已經聞到了猞猁的氣味,通常也不會預先離開。
猞猁捕獵後的幾天,其與獵物的平均距離為84±10米,回到獵物處的平均時間間隔為662±158分鐘;而狼獾與獵物的平均距離為204±22米,光顧獵物的平均時間間隔為167±27分鐘。可見,雖然狼獾離獵物平均距離比猞猁遠一些,但光顧更頻繁。
當猞猁和狼獾同時出現在鹿屍附近,猞猁會減少活動(體現在距離方差變小),縮短返回獵物的時間間隔(縮短了3倍),這是為了更好地守衛獵物。而狼獾則沒什麼變化,仍保持活躍,可能是為了更好地追蹤猞猁,滋擾猞猁,以獲取獵物。此外,這可能與狼獾採取的"時間最小化策略"有關,當狼獾發現猞猁或狼的獵物,會在獵物現場和食物貯藏點之間來回往返,搬運獵物,以避免與更大的食肉動物發生直接衝突。
綜上所述,狼獾與猞猁的實力皆不容小覷。猞猁能打跑狼獾,但自身也要冒受傷的風險,對捕獵高手來說這並不划算。狼獾大量偷吃猞猁的獵物,但當它直面猞猁的時候也懂得退讓。看來,這兩種食肉動物都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它們之間的這場較量無法用簡單的誰輸誰贏來概括。下一篇,動物志將詳細探討猞猁與狼獾彼此對對方的影響,以及它們究竟是敵是友?請大家持續關注動物志。
有關貓鼬大戰更多內容,可閱讀:比平頭哥厲害百倍,小漁貂把大一倍的貓科猛獸爆頭